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件齐全共个第十五章传染病-医学资料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119360042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3.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课件齐全共个第十五章传染病-医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病理学课件齐全共个第十五章传染病-医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病理学课件齐全共个第十五章传染病-医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病理学课件齐全共个第十五章传染病-医学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病理学课件齐全共个第十五章传染病-医学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学课件齐全共个第十五章传染病-医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课件齐全共个第十五章传染病-医学资料(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五章 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第二节 伤寒 (typhoid fever),伤寒杆菌(bacillus typhi, BT)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变是以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 以回肠末端最为突出 临床: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大、 皮肤玫瑰疹、WBC减少,一、病因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族, G(-)。 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表面“Vi”抗原使人产生抗体 肥达氏反应(Widal reaction)测定血清中的抗体 ,作为诊断依据 致病主要因素:菌体裂解时释放的内 毒素,传染源:伤寒患者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消化道,苍蝇可作为传播媒

2、介。儿童及青壮年多发,夏 秋两季多发,二、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小肠粘膜上皮局部LTMC吞噬伤寒杆菌胸导管入血菌血症MPS吞噬并繁殖肝、脾、淋巴结肿大细菌和毒素再次入血败血症、毒血症 胆囊中的细菌再次入肠肠黏膜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三、病变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LN、肝、脾、骨髓)的细胞增生,形成具有诊断意义的伤寒细胞及伤寒肉芽肿,伤寒细胞: 吞噬有淋巴细胞、红细 胞和细胞碎片的MC 伤寒肉芽肿:伤寒细胞聚集成团, 形成小结节,伤寒肉芽肿,伤寒肉芽肿,1. 肠道病变 以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 淋巴小结病变最为明显,(1) 髓样肿胀期(第一周) : 淋巴组织略肿胀,隆起于粘膜表 面,灰红色,质软。形

3、似脑的沟回 (2) 坏死期(第二周) : 病灶局部坏死,(3)溃疡期(第三周) 坏死肠黏膜脱落溃疡,边缘隆 起、底不平,集合淋巴小结形成的溃疡 椭圆形,长轴与肠长轴平行,溃疡较深 穿孔、出血 (4)愈合期(第四周) 肉芽组织填平、上皮增生修复,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期,穿 孔,2. 其他病变 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及骨髓肿大,镜检可见伤寒肉芽肿和灶性坏死 心肌纤维可有浊肿,甚至坏死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浊肿 皮肤出现淡红色小丘疹-玫瑰疹 膈肌、腹直肌和腹内收肌-凝固性坏死,临床表现: 肌痛、皮肤知觉过敏 在一定的时期内是带菌者,淋 巴细胞在胆汁中大量繁殖,结局和并发症: 一般4-5周可痊愈。败

4、血症、肠出血、肠穿孔是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慢性感染可累及关节、骨、脑膜及其他部位,肉芽肿的类型: 1. 感染性:由生物病原体引起。 结核、伤寒、麻风杆 菌、梅毒螺旋体、真 菌和寄生虫等 2. 异物性:外科缝线、粉尘、滑 石粉、木刺等,思考题: 1. 肠出血出血性休克,肠穿孔 弥漫性腹膜炎 2. 支气管肺炎 3. 其他,如肾功衰竭,骨髓、脑 膜、关节感染,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痢疾杆菌(bacillus dysenteriae, BD)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病变以结肠假膜性炎为特征,假膜脱落伴有不规则浅表溃疡形成。临床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一

5、、病因及发病机制 致病菌:G(-)痢疾杆菌 福氏 宋内氏 鲍氏 志贺菌内毒素/外毒素 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内毒素,传播途径:消化道(粪-口途径) 发病情况:夏秋季多见,好发于儿童 发病机制:痢疾杆菌逃脱胃酸、SIgA抑 制在结肠内繁殖直接浸入 肠粘膜固有层内繁殖内毒 素肠粘膜假膜及溃疡形成 全身毒血症 志贺杆菌外毒素水样腹泻,二、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部位:大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 病变:假膜、粘膜充血水肿、炎性 细胞浸润 假膜脱落形成“地图状”溃疡,急性细菌性痢疾(假膜性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假膜性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假膜性肠炎),假膜 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坏

