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373165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5题,共计70分)1.庄子杂篇以“天下”为题,全篇分七段,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历史渊源、来龙去脉,书中指出:“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这反映出A. 先秦时期价值观念趋同B. 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C. 儒学的影响力不断增强D. 中华文明在传承中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并非价值观趋同,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排除B;材料主旨是强调诸子百家的历史渊源,不是说明儒学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2、排除C;材料反映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故选D。2.孟子记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森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由此可知,孟子主张A. 人性本善B. 舍生取义C. 以德服人D. 重民养民【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没有讨论人性问题,排除A;舍生取义意为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排除B;以德服人指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归顺、服从统治者,排除C;材料强调自然资源开发不能过度,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可持续利用,“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故选D。3.荀子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

3、法并施;黄宗羲主张制定“天下之法”,二者都A. 代表了新兴阶级的利益B. 主张大力加强君主专制C. 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发展D. 主张严刑峻法治理天下【答案】C【解析】【详解】荀子的言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诉求,而黄宗羲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程度低,民族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A;荀子本质上尚属于儒家学派,主张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是法家学派,黄宗羲主张制定“天下之法”以限制君权,排除B;荀子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是早期儒学的发展,而黄宗羲处于明清之际的社会变革时期,其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是传统儒学的在明清新发展,故选C;D是法家学派的观点,排除。4.亚里士多德

4、认为人都难以避免感情用事,而感情又常常变动,只有依照法律办事,借助规范形式,才能使民众行为更具有确定性。韩非子认为“人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对他们的法治思想认识不正确的是A. 都认为法律就是用来惩罚人民的B. 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C. 都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应D. 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注重对人民的管理只是韩非子的思想,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针对执政者而言的,故选A。由材料可知,韩非子认为要用法律治国是由于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

5、而法律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可见两者都主张运用法律治理国家,并且认为这是克服人性中不理性一面的重要手段,排除BD。韩非子思想和亚里士多德观点都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排除C。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诸子百家既相互排斥,又互相融摄,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韩非子认为“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随自然,则臧获有余”。韩非子的这一思想中蕴含的道家学说是A. 齐物观B. 小国寡民C. 道法自然D. 无为而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大意为要顺应天时,效法自然,蕴含了道家的道法自然,故C正确;齐物观即齐一万物,认为万事外物没有质的稳定性和形态的确定性,而小国寡民是向

6、往国小人稀,排除AB;无为而治是不过多的干预民众生活,排除D。6.日知录两汉风俗记载“汉自孝武(汉武帝)表彰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王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东汉)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材料强调是A. 汉武帝的尊儒崇经B. 东汉察举注重门第C. 王莽篡政有悖大义D. 厉行名实移风易俗【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汉武帝的尊儒崇经,排除A;东汉的察举制依然是注重品德,排除B;材料认为王莽篡政与西汉儒学大义未明相关,且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材料认为光武帝革除旧弊,“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

7、人,而风俗为之一变”,故选D。7.论佛骨表中记载,韩愈曾针对佛教的兴盛上表宪宗说,佛教的流行使“乱亡相继,运柞不长”,并在指出“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果断提出“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世之祸”。据此可知,韩愈主张A. 推行依法治国B. 加强中央集权C. 实行禁佛崇儒D. 实行融佛尊儒【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没有依法治国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材料认为佛教是外来事物,违反纲常伦理,所以要“绝后世之祸”,可见韩愈是反对佛教传播提倡儒家思想的,故排除D,选

8、C。8.复性书是唐代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文章,他认为“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由此可见,他认为A. 人人皆善B. 百姓皆恶C. 人性本恶D. 性善习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翱认为性善是天赋的,圣人能够保持先天本性,而百姓为情所迷惑而不能自拔,故李翱主张保持善性的基础上通过自身修养以成圣人,故选D。材料主张在保持善性的基础上加强个人修养,表述不全面,排除A。材料没有认为百姓本性都是恶,排除B。材料未体现人性本恶的思想,排除C。9.朱熹在小学中指出:“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

