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试题】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348877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试题】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品试题】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品试题】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品试题】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品试题】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试题】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试题】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左传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嫡长子继承制D郡县制2钱穆曾说:“在古代观念上,四夷与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依据上述“血统”实施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察举制3以下做法符合宗法制核心特征的是()A“(商)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为帝甲”B“长子泰伯、

2、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古公卒,季历立”C“文王舍伯邑考之子而立武王(次子发)”D“(周)孝王(懿王王弟)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4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说:“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国家元素,在公元前3世纪的业已到位。其在欧洲的浮现,则晚了整整一千八百年。”该学者评论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5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西周秦朝郡县制B秦朝汉初郡国并行制C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D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6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

3、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建立保密制度B震慑谋反之徒C维护皇帝权威D削弱丞相权力7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察举制的推行B九品中正制的实施C科举制的设置D中央集权制的加强8“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材料与所学

4、知识,对此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B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C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D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9“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与材料中“贡士之法”密切相关的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军功爵制10史料记载:“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说明军机处()A保密性强且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且有决策大权C位高权重能制约皇权D承旨传达

5、利于强化君权11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人说“富甲天下”,有人说“功成名就”,有人说“高官厚禄”。朱元璋听罢一一摇头,直至大臣万钢说“畏法度者最快活”时才点头称是。朱元璋“点头称是”是因为万钢的回答迎合了他()A裁撤宰相的意图B设置内阁的需要C以法治国的主张D皇权至上的理念12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到: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材料体现了()A内阁拥有决策大权B军机大臣权力日重C内阁地位逐渐上升D君权和相权的矛盾13徐继畬曾说:“逆夷以商贩为生,以利为命,并无攻城掠地割据疆土

6、之意,所欲得者,著名之马(码)头,以便售卖其货物耳。” 他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A掠夺工业原料B割占领土C进行资本输出D抢占商品市场14晚清有一则轶事:太平军的某次军事行动产生了爆炸性的国际影响,照英国驻上海领事的说法,清王朝的,看似就是分分钟的事。每次咸丰召集群臣开会,刚说了形势严峻,朝堂上便哭声震天。“太平军的某次军事行动”应是()A金田起义B定都天京C北伐D西征15近代美国传教士罗孝全说:“上帝的旨意真是奇妙!前次()与外国开战的结果,是出人意外的使得以开放。如今,倘这次革命能推翻偶像崇拜而开放,将使基督教的福音传遍,其结果岂非同样的奇妙!”罗孝全评论的“这次革命”()A借助了

7、西方宗教来发动民众B维护了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C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民族意识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16洪仁玕所著资政新篇的目的是“条陈款列,善辅国政,以新民德”。下列最能体现出这一目的的内容是()A定都天京,建立革命政权B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C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D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17孙中山曾说:“我衰败至今,亦已甚矣。用兵未及经年,全军几至覆没,丧师赔款,蒙耻启羞,割地求和,损威失体,外洋传播,编成笑谈之资。”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辛亥革命18近代某一事件后,日本对华人不再优待尊重,甚至对华人充满了鄙视,也不再把视为其

8、近代化的对手,提出要充当东洋的盟主。这一事件使()A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C江苏苏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D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工具19“虽然它的用意在于保护革命成果,但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下列内容符合材料对临时约法评价的是()A责任内阁制B三权分立原则C主权在民原则D民主共和原则20近代学者认为 “泰西革命之所以成功者,在有中等社会主持其事;革命之所以不成功者,在无中等社会主持其事”,革命的前途“惟有使中等社会皆知革命主义,渐普及下等社会”,才有成功希望。近代“

9、中等社会”的革命目标是()A推翻满清政权,建立人间天国B推翻皇权专制,建立君主立宪C推翻专制政权,建立民主共和D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工农政权21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A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B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C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22近代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在某场运动中曾亲笔起草了一份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这场运动()A青年学生是斗争的主力B由共产党直接领导C还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D工人阶级从此登上历史舞台23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

10、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B长征的胜利结束C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D遵义会议的召开24以下是某学生学习抗日战争一课的学习笔记摘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A“十四年抗战即1931年至1945年”B“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太原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的狂妄计划”D“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51938年1月初,蒋介石亲临抗战前线指示:“尤应发挥我军主动进攻精神,配合各

11、种有效战术,攻守自如,陷敌人于被动”。13日又强调“以军队联合有组织训练之民众,施行游击,以牵制破坏敌之后方,前呼后应”以上材料反映出()A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B国民党放弃了片面抗战路线C国民政府战略战术的调整D敌后战场已成为抗战的主战场26“这次会战持续了两个月,在当时的抗战初期战场上是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死伤人数最多和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其间的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本所谓的不可战胜的神话。”材料描述的“这次会战”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27“我们的大会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开会的:人民在其对于日本侵略者作了坚决的英勇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和自我牺牲之后,出现了这样的新局面人民配合同盟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时机,已经迫近了。”材料中的“我们的大会”指的是()A中共一大B中共三大C中共七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28著名陕北民歌拥军花鼓中唱道:“猪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