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将是21世纪人类疾病07-10-医学资料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119359894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毒感染将是21世纪人类疾病07-10-医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病毒感染将是21世纪人类疾病07-10-医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病毒感染将是21世纪人类疾病07-10-医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病毒感染将是21世纪人类疾病07-10-医学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病毒感染将是21世纪人类疾病07-10-医学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毒感染将是21世纪人类疾病07-10-医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感染将是21世纪人类疾病07-10-医学资料(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毒感染将是21世纪人类疾病的主要危害,复旦大学儿科医院 朱启镕,病毒感染是21世纪的主要威胁,目前人类致病的前三位死因 1.传染病 2.心脑血管病 3.肿瘤 4.意外损伤 病毒感染在前三位疾病死因中是重要病因,病毒是主要的危险因素,传染病的死因中病毒感染占首位 心脏血管病猝死的常见诱因是病毒感染 多种癌症形成的病原体是病毒(如鼻咽癌、肝癌、白血病) 致死性极强的新病毒不断出现 多种慢性病毒感染使人致残、致死 病毒又可细菌转化使人致命 突发病毒性疾病的暴发流行,病毒感染的危害,WHO统计每年致死人数100万的有 病毒性急性呼吸道病 病毒性腹泻病(RV/45万/年) 乙型肝炎 爱滋病 麻疹,美国

2、统计 食源性腹泻病 8000万/年,RV 占30-50%,使5岁儿童住院和致死 病毒性脑炎 2万例/年,单纯疱疹脑炎占1/10 未治死亡70% 治疗后死亡30% 300所医院 前20年( 61-80 )与 后20年(81-2000) 病毒感染: 40% 58% 死亡病例: 近20年中 67.3%与病毒 感染有关,病毒是癌症的诱因和致死,病毒感染人体,原位癌基因突变、重排、扩增,抑癌基因失活、变异、丢失,免疫功能缺陷、失衡,肿瘤,发生,发展,条件,病毒是癌症形成的病原体,乳头状瘤病毒(HPV) 性病 单纯疱疹型病毒 协同 (HSV2)+(HPV) 发生 EB病毒 T淋巴细胞病毒(HTLV-型)

3、(HTLV- 型) (HTLV-型) 人疱疹病毒8型(HHV-8型) Human Herpesvirus 8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HCV),HPV16,HPV18,HPV58在宫颈部高度致癌 宫颈癌基因突变 鼻咽癌及B淋巴癌 T细胞白血病的病因 毛细胞白血病(血癌) 病原体 爱滋病(AIDS)病原体 卡波济肉瘤 体腔淋巴瘤 肝细胞肝癌的病原体 肝细胞肝癌致癌性更强,新认识病毒所致感染传染病(1),年代 病毒名称 疾病 1973 轮状病毒 婴儿腹泻病 (RV) 1975 甲型肝炎 病毒(HAV) 甲型肝炎 1975 细小病毒 慢性溶贫 B19(PB19) 特发再障 第5位 19

4、77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 (Ebo V) 出血热 1977 汉坦病毒 肾病综合症 (Han V) 伴出血热 1978 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 病毒(HDV),年代 病毒名称 疾病 1980 人T细胞嗜 T细胞淋巴 淋巴病毒 瘤白血病 (HTLV-) 1982 人T细胞嗜 毛细胞 淋巴细胞病毒 白血病 (HTLV-) 1983 人免疫缺陷 爱滋病 病毒(HIV) (AIDS) 1986 人疱疹病毒 猝发蔷薇疹 6(HHV-6) (幼儿急疹) 1988 戊型肝炎病 戊型肝炎 毒(HEV),新认识病毒所致感染传染病(2),年代 病毒名称 疾病 1989 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 病毒(HCV) 1990 人疱