9、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法。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由此可见,他主张A. 因材施教B. 有教无类C. 存天理、灭人欲D. 循序渐进求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可知,朱熹主张求理要循序渐进,故D正确;材料反映求理的方法,无法体现因材施教,排除A;材料反映求理的方法,无法体现教育需有教无类,排除B;材料反映求理要循序渐进,并非强调探寻天理与人欲的关系,C错误。10.朱子语类记载,朱熹认为“太极,理也;动静,气也。”“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一出一入。盖一动一静,而

10、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据此可知,他主张A. 气变化推动理的形成B. 气是世界万物之源C. 理驾驭着气,理本气具D. 理产生于气的“动静”【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太极,理也;动静,气也”“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说明理是气的驾驭者、太极是“动静”的根源,故C正确;朱熹主张先理后气,理比气更根本,排除AB;理学认为理产生于阴阳变化,排除D。11.“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刑统禁止的只是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疏议,无一字增损,无一字改动。这表明当时A. 官方还没有大力推行理学贞

11、节观B.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贞节观C. 延续了唐朝以来的男女平等观念D. 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且依附于夫权【答案】A【解析】【详解】宋代理学家提出了严格的婚姻贞节观,但是法律只是对“妇女改做了一些粗略的规范,说明理学贞节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贞节观的影响,也没有体现处女社会地位低下,故BD错误。宋刑统承袭了唐律疏议的部分内容,但不能就此证明宋代延续了唐朝以来的男女平等观念,故C错误。12.王阳明说:“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据此可知,王阳明A. 意在倡导知行合一

12、经世之学B. 倡导废八股以消除科举制弊端C. 认为理学传播导致空疏学风盛行D. 主张吸收佛道思想完善儒家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大意为:“追求功利的风气逐渐盛行,不再知道明德亲民的道理,士人们都以巧文博词掩饰奸诈,因为伪诈相互谋划,因为利益相互倾轧,外表衣冠楚楚,内心实则如禽兽,还自以为从事着圣贤之学。如果是这样还想挽救恢复三代王道之治,难啊!”从材料可知王阳明对士人们的奸伪欺诈深恶痛绝,为此他提出“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故选A。清末戊戌变法期间才有倡导废八股以消除科举制弊端的观点,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理学传播导致学风空疏的信息,排除C。D是理学产生背景,与材料无关,

13、排除D.13.宋代思想家李觏认为:“立君者,天也;养民者,君也。非天命之私一人,为亿万人也。”明清之际的黄宗羲也说:“天之生万物,仁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宇宙一团生气,聚于一人,故天下归之,此是常理。”这表明他们都A. 立足君主制,肯定社会公利B. 反对君主制,倡导民本思想C. 反对理学对君主权力的强化D. 认为民众是君主权力来源【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立君者,天也;养民者,君也”“宇宙一团生气,聚于一人,故天下归之,此是常理”来看,说明二者尊重君主制度,立足君主权力;从“非天命之私一人,为亿万人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来看,说明二者都肯定社会公利,故选A。二者均不反对君主制度,

14、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他们对理学的态度,排除C。李觏认为君权神授,排除D。14.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之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据此可知,顾炎武A. 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C. 意在否定君主专制制度D. 重实学,提倡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出顾炎武倡导社会责任感和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故AC错误。顾炎武的思想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性,尚不具备近代启蒙思想意识,排除B。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即认为现在的理学只是停留在“禅”的意义上面,没有

15、实际用处,不同于古代理学(经学),他所提倡的实质上是一种经世致用思想,是对理学的发展。故D正确。15.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据此可知,作者认为A. 应该恢复分封制B. 应变革君主专制C. 应脱离封建社会D. 分封制导致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看出作者主张在“封建”和“郡县”之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即改革集权专制制度。故选B。废弃分封制或废除郡县制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中的“封建”指分封制而非封建社会,且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性,顾炎武不可能产生脱离封建社会的思想,排除C。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容易导致分裂割据,排除D。16.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捍卫和发展了太阳中心说的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他们的思想都被称为“异端”。与这些所谓“异端”相对立的思想分别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