6、死的黏膜组织及病原菌等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 假膜首先出现于黏膜皱襞的顶部,呈糠皮状,随后融合成片 一般呈灰白色,出血明显呈暗红色,受胆色素浸染呈灰绿色,临床: 1. 急性细菌性痢疾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愈合:适当治疗渗出物和坏死组织 逐渐被吸收、排出,经周围健 康组织再生,缺损得以修复 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少见,少数 病例转为慢性,2. 慢性细菌性痢疾: 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可长达数月或数年。多由急性转变而来,以福氏菌感染者居多 病变:新旧溃疡同时存在,损伤与修复反 复进行,黏膜常过度增生而形成息 肉,肠壁各层均有炎细胞浸润、纤维 组织增生,乃至瘢痕形成,使肠壁不

7、 规则增厚、变硬甚至肠腔狭窄,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数小时即可出现中毒性休克和呼吸衰竭而死亡。该病的发生与内毒素血症有关,急性微循环障碍是病理基础,肠道病变和症状轻微,一般呈 卡他性炎表现,有时肠壁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滤泡增生肿大,呈滤泡性肠炎改变,多数器官微血管痉挛和通透性增加,大脑和脑干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和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上腺皮质出血和萎缩,(滤泡性肠炎)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第六节 性传播性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 通过性接触而传播的一类疾病 传统的性病只包括梅毒、淋病、软下疳等

8、。近10余年病种多达20余种,一、淋病(gonorrhea) 淋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最常见的性病,多发生于15-30岁。成人几乎全部通过性交而传染,儿童可通过接触患者用过的衣物等传染,人类是淋球菌的唯一宿主,淋球菌主要侵犯泌尿生殖系统,对柱 状上皮和移行上皮有特别的亲和力 男性病变从前尿道开始,逆行蔓延到 后尿道,波及前列腺、精囊和附睾 女性累及外阴、阴道腺体、宫内膜、 输卵管及尿道。少数病例可经血道播 散引起其他部位的病变 粘附和侵入2个步骤,二、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 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STD, 多见于20-40岁。好发于潮湿温暖的黏膜 和皮肤

9、交界的部位 男性常见于阴茎冠状沟、龟头、系带、 尿道口或肛门附近 女性多见于阴蒂、阴唇、会阴部及肛周 喉,传播途径:主要为性接触传播,也可通 过非性接触的间接感染而致病 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带菌者 潜伏期:通常为3个月 病原体:主要是HPV6型及11型,肉眼: 小而尖的突起,逐渐扩大,淡红或暗红,质软,湿润,表面凹凸不平,呈疣状颗粒,有时较大呈菜花状生长,镜下: 角质层增生,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呈乳头状瘤样增生,出现凹空细胞,表皮突增粗延长,真皮内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淋巴管扩张 凹空细胞(挖空细胞或核周空穴细胞):细胞较大,胞浆空泡状,核增大居中,可见双核或多核,尖锐湿疣,结局: 多持续存

10、在或反复发作,临床有局部搔痒、烧灼感。1/3可自行消退。有癌变可能,三、梅毒 (Syphilis) 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特点是病程的长期性和隐匿性,病原体侵犯多器官性,临床表现多样性。我国解放后,基本上消灭了此病,但近年来又有新的病例发现,病原体: 梅毒螺旋体(苍白螺旋体),体外活力低,不易生存。青霉素、四环素、汞、砷、铋等药物敏感 传染源:梅毒病人 传播途径: 先天性梅毒:母婴垂直传播 后天性梅毒:性交、输血、接吻、医源性,感染后第6周,血清出现抗体及反应素阳性,有血清诊断价值 随着抗体产生,机体对螺旋体的免疫力增强,病变部位的螺旋体数量减少,以致早期有不治自愈的倾向。然而不治疗或

