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仿真练(七)(教师素材)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19366037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5”仿真练(七)(教师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7+5”仿真练(七)(教师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7+5”仿真练(七)(教师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7+5”仿真练(七)(教师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7+5”仿真练(七)(教师素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5”仿真练(七)(教师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5”仿真练(七)(教师素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5”仿真练(七)(教师素材)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Li7C12N14O16Cl35.5K39Mn55Fe56Zn65Si28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7Cl2O是一种强氧化剂,易溶于水且会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与有机物或还原剂接触会发生燃烧并爆炸。一种制取Cl2O的装置如图所示。已知:Cl2O的熔点为116 ,沸点为3.8 ;Cl2的沸点为34.6 ;HgO2Cl2=HgCl2Cl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装置、中盛装的试剂依次是浓硫酸和饱和食盐水B

2、通干燥空气的目的是作氧化剂C从装置 中逸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l2OD装置与之间不用橡皮管连接,是为了防止橡皮管燃烧和爆炸解析A从饱和食盐水逸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所以氯气要先通过饱和食盐水,再通过浓硫酸,即装置、中盛装的试剂依次是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A错误;B.通干燥空气的目的是将Cl2O从发生装置完全赶出至收集装置,B错误;C.从装置中逸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l2,C错误;D.装置与之间不用橡皮管连接,是为了防止橡皮管燃烧和爆炸,D正确。答案D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8 g环己烷含共价键数目为0.4NAB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0.1 mol氧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4NAC142 g Na2

3、SO4和Na2HPO4固体混合物中,阴、阳离子总数为3NAD用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后,如果加入0.1 mol Cu(OH)2能使溶液复原,则电路中转移电子数为0.2NA解析A2.8 g环己烷的物质的量为 mol,含共价键数目为 mol18NA0.6NA,故A错误;B.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氧元素由1价变为0价生成氧气,故当生成0.1 mol氧气时转移0.2 mol电子即0.2NA,故B错误;C.Na2SO4和Na2HPO4的摩尔质量均为142 g/mol,故142 g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1 mol,而且两者均含2 mol钠离子和1 mol阴离子,故1 mol混合物中含离子共3NA,故C正确;

4、D.用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后,如果加入0.1 mol Cu(OH)2能使溶液复原,则说明阳极上析出的是0.1 mol氧气,阴极上析出的是0.1 mol铜和0.1 mol氢气,故转移0.4 mol电子即0.4NA,故D错误。答案C9一种从含Br废水中提取Br2的过程,包括过滤、氧化、正十二烷萃取及蒸馏等步骤。已知:Br2CCl4正十二烷密度/gcm33.1191.5950.753沸点/58.7676.82152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甲装置过滤时,需不断搅拌B用乙装置将Br氧化为Br2C丙装置中用正十二烷而不用CCl4,是因为其密度小D可用装置丁进行蒸馏,先收集正十二烷再收集Br2解析

5、A过滤时不能搅拌,否则可能使滤纸破损,故A错误;B.由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多余的氯气和挥发的溴都能被NaOH溶液吸收,所以B正确;C.丙装置的萃取与萃取剂的密度大小无关,故C错误;D.根据溴单质和正十二烷的沸点可知,先蒸馏出来的是Br2,故D错误。答案B10人尿中可以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吲哚乙酸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吲哚乙酸与苯丙氨酸互为同系物B吲哚乙酸苯环上的二氯代物共有四种C1 mol吲哚乙酸与足量氢气发生反应,最多消耗5 mol H2D吲哚乙酸可以发生取代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解析吲哚乙酸中含有苯环、羧基,能发生取代反应,含有碳碳双键,能发

6、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D项正确;吲哚乙酸与苯丙氨酸不互为同系物,A项错误;吲哚乙酸苯环上有4种氢原子,苯环上的二氯代物共有6种,B项错误;1 mol吲哚乙酸含有1 mol苯环、1 mol碳碳双键,与足量H2发生反应,最多消耗4 mol H2,C项错误。答案D11(2019枣庄八中月考)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微粒半径:KAl3Cl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H2SPH3SiH4离子的还原性:FClBrI氧化性:Cl2SSeTe酸性:H2SO4H3PO4H2CO3HClO非金属性:ONPSi金属性:BeMgCac(Na)c(HY)c(H)c(OH)Cb点溶液中:c(Y)c(HY)c(Na)D水的电离

7、程度:abc解析A根据图像知,在a点时,lg12,而水的离子积Kwc(H)c(OH)1014,故可知c2(H)102,则c(H)0.1 mol/L,即pH1,A错误;B.c点加入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5103 mol,所得的溶液为NaY和HY的等浓度的混合溶液,而lg6,水的离子积Kwc(H)c(OH)1014,故可知c2(H)108,则c(H)104 mol/L,溶液显酸性,即HY的电离大于Y的水解,故c(Y)c(Na)c(HY)c(H)c(OH),B正确;C.b点,加入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8103 mol,所得的溶液为大量的NaY和少量的HY混合溶液,故c(Y)c(HY)c(Na),C错

8、误;D.a点是强酸HX的溶液,溶液的pH1,水的电离被抑制;c点水的电离被抑制;而在b点,lg0,离子积Kwc(H)c(OH)1014,故可知c(H)107 molL1,溶液显中性,水的电离没有被促进也没有被抑制,故水的电离程度acb,D错误。答案B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28题为必考题,每道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5、3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3分)26(14分)(2019山东博兴一中模拟)肼(N2H4,无色液体)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实验室中先制备次氯酸钠,再用次氯酸钠溶液和氨反应制备肼并验证肼的性质。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已知:Cl

9、22NaOH(aq)=NaClO(aq)NaCl(aq)H2O(g)H0。当温度超过40 时,Cl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O3。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B的作用是_。(2)为控制D装置中的反应温度,除用冷水浴外,还需采取的实验操作是_。(3)当三颈烧瓶中出现黄绿色气体时立即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移去酒精灯、关闭K1。此时装置C的作用是_。(4)将D装置水槽中的冷水换为热水,把三颈烧瓶中黄绿色气体赶走后,打开K2,通入NH3,使其与NaClO溶液反应制取肼。理论上通入三颈烧瓶的Cl2和NH3的最佳物质的量之比为_。(5)请从提供的下列试剂中选择合适试剂,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验证肼的还原性(说明

10、操作、现象和结论)。_。淀粉溶液稀硫酸(酚酞)NaHCO3AgCl解析(1)A中制取的Cl2中含有HCl,B中盛有饱和氯化钠溶液,用以除去HCl;(2)由已知条件可知,过量的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可以控制氯气的产生速率达到降温的效果,控制浓盐酸的滴加速度或控制A处加热温度,可控制Cl2产生速率,以免过量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3)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移去酒精灯时,A中的反应并未立即停止,还会继续产生Cl2,关闭K1,A、B装置是密闭体系,C起到储气瓶的作用;(4)氯气通入D中,发生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通入氨气后发生反应:NaClO2NH3=N2H4NaClH2O,通过两个方程式可以知道,理论上通入三颈烧瓶的Cl2和NH3的最佳物质的量之比为12;(5)要验证肼的还原性,则需要选择氧化剂,AgCl中Ag具有氧化性,故选择AgCl,操作现象及结论为:取少量AgCl于试管中,加入肼溶液,固体逐渐变黑,并有气泡产生,说明肼有还原性。答案(1)除去Cl2中的HCl(2)控制浓盐酸的滴加速度或控制A处加热温度(3)储存氯气(4)12(5)取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