5、疹病毒 发热皮疹及 -7(HHV-7) CNS感染 1991 Guanarito 危内瑞拉 病毒(GuaV) 出血热 1993 Sinnombre 成人呼吸窘 病毒(SnbV) 迫综合征 (ARDS) 1994 马麻疹病毒 间质性肺炎 (EMV) 无菌性脑膜炎 1994 Sabia病毒 巴西出血热 (SabV) 1995 人疱疹病 卡波济肉瘤 毒-8型 及常与AIDS (HHV-8) 病人伴有,年代 病毒名称 疾病 1995 庚型肝炎 庚型肝炎 病毒(HGV) 1996 阮毒体(阮病 海绵状脑病 毒或nvCJD) 1997 拉沙病毒 拉沙热 (Lassa V) 1999 尼派病毒 马来西亚 (

6、Nipah V) 新加坡脑炎 2000 TTV超家属 输血后肝炎 2001 人偏肺病毒(hMPV) 儿童急性 呼吸道感染 2003 SARS冠状病毒 SARS Novelcoronavirus 2004 人禽流感病毒 流感和肺炎 Avian Ifu Virus 2005 人博卡病毒(hBoV) 儿童急性呼吸 道感染,致死性极强的新病毒,爱滋病(AIDS),已被称为世界性瘟疫,发病率在21世纪将继续上升 1981年报告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1983年明确 AIDS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

7、y virus . HIV) 2006年 全球HIV感染及患病共超过7000万人,其中已死亡 3000万,现有3950万(15岁以下230万), 每天1.4万人感染,8500人死亡。 06年一年死于AIDS290万,新感染430万 AIDS 90在发展中国家,非洲南部占70,每年花 费100亿美元的防治费用。 婴儿和儿童中HIV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爱滋病(AIDS),2006年统计我国HIV感染者 183733例 爱滋病发病 40607例 死亡12464例 专家估计实际2006年底HIV感染者已超过65万 传播方式 吸毒、共用注射器 70% 其次为不安全性行为 四川、 云南、新疆的发病率 处于

8、各省市自治区前列,拉沙热(Lassa fever),由拉沙病毒(Lassa virues)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首例在尼日利亚。流行在西非(尼日利亚. 利比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 美、英、德旅游者有回国后在本国发病,属国际传染,国境检疫 1996-1997又在非洲暴发. T39-40c头痛、全身疼痛、出血倾向.、谵妄、惊厥、严重者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 病死于起病7-14天,病死率高达36%-52%. 2000年以来 加纳、象牙海岸 新拉沙病毒株流行。 经血液、尿液、涎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2006年7月 欧洲至少有17例发病经非洲旅游传播发病,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

9、ever),属丝状病毒科单链RNA 血液和排泄物(体液) 直接、间接及性传播 1977年报告,首例1976年7月非洲、苏丹.迅速蔓延.流感样起病.发热、肌痛、麻疹样皮疹、出血倾向心、肺、肝、肾功能衰竭,系直接接触传染 1995.1997.1999.2000年在非洲扎伊儿、加蓬不断再度暴发,病死率77%-80%。最高时扎伊儿318人发病,280人死亡,病死率高达88%.,新的汉坦病毒(New hantaan virus),1978年南朝鲜 李镐汪(Lee HW)汉坦河 黑线姬鼠 肺组织分离 临床: 流行性出血热相似 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 多尿期 恢复期 病原体:汉坦病毒 属布尼亚病毒科

10、园形粒状 单链RNA 1993年、2000年新汉坦病毒 美国西南部 南美多国 暴发流行 病死率 30% 2007年 美国堪萨斯州又有新发病例及死于HUS,尼派病毒(Nipah virus),1995年5月 马来西亚卫生部 美国CDC 尼派小镇 猪饲养及加工工人 临床: 发热、颈强直、精神症状、深反射减弱消失、肢麻、脑功能障碍 病原体: 尼派病毒 属副粘病毒属. 有囊膜呈多形性、单股RNA 危害性: 马来西亚 新加坡共发现258例脑炎病例,病死率达40%,宰杀100多万只猪。 新近发现飞狐蝙蝠的尿粪带毒,污染果树,猪吃后感染 20042006 我国南部邻国孟加拉国、柬埔寨、老挝 暴发尼派脑炎病例