11、治疗不彻底者,螺旋体常难以彻底消灭,成为复发梅毒、晚期梅毒发生的原因,隐性梅毒: 病原体终身潜伏,血清反应阳性而无病变和临床症状;或二、三期梅毒时 局部病变消失而血清反应阳性者,基本病变: 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周围炎 见于各期 小动脉内皮细胞及纤维细胞增生, 使管壁增厚,官腔狭窄闭塞 围管性M.C,L.C,浆细胞浸润, 浆细胞恒定出现是本病的病变特点之一, 树胶样肿(梅毒瘤):第三期梅毒 特征性病变,灰白色、大小不一,质韧有弹性 镜下: 中央为凝固性坏死,弹力纤维尚保存,周围富含L.C、浆细胞,少量上皮样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且必有闭-A和周围炎 后期可被吸收、纤维化,最后器官变形,但绝少钙化

12、,镜下: 类似结核结节(凝固性坏死上皮样细胞Langhans巨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纤维化瘢痕收缩器官变形 最常见于皮肤、粘膜、肝、骨、睾丸,梅毒螺旋体(镀银染色),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周围炎,树胶样肿(梅毒瘤),(一)后天性梅毒 可分为三期: 第一、二期:早期梅毒,传染性强 第三期:晚期梅毒,传染性小,常 累及内脏,又称内脏梅毒,第一期梅毒:病原体侵入人体后3W左右,在 侵入局部形成下疳(chancre) 肉眼:常单个,直径约1cm,表面可发生糜烂 或溃疡,溃疡底部及边缘质硬,故又 称硬性下疳。1周后局部淋巴结肿大 部位:阴茎冠状沟、龟头和阴囊,外阴、阴 唇、宫颈等,亦可发生于口唇、舌、

13、肛 周等,镜下: 溃疡底部闭塞性血管内膜炎血管周围炎 1-2周:局部淋巴结肿大,呈非化脓性增生 性反应 1个月:多自然消退,仅留浅表瘢痕,临床 处于静止状态,体内螺旋体仍继续 繁殖,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周围炎,2. 第二期梅毒: 7-8周左右,体内螺旋体又大量繁殖 病变: 全身皮肤粘膜广泛性梅毒疹和全身 非特异性淋巴结肿大 镜下: 典型的血管周围炎改变,病灶内可 找到螺旋体。故此期传染性较大。 但梅毒疹可自行消退,梅毒疹,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周围炎,3. 第三期梅毒 常发生于感染后4-5年,病变累及内脏,特别是心血管(80- 85%),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5-10%) 病变以树胶样肿(gu

14、mma)和瘢痕形成为特征,导致器官变形、功能障碍,病变累及主动脉梅毒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瘤等。主动脉瘤破裂常是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神经系统病变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脑脊髓膜,导致: 麻痹性痴呆:脑萎缩健忘、精神紊 乱、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 脊髓痨:脊髓后束变性、萎缩闪电 样痛,下肢感觉异常,腱反射 减弱、消失,进行性共济失调,肝脏:树胶样肿 结节性肿大 纤维化瘢痕收缩 分叶状 骨梅毒骨折 鼻骨梅毒马鞍鼻,(二)先天性梅毒: 1. 早发性先天性梅毒: 2岁胎儿、新生儿: 流产、死胎、早产,广泛大疱、大 片剥脱性皮炎 婴幼儿: 火石肝、白色肺炎、马刀胫马鞍鼻,2. 晚发性先天性梅毒

15、: 患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间质性角膜炎、楔形齿、神经性耳聋梅毒三联征。骨膜炎、马鞍鼻,梅毒发展过程,四、艾滋病(AIDS)P298,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感染所引起的以全身性严重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致命性传染病。,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缓慢,死亡率极高。潜伏期为2-10年,总死亡率几乎为100%,90%在诊断后2年内死亡,我国1985-1989年为传入期(从国外传入);1989年以后为播散(感染急剧上升);现在为流行期(在普通人群存在)。2000年HIV感染2.6万人,发病880人,死亡436人,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