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366098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四川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四川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四川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四川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龙舟节”“诗人节”“粽子节”等,从众多名称中就能感受到节日内涵的丰富与节日勃发的活力。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围广阔,虽然各地节日习俗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并且在根本的季节感受、身体保健与伦理期待上基本一致。端午节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该从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

2、化。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成为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当时那种情形下,这首民谣带给人们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节俗涵意,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籍的民俗心理。人是文化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的国家意识,人

3、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层面的生存,也需要文化的延续。屈原等爱国志士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赋予了历史和伦理的意义,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而屈原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才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今天,在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

4、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日之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回归传统。在与祖先的对话中,感受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民族意识与文化的使命感,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中延续更新。端午节俗中对自然时气的避忌、历史先贤的崇敬,均体现出对于个体生命与群体精神的保护与养育,在端午这个盛大的夏季节日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命观念与家国情怀。(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5月30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端午节历史久影响广,其节俗虽地区间各不相同,却是共性大于差异,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B. 端午节被称为“卫生节”,因此有门口挂艾、艾水洗浴、佩戴药草香包等避瘟保健的

5、节俗。C. 在今天,对端午节俗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对于我们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D. 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这完全得益于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总体呈“总分总”“的结构,结尾段强调了盛大的端午节日中蕴含着生命观念和家国情怀。B. 文中列举端午的多个名称,证明了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且具有丰富内涵和生命的活力。C. 文中以“非典”时期一首民谣的流传为例,论述了以消灾避疫为主题的端午节俗的现实意义。D. 第段按时间顺序回顾了追悼屈原逐渐被纳入端午节俗的过程,突出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3. 根据原文内容,下

6、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并将文化传承融入其中,可使端午在现代生活中更好地延续更新。B. 现在过端午节我们在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温情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C. 出于文化延续的需求,人们在食粽与飞舟竞渡等端午节俗之外,又加人了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D. 从避忌自然时气、崇敬历史先贤的端午节俗中可以感受到对于个体生命和群体精神的保护养育。【答案】1. C 2. B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

7、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其节俗虽地区间各不相同,却是共性大于差异”错,文中为“虽然各地节日习俗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B因果关系倒置。D“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只是其中一个条件。【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列举端午的多个名称并不能证明“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

8、日”。【3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C项“文化延续”是结果不是动因。原文说: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赋予了历史和伦理的意义,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而屈原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才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坝上的云王巨才到坝上,像猛然闯进陌生的世界

9、,一切都那么真实,又真实得让人不敢置信。最惹人的,是那铺天盖地、惊心动魄的云。大团的,如雪域高原巍峨耸峙的群峰,小些的,则像一垛垛随意堆积的棉绒。大团小团的云,逶迤纠结,撕扯不断,威风八面地布满整个天空,让人顿生敬畏。云是低垂的,似乎伸手便可抓到一把。云又是静止的,半天见不到些许变幻。太阳倒像是游动的。当太阳躲在背后的时候,云会呈现浓淡深浅不同的状态,而当她一旦露脸,所有的云团便立刻镶上耀眼的金光,像聚焦在一万只强光灯下,轰轰烈烈,辉煌无比。云层的上面,是湛蓝的天幕。那蓝色,也是辽远的,深邃的,洁净神圣的,伫望之际,总有一种心底空茫,万念俱消,乃至整个人都要被融化的感觉。这样的天空是能够让人陶

10、醉的,感动得掉泪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蓝天白云下的塞罕坝,位于阴山山脉和大兴安岭余脉交界处,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原”。真不敢相信大自然竟有这样神奇的灵感,把一片辽阔的原野摆布得如此周到,协调,精妙绝伦。中心的位置自然是浩浩渺渺、波光幽幽的湖水。从环湖小道走过,不时会有打挺的鱼儿跃出水面,挑逗人们的游兴;茂密的水草间,也会有不知名的野鸟猛地从身边腾起,像故意吓你一跳,而后带着一串悦耳的鸣声顽皮地向远处飞去。湖的四周,是巨幅地毯般铺展开来的草甸,草是浅黄色的,上面缀满蒿子梅、金莲花、野百合、风信子等五颜六色的野花,像是给湖水镶了一圈璀璨的璎珞。再远处,便是由低到高、由近及远次第排开的白桦林和油松林

