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第四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372904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第四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第四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第四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第四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第四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第四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第四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春季南安侨光中学高一年第4次阶段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案按要求写在答题卷上。第卷(选择题共54分)一、单项选择题:36小题,每题1.5分,共54分。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从图片中可以分析出,A项是商朝的刑具,排除;B项最早出现于春秋后期,排除;D项铁犁在战国中后期用于牛耕。C项是“田”字的写法,反映的是井田制的内容,故C项正确。点睛:注意题中限定条件词是“商朝”和“农耕生产”。2.“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一有关七仙女和董永美丽传说的戏词,反映了中

2、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这就是A. 刀耕火种是主要耕作方式B. 农业技术世界领先C. 男耕女织的小农个体经营D. 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自成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结合材料“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可知题目所反映的正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故C项正确;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经营方式,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农业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排除B项;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自成体系与题目主旨意思不符,且材料也无法体现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排除D项。3.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

3、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这句话直接反映了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 商品经济的不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现象可知为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体现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既有家庭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也有个体农耕模式,故B项表述不全面,排除。C项,材料无法证明妇女的地位提高,排除。D项,题干内容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4.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A. 耧车B. 翻车C. 筒车D. 风力水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脚痛

4、腰酸晓夜忙、高田车进低田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词描写的是以人力为动力的灌溉工具翻车,故B项正确;耧车是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与“高田车进低田出”不符,故A项错误;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以水力为动力的灌溉工具,不是人力,与“脚痛腰酸晓夜忙”不符,故C项错误;风力水车依靠的是风力,也不是人力,与“脚痛腰酸晓夜忙”不符,故D项错误。5.考古发掘的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官营手工业A. 生产分工细密,官府控制B. 生产人员众多,频繁流动C. 生产工艺粗糙,面向市场D. 生产成本较低,民间出资【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

5、监督人员”等信息说明了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相当严格,而且官营手工业的技术分工细,故A项排除;材料中涉及到六位工匠与七位监督人员,无法说明生产人员众多,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不可能粗糙,故C、D项排除。点晴:解题时需要紧扣“官营手工业”“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等信息即可获取正确答案。6.鹿鼎记里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被康熙皇帝任命,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A.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B. 全部投放市场,所有收入归皇室C.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

6、学知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被康熙皇帝任命,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这是官营手工业,它的特点是:政府经营,大作坊生产,征调优秀工匠,用上等原料,不计成本,仅供皇室贵族消费,产品不投放市场,故C项正确;A项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错误,排除A项;B项全部投放市场错误,排除B项;D项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说法错误,排除D项。7. 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A. 刺激消费,推动生产B. 主张节俭,反对奢侈C. 重视农业,抑制商业D. 劝课农桑,提倡积累【答案】A【解析】材料大

7、意为:市场,是一种鼓舞力量。鼓舞,是为了发展。农业完善而工商末业也得到发展。不进行侈靡消费,农业生产就站不住脚。由此可见,管子主张刺激消费,以推动生产,故A项正确;由“不侈,本事不得立”可知管子并不反对奢侈,故B项错误;由“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可以看出管子并不主张抑制商业,故C项错误;由“不侈,本事不得立”、“本善而末事起”可知管子也重视工商业的发展,提倡消费而不是积累,故D项错误。8.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 生产

8、成本较低,自给自足【答案】D【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所以选D。9.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 生活习俗改变B. 城市的的功能以政治为主C. 官府鼓励经商D. 城市商业功能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说明宋代对市场不再进行直接监管,城市的商业功能逐渐增强,故D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没有涉及民众生活习俗变化的信息,故A错误;

9、由材料中“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可知,城市的商业功能逐渐增强,城市的的功能并不是以政治为主,故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解读史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然后概括出正确选项即可。10.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 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说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

10、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和灌溉工具翻车【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复习时要掌握古代的水利灌溉工具,从水利工程战国出现了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和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等角度掌握。11.中国秦朝因长城和兵马俑而名满

11、世界,这些举世闻名的工程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是A. 繁重的赋税B. 苛刻的兵役C. 沉重的徭役D. 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详解】封建社会下农民要负担赋税、徭役和兵役。古代中国大型土木工程的成功营造,主要得益于劳动者服事徭役,故C项正确;赋税主要是农业的收成上交封建国家,A错误;兵役是指随军队打仗,B错误;土地兼并是地主对于自耕农土地的占有,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12. 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A. 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 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C.

12、 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 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佃农见田主“如少事长之礼”,不能体现佃农逐渐独立,A项错误;社会结构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佃户与地主不论关系如何,都改变不了地主与佃户的身份结构,B项错误。明朝政府的规定,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有所脱节,但并不能代表全国其他地方也是如此,C项错误;根据材料“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可知,人地矛盾的尖锐与否,直接影响地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D项正确;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租佃关系13.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

13、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 政府的大力推广B.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掌握。通过材料可知“这些变化”指的是从宋代起棉花日益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料且到明代最终超过了麻。A项的表述与从宋到明的事实不符;从宋朝到明朝,我国的棉纺织技术不断进步,例如元朝的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导致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因此造成“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故

14、B正确;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从宋到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棉花成为经济作物,因此C、D两项是材料中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而非条件,因此C、D错误。【考点定位】我国古代棉纺织业的发展。14.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长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A. “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 “市”门内外店铺林立C. “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 晚上“市”门紧闭【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西汉的“市”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有专门管理“市”的官员是市长。所以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B项。所以选B。15.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

15、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农业和市场联系加强,这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D正确;“传统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A错误;明清时期,人口大大增长,粮食需求应该加大,故B错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会带来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农业古代农业的发展明清农业点睛:明清社会转型是新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表现有:赋税制度的调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高产农作物引进、租佃制盛行、人口增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帮和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朝贡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等。16.盐铁论轻重载:“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封建社会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稳定统治秩序,增强中央政府实力B. 协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