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腊八粥》课件2 长春版

上传人:恋** 文档编号:119368310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腊八粥》课件2 长春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8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腊八粥》课件2 长春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8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腊八粥》课件2 长春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8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腊八粥》课件2 长春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8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腊八粥》课件2 长春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腊八粥》课件2 长春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腊八粥》课件2 长春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腊八粥,腊八粥的来历、习俗,上古的腊和蜡是指丰收后的冬季祭神祭祖活动。因为这种冬季祭祀活动多在十二月举行,所以便称十二月为腊月。 最初的蜡祭并无确定的日期。礼记说“天子大腊八”,有的说是蜡祭八位神,有的解释为蜡祭八方神。后世腊月初八成为节日,一方面源于佛教徒的信仰,另一方面直接源于对“大腊八”的误读。,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 疫。,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传说1: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

2、如柴,曾欲放弃苦行,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传说2: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传说3: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严冬,岳家军衣

3、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传说4:腊八粥救了朱元璋 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

4、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 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 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 家团聚在 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花样 争奇竞巧,品种繁多,腊八粥的做法,以北京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

5、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浙江人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走进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