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三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19343701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期末复习三七上补充诗词山中杂诗南朝梁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赏析: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开头两句说,但见阵阵烟雾从山与山的交接处飘来,又见太阳在竹丛后渐渐落下。“来”“落”两字写出了动态,“见”“窥”两字用得很恰当:烟来则举目可见;日落则是透过竹子间的空隙所见,所以用

2、“窥”字。“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三、四句说,鸟儿向着屋檐上飞翔,白云从窗户里轻轻流出。这两句都使人想到山中屋宇所处地势的高峻。尤其是后一句:云本不可能生于屋内,但因屋宇处于白云缭绕之中,云气从屋后、屋侧飘过,所以看起来就像从窗中飞出。“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和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四句诗是两副对子。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的主体则是“鸟”和“云”。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句是二、二、一。这样,全诗

3、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句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桃花溪幽美景色的描写和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了作者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结构婉曲,情趣深远,意境深邃,画意甚浓,耐人寻味。“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

4、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融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接着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即石矶。“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三、四句,是问询渔人的话:但见一片片桃花瓣随着清澈的溪水不断漂出,却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么地方呢?这里,桃源洞的美妙景色,是从问话中虚写的,诗人急切向往而又感到渺茫难求的心情,也是从问话中委婉含蓄地透露出来的。西施唐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赏析:“家

5、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于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者们。“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罗隐

6、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堵塞天下人之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作者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观书有感(其二)南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赏析: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

7、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天净沙冬元白朴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赏析:黄昏的城郊作为描绘冬景的具体环境。冷月黄昏,雪山水滨,已是清寒凛冽;淡烟衰草,茅舍孤村,又显寂寥冷落,更有谯门一声寒角,平添一分悲凉,空气中弥漫的是孤寂和无助的忧伤。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8、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练,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前二句写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

9、寂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之情。辛夷坞唐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赏析: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花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赏析: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

10、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用“真珠”作比喻

11、,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望江南唐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赏析:这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思妇楼头,望人不归。只有二十七个字,为词中的小令。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象的余地,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

12、好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现出来。接着,出现了一幅广阔、多彩的艺术画面:“独倚望江楼。”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这时的女子,感情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是变化的: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这里,一个“独”字用得很传神。透过这无语独倚的画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把人、景、情联系起来,画面上就有了盛装女子和美丽江景调和在一起的斑斓色彩,有了人物感情变化和江水流动的交融。“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希望落空,幻想破灭,这时映入她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

13、的有情者。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景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类比。至此,景物的描绘,感情的抒发,气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最后弹出了全曲的最强音:“肠断白洲。”“末句最当留意,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和全词“不露痕迹”相较,末句点出主题似太直,但在感情的高潮中结句,仍“有余不尽之意”。白洲在何处?独倚望江楼,一眼就可看到此洲,但那时盼人心切,只顾看船而不见有洲了。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所思,能不肠断!如梦令南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赏析:前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地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得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

14、完全退去。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着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字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