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0)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358492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0)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0)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0)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0)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0)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0)(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48题,每题1分,共计48分)1.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备受古人推崇,这反映了A. 古代人对血缘延续的重视B. 古代人对政治文明的追求C. 分封制有利于巩固政权D. 武王政治统治艺术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来看,分封先代贵族的后代为诸侯是为了保留贵族的血统,这反映了古代人对血缘延

2、续的重视。故答案为A项。B项对政治文明的追求应是继承政治制度,而非延续先代血统,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分封制有利于巩固政权,排除;D项武王政治统治艺术高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本题的关键点在于理解“兴灭国继绝世”,血缘宗族关系是古代中国政治的重要部分。2.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A. 周王室安全B. 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C. 王位世袭制D. 嫡长子继承父亲的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礼乐制度的作用。材料中“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等与周王室安

3、全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这些周礼维系着宗族分封下的家庭关系、君臣关系、邦交关系等,有助于巩固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中“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与王位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无关,故C、D两项错误。3.春秋中后期,在卿大夫家族内部,一些庶蘖小宗开始对抗大宗,并争夺权益,如鲁国的臧会跟臧氏大宗臧昭伯闹得势不两立,一怒之下臧会投靠了季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风气日趋败坏B. 传统宗法关系难以维系C. 贵族之间斗争激烈D. 小宗的经济独立性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在春秋中后期,传统的宗法关系。宗法观念已成为家族内中、下层贵族争取更多权益的障碍,成为束博小宗的绳索,于是他们

4、极力从中挣脱出来题目问的是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A、B、C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现象,可排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小宗私有财产的积累,小宗的经济独立性得以增强,旧有的血缘等级制已成为其进一步扩展实力的障碍,因而在家族内部,小宗强烈要求进行权力的再分配,故选D。4.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据此判断,嬴政时推行“半两”钱的寓意在于A. 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B. 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C. 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D. 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吕氏春秋所说,圣王效法天地之道,制方圆规矩治理天下,秦朝在全国推行“半两”钱以圆形方孔形制,体现了

5、始皇帝的文治武功,如圣王一样,统治天下,至高无上,所以C项正确;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不是秦代选择货币形制所真正要体现的意图,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天地尊卑”,促进帝国贸易往来不是秦统一货币的主要意图,B、D项均不符合题意。【点睛】秦朝统一货币,使半两钱作为全国最早的统一货币,结束了刀、布、环(圆形方孔)钱长期混用的割裂局面,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式重大而深远的意义。5.秦朝建立前夕,秦相吕不韦组织编撰吕氏春秋,主张以法治国、因时变法,并认为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这反映出吕氏春秋A. 阐述了反专制的政治倾向B. 反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C. 主张调和君权与相权的矛

6、盾D. 认识到君主专制强化的弊病【答案】A【解析】“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体现了反对专制的思想,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反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排除B;C与材料无关;秦朝建立君主专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D错误。6.兴科举之前,从春秋战国直至隋初,历代实行过“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等多种选官方式。这些选官制度的共同之处在于A. 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B. 体现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主流思想C. 主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D. 阻绝了天下英才进人统治阶级的道路【答案】A【解析】统治者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完善和严密,目的在于将社会各阶层的人才吸引到封建官僚体系

7、中,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正确,D错误;B材料没有体现;C不符合“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排除。7.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A. 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B. 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C. 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D. 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答案】B【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表明随着中央官职的变化,中央官署分布也有所不同,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署分布的变化,无法体

8、现“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排除C、D。8.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这主要是由于A. 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B. 门阀世族势力的衰落C. 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D. 科举制度的日益推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和门阀世族势力的衰落与材料中国人弃武就文和民族尚武精神日渐消失无关,故A、B两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三省六部制度,故C项错误;据材料“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科举制度的日益推行,故D项正确。【点睛】解题时注意“唐高

9、宗、武后之世”这一时间。9.唐代科举录取人数,进士一次最多不过二三十名,少的时候仅数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时,一次录取进士109人,再加上诸科和十五举以上进士诸科,总计500多人。这一变化A. 消除了科举考试弊端B. 使人才选拔趋于合理C. 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D. 提升了中央官员素质【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的人数在宋朝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人数的大量增加,使中下层的人可以通过科举成为统治阶级,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显现科举考试的弊端,A错误。录取人数多少和选拔趋于合理没有关系,B错误。人数的增加不能说明提升了中央官员的素质,

10、D错误。【点睛】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相对于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为官来看,科举制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流动。10.宋初,“艺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这说明宋朝通判A. 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B. 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C. 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D. 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据材料“诸州通判实使督察方镇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不能为关决之助”并结合所

11、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通判督察地方的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故B项正确;监察职能与行政地位是两个概念,材料不能体现通判的行政地位逐渐降低,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通判有行政功能,故C项错误;通判督察地方的监察职能减弱,这说明中央集权的逐渐削弱,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诸州通判实使督察方镇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学生可以结合通判的相关知识,对材料进行仔细解读,得出“通判督察地方的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1.唐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中书、门下、尚书省负责起草、审核、执行宋朝把行政权交给中书门下,军事交给枢密院,把财政权一分为三,称为“三司”,分

12、别负责盐铁、户部、度支。宋朝对丞相制度的发展A. 减弱对皇权的约束,加强了皇权B. 分散了职权,提高了行政效率C. 是一个创举,加强了中央集权D. 体现了皇权之下的民主政治【答案】A【解析】由“宋朝把行政权交给中书门下,军事交给枢密院,把财政权一分为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进一步分散丞相的权力,从而减弱对皇权的制约,加强皇权,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选,宋朝的分割相权造成三冗两积的局面,没有提高行政效率;C项错误,题干描述加强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D项中的“民主政治”错误。【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宋朝把行政权交给中书门下,军事交给枢密院,把财政权一分为三”结合宋代的二府三司制

13、度分析出加强皇权,分散相权。12.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说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A. 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B. 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 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D. 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元朝实行行省制时,突破了自然区域界线的限制,形成了“犬牙交错”分布的特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 A项所述与材料信息相反,排除;材料的目的是加强中央

14、集权,不是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光在是针对南宋统治区的,也针对金、西夏统治区 ,故D项错误。13.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这反映了A. 专制皇权空前强化B. 皇帝与司礼监关系密切C.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D. 内阁与司礼监互相牵制【答案】A【解析】明朝时期,内阁的设置本身就是加强皇权的表现,而用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更是表现了对内阁专权的一种预防,所以同样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这些反映了专制皇权空前强化,故选A。14.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则以四至

15、五员为常。乾隆朝,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这反映了清朝军机处A. 人员构成复杂B. 日益完善,备受重视C. 其官员随时增减D. 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乾隆朝到嘉庆朝军机处的人员规模有所缩小,人员选拔从原来的内阁部院到皇帝亲自选择,明显体现出规范及军机处的重要性,因此B项正确。人员构成从材料来看并不复杂,所以A项正确;官员人数是定数,变化不大,因此也不能说随时增减,因此C项错误。大臣的职责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所以错误。点睛:军机处的设置是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所以军机处机构的调整其实还是体现皇权专制情况。15.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为了正当执行司法和分配权威,有必要使公民们熟悉彼此的性格。否则在运用权及执行司法两方面都会接着产生许多结果,因为作为武断的决定是不公正的,而在人口过多的情况下又必然会这样”这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A. 城邦制度利于公正B. 执行司法有失公平C. 运用权威徇私枉法D. 民主政治有形无实【答案】A【解析】【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