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344009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包头四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这句话直接反映了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 商品经济的不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现象可知为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体现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既有家庭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也有个体农耕模式,故B项表述不全面,排除。C项,材料无法证明妇女的地位提高,排

2、除。D项,题干内容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2.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A. 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 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C. 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D.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是在春秋时期,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没有反映“牛耕”,C项与材料信息

3、不符,排除;铁农具技术臻于成熟的标志是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排除D;B项表述准确,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3.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A. 违背人伦礼仪B. 不利于社会进步C. 重视尊卑贵贱D. 有利于凝聚宗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的材料意在强调宗法制重视尊卑贵贱。ABD三项明显不符题意。4.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

4、,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 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B. 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C.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D.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了实施郡县制才使得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即说明了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郡县制加强了统一而非加强了君主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郡县制实施的意义而非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战国时期已经有了郡和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5.汉朝朱买臣,家贫好学,卖薪自给,其妻弃之另嫁。

5、买臣穷困潦倒,后遇同乡严助,推荐入朝廷,说春秋楚辞,汉武帝甚悦,拜为中大夫。朱买臣能够发迹,主要受益于A. 世卿世禄制B. 科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察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后遇同乡严助,推荐入朝廷”结合所学可知朱买臣能够被举荐入朝为官得益于汉代察举制,故D项正确。A项为世袭制,为先秦时期主要的官吏选拔制度,排除。B项,科举制产生于隋唐时期,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朱买臣不符合此标准,排除。6.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 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C. 坊市制度崩溃D

6、. 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与史实不符。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但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材料中土地兼并现象无关。说法与史实不符。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样的土地政策产生了题中所阐释的现象。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名师点睛】土地兼并一直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着。 所谓土地兼并,即占人口少数的权势阶层,利用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通过购买和哄骗、胁迫等手段,大量获取农民手中的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宋朝的土地矛盾是各个朝代中较为尖锐的。

7、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确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市场各参与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正常的市场调节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这项政策逐步沦为权势阶层攫取私利的工具,导致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先进的土地政策最终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引发的一场悲剧。7.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 小农经济的发展B. 租佃关系的盛行C. 土地的高度集中D.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答案】C【解析】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是政府手中要掌握足够的土地,宋代以后政府为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导致政府手

8、中控制的土地数量减少。8.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 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C. 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D. 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或从政这一历史现象,而一般情况下在论述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时需要从经济角度去思考。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式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就导致了以上现象的出现

9、。B项虽然正确,但不属于根本原因。C、D没有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且没有从经济角度去思考,可排除。综上,本题选A.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9.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友好象征,如果一个唐朝人行走在这条线路上最有可能见到A. 人们普遍使用煤来冶铁B. 丝绸和白瓷被贩运出境C. 粉彩瓷器深受人们欢迎D. 纸币普遍用于商品买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唐朝人行走在这条线路上”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丝织业发达,制瓷业出现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产品远销海外,故B项正确。A项,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粉

10、彩瓷器出现于清朝,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最早的纸币产生于北宋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10.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

11、私为券”。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的表现(交子)11.“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A. 秦都咸阳B. 唐都长安C. 宋代东京D. 明代苏州【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市”专门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古代政府对市都有严格规定,如汉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可见管理是相当严格。而这种状况到宋代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打破了原先空间好时间上的限制,不用封闭在政

12、府规定的墙垣之内,形成了商业街。城郊农村出现“市”。“市”的发展说明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详解】题目中的城就是政府办公和人民居住的场所,市指商品交易场所。“城区即市区”就是说居住区和商业区不再分开了,这种情况出现只能是宋朝以后,宋朝的市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所以排除A项和B项,答案只能从C项和D项中选, D项虽也属于“城区即市区”但是不是较早期的情况,故不选D,由此正确答案为C。【点睛】汉代的“市”有专门管理机构。南北朝时形成草市,有“草市尉”管理。唐代出现夜市。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12.邓讯之先生在客家源流研究一书中指出:“客家每姓必有堂号,此种又称为郡号、

13、地望的,多半是河南地方之名。”如丘姓堂号为“河南堂”,说明丘氏出自河南郡(汉代郡名,在今河南省新郑、洛阳和临汝之间)。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A. 宗法制度的强化B. 分封制的实施C. 经济重心的南移D. 中央集权的强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客家每姓必有堂号,此种又称为郡号、地望的,多半是河南地方之名”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现象是人口的大量南迁,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的。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13.“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的一首民谣,表达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

14、。黄道婆杰出贡献在于A. 棉纺织业B. 丝纺织业C. 麻纺织业D. 毛纺织业【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黄道婆的棉纺织业技术,黄道婆的脚踏三锭纺车推动棉纺织业发展,故A项正确。在上古时代,人们已经学会缫丝技术,且与题意不符,排除B。材料强调黄道婆推动棉纺织业技术发展,与麻纺织业不符,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毛纺织业的信息,而是强调黄道婆推动棉纺织业技术发展,排除D。14.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城.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人为的原因是A

15、.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B.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虽然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但“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即推动中国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是工商业的发展受到“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且也不是内在的、人为的原因,排除。CD项属于客观原因,与材料设问内在的、人为的原因不符,排除。15.乾隆年间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特许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此种情况反映了这个时期清朝A.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 被迫开放五口通商C. 坚持重商轻农政策D. 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答案】A【解析】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下,清政府只开放了广州一处的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广州十三行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故正确答案为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