11、,那白桦和油松都像是经过严格挑选的,高矮粗细全都一样,看去如同士气饱满的军阵,齐刷刷布满大小冈峦,煞是雄壮,威严。谷底是一条小溪,泠泠有声,清澈见底。老曲说这便是滦河的源头,为保证京津用水安全,这一带是绝对不许污染的,连种地都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小溪对面便是内蒙古地界,山坡上一排青砖红瓦的平房,老曲说那村子叫十二座连营,属克什克腾旗。我问他家在什么地方,老曲左手一指,说就是远处沙柳树下的那几排房子,叫西连营。问光景过得咋样,答说还行吧,你们租的这三匹马都是我的,两个月旅游旺季,少说也能收万把块钱;平常时间,房前屋后种点荞麦莜麦土豆萝卜什么的,基本够一家人吃了;也没有什么负担,两个孩子一个在湖南上

12、大学,一个在县政府上班。农村人要求不高,能自给自足,自由自在,也就满足 了。老曲70多岁,脸膛黑里透红,看去不到50。见我们七嘴八舌连声称羡,他憨厚而不无幽默地表示,生活在这个地方,再不显得年轻些,能对得起身边的青山绿水,白云蓝天吗?第二天,走进农场展览馆,发现另一个精彩的伏笔!原来,这些让我们一整天赞叹不已、流连忘返的秀美风光,这被称作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的塞罕坝,既非老天恩赐,也非祖宗馈赠,而是当代英雄胼手胝足、生死以之的杰作。这方曾是皇家林苑的风水宝地,历经放围垦种和战乱破坏,全国解放时已变成风沙肆虐 的莽莽荒原。为了“给北京阻沙源,给天津涵水源,给国家增资源

13、,给地方拓财源”,1962年2月,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工人到这里安营扎寨,开始了植树造林,重建绿色屏障的征程。共和国版图上,一个新型的国营林场由此诞生。想想看,那是一种何等艰苦卓绝的征战:平均气温零摄氏度以下,最低可达零下40摄氏度。全年降水量仅417毫米,无霜期也只有42天。又赶上三年困难时期,物质供应极度匮乏。正是在这种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年轻的创业者们不避风霜劳苦,吃窝头,住窝棚,饮雪水,抡铁镐,历经一次次失败,又夺得一个个胜利,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硬是在这片海拔1500米以上的荒沙地上,营造出一派葱茏的绿意。现在,塞罕坝人工林和草原面积达到1658 平方公

14、里。这中间,自然包含几代林业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有说不完的感天动地的故事。汽车沿京承高速公路南行,过了古北口,天气又变得灰蒙蒙的。如同从一场美轮美奂的舞台情景中返回现实,思绪纷然,感慨丛生。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描绘坝上的云以及云在太阳下的不同形态,表现云辽远洁净神圣等特点,是为了引出下文蓝天白云下的青山绿水。B. 文章运用移步换景和比拟的手法,通过对色彩、声音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秀美的塞罕坝是大自然精妙绝伦的天然馈赠。C. 文中写几代林业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征战,表现了造林护林者的艰辛与奉献,也从侧面表现塞罕坝曾遭受严重的人为破坏。D. 文章通过塞

15、罕坝风光的描写、与老曲的对话和农场展览馆的介绍,将自然景色和人文思考有机融合,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5. 开篇说塞罕坝“一切都那么真实”又“真实得让人不敢置信”,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作者发现的两个“精彩的伏笔”,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 B 5. 勾起读者阅读的好奇心。表达对塞罕坝的惊奇与赞美,引出下文对塞罕坝秀美风 光的描写。与文末写归途中的污染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对塞罕坝的珍惜。 6. 第一个“精彩的伏笔”指的是老曲之所以能身心年轻生活满足,是因为塞罕坝青山 绿水、蓝天白云优美环境的庇护。第二个“精彩的伏笔”指的是塞罕坝之所以有青山绿 水、蓝天白云的

16、优美环境,是因为几代林业工作者植树造林艰苦创业造就的。两个“精 彩的伏笔”,层层递进,强调塞罕坝美好生活和优美环境源自几代林业英雄艰苦卓绝的努 力与奋斗。【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景象、物象、人物)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不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不恰当”“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文章运用移步换景和比拟的手法”中“移步换景”说法错误,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景的。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