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366021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小题2分)1.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 10 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 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 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材料“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反映出商王朝政权中充满着神权色彩,这体现出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故B

2、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AC项排除;D项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2.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答案】D【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

3、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阶段特征。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

4、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B.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答案】B【解析】材料“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反映了分封制下士、庶民重家而轻国,这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B正确;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应该具体分析,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故D错误。故

5、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的消极作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 实现了国家统一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C.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 创立三公九卿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主要意思是秦朝将先前分散的力量均有效地集中起来。结合所学,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通过创立皇帝制度,建立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

6、,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将一切大权收归中央所有,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故选B。实现国家统一非材料的主旨,排除A;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宣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三公九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排除D。5.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农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A. 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 B. 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 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D. 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从“皆公族也皆世官”到“布衣为卿相”体现的趋势是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即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选C是

7、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中国并未实现由人治向法治转型,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而非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6. 西汉时期,窦太后(对汉景帝)说:“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确定西汉早期A. 皇帝不能推翻丞相的决定

8、B. 国家大事丞相都要参与决策C. 丞相位高权重 D. “高皇帝约”具有最高权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供的信息:“请得与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这些信息可以显示,在西汉早期,皇帝做决策需要征询丞相的意见,而材料中丞相最终驳回了皇帝的主张,可见丞相位高权重,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丞相制度。7.“(剌史)以六条问亊,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五条,二千石子弟恃估荣势;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可见刺史的设置A. 彻底解决了

9、封国威胁问题B. 不干涉郡国正常的行政权C.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D. 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答案】B【解析】“六条”内容没有涉及政府行政,无法看出刺史对郡国正常的行政权的干涉,故B项正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从而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故A项错误;刺史的职责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并不是制衡宰相的,故C项错误;刺史的设置有利于加强皇权,与题意相反,故D项错误。8.下表是对两汉孝廉家世可考者128人的分类统计,根据此表,对汉代察举制解读最准确的是A. 体现公平公正原则B. 兼顾了各阶层利益C. 削弱了身份世袭制D. 沿袭了皇位世袭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可知:汉代察举制下,平民子弟、贫民子弟

10、与官僚贵族子弟和富豪子弟均有机会得以跻身孝廉,参加到统治阶级中来,可见察举制度削弱了身份世袭制,C正确;由该制度下官僚贵族子弟据了69.6%,可见公平公正程度有限,而且材料列举的阶层有限,故AB错误;材料和皇位世袭制无关,D错误。9.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两省设立的最大意义是有利于A. 推翻旧制 B. 削弱皇权C. 正确决策 D. 分权制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根据题干信息“谨

11、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可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性失误,故本题选C项。A缺乏史实依据;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而非削弱皇权,故B错误;D与题干的主旨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0.唐太宗时期往往给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一类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也算宰相。后来,逐渐固定为带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头衔的始为真宰相,三省长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这主要说明当时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 行政体制尚未成熟C. 以小驭大加强君权D. 注重发挥臣下才智

12、【答案】C【解析】“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等做法属于典型的以小驭大,目的在于加强君权,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不断加强而非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唐太宗时行政体制已经成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说明是注重加强君权而非注重发挥臣下才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11. 吴晓波在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

13、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地消失了。”这一制度A. 扩大了知识阶层的活动舞台B. 推动了古代科技的进步C. 导致了知识阶层队伍的消失D. 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可知,这一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而这一制度扩大了知识阶层的活动舞台,所以答案选A。但是科举制度并没有推动古代科技的发展,因为更多的人才都进入了政治的舞台,这就使科技人才缺乏,不利于科技的发展,所以排除B;因为科举制给更多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发挥抱负施展才能的机会,形成中国传统重视读书的风气,故扩大了知识阶层队伍,排除C;科举制度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所以排除D。考点:古代中

14、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12.有史料表明,明清两代共有62. 8%的进士来自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37. 2%的进士则来自祖上三代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这反映出A.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极度僵化 B. 官宦垄断官职的局面仍存在C. 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D. 富家子弟入仕途径比较单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也可以做进士意在强调科举制是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科举制极度僵化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 官宦垄断官职,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富家子弟入仕

15、途径是非常多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3.鉴于唐末五代的乱象,北宋统治者“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并且由此完成了制度设计。北宋制度设计A. 分化兵权铲除了割据基础B. 分化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C. 利于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D. 政策与措施的针对性较强【答案】D【解析】宋朝统治者通过军事上分化兵权,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以及财政上大部分地方赋税都要收归中央等多项措施铲除了割据基础,并不是只通过军事上的措施就达到了铲除割据基础的目的,故A项错误。 分化相权会加强皇权专制,而中央集权讨论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分化相权与中央集权无关,故B项错误。 “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的意思是“用可以防止弊病发生的政策来做治理国家的办法”,并且材料指出了北宋的制度设计是鉴于唐末五代的乱象而做出的,因此其政策与措施的针对性较强。故D项正确。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官员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反而不利于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故C项错误。14.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