11、疫情。,人类慢病毒感染不断增加,麻疹病毒 亚急性硬化全脑炎(SSPE) 乳多孔病毒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 缺损性风疹病毒 进行性全脑炎 慢病毒感染还有: CMV、EBV、ECHO病毒、弹性狂犬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爱滋病毒 长潜伏期单纯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细小病毒B19 朊毒体(朊毒蛋白):新的克雅氏病 人畜共患的传染性 海棉状脑病(青年人接触疯牛后引起的慢病毒感染) 现属不治之症的慢病毒感染和相关慢病毒病 认识有待深化,(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病毒使细菌的致病性增强,病毒致病、致癌、致畸、致命已为医务人员熟知,递给,细菌

12、,病情变为凶险,病毒的遗传物质,感染宿主,HIV与TB,WHO估计 560万人 TB+HIV 混合感染 HIV 引发免疫抑制使TB临床症状加重 活动性TB的危险性加大 病死率比HIV阴性高3-4倍 使TB菌对多种药物耐药成为耐药性结核病(MDRTB) 混合感染80%死于MDRTB,肠病毒血清型分类,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 、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A组 1-24 B组 1-6 埃柯病毒(ECHO): 1-34型 肠病毒(Enterovirus): 68. 69. 70. 71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72型,肠病毒71型

13、感染,1969年在美国报告首次发生 1974年在澳大利亚、瑞典有小暴发流行 1975年、1978年、1981年在日本 1979年在保加利亚、1982年在匈亚利 1987年在香港报告发病 1998年在马来西亚 临床疾病包括: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膜炎、灰髓炎样麻痹和致命性脑炎。,1998-2000年EV 71 暴发在台湾,共140万人感染 主要侵袭对象 5岁儿童 1998年405例重病人 死亡78例 1999年35例重症 死亡8例 2000年241例重症 死亡36例 EV71 成为台湾地区5岁儿童死亡的重要传染源之一,肠病毒71型感染重症病例分析,年龄: 新生儿 至53.4岁 3岁占

14、78.5% 性别: 男性 占56.6% 季节: 5月11月,其中6月及10月呈双峰 濒死与死亡病症 脑干脑炎、心脏衰竭、肺水肿与肺出血 79%在就诊24h内死亡 病情恶化先兆:嗜睡、持续性呕吐、阵挛性抽搐,EV71 病的临床特征,皮疹 77% 口腔溃疡 62% 细胞疹样皮疹 手 64% 足 61% 臀 32% 膝 29%,嗜睡 19% 运动失调 19% 颈强直 15% 头痛 10% 眼球震颤 5% 情感淡漠 4% 咳嗽 4% 流鼻涕 4%,发热(c) 61% 37-38 8% 38-39 29% 39 24% 食欲减退 33% 入睡障碍 31% 呕吐 31% 肌阵挛 28%,肠病毒71型感染,

15、呈临床疾病构成比 手口足病 45% 疱疹性咽峡炎 10% 无菌性脑膜炎 3% 脑膜脑炎 8% 手口足病 +脑膜脑炎 31% 急性弛疾性瘫痪 3% 合计 100%,检测 EV71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 3323和3324)与血清抗原结合经免疫荧光染色作抗原检测 EV71抗体检测作中和试验采疾病开始及恢复期2周后血清 病毒分离:vero cell RT-PCR VP1基因测序 分A、B1-4 、C1-4型和亚型,肠病毒71型感染防治,治疗: 对症 预防:尚无免疫措施, 对体弱、免疫低下者可用人体免疫球蛋白 血清学调查 6岁 47%-67% 2007年上海CDC把手足口病纳入传报,突发病毒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一.登革热(dengue fever) 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 1779年首次发现于埃及世界各地多次大流行 东南亚,西太、南美、加勒比海地区呈地方性流行 1973年首次在我国厦门流行 1978年在广东、1980年在海南省、广西省发生流行 至今仍有 海南省:全年可有,4、5月最多;广东省:5-11月高峰 年龄:各年龄组均有,青少年为主 2000年以来:东南亚流行,以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尼、缅甸 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