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342273 上传时间:2020-0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 共48分)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2、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3“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2、”,“ ”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A B C D5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6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士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3、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7、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务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A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B保证了中央机构的至上权力C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D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8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赢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一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A皇帝独尊B皇位世袭C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9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柳宗元意在强调()A分

4、封制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固B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分封子弟是皇权专制的一种体现D汉初分封必然导致七国之乱10下列为秦朝和唐朝的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秦朝 唐朝 A秦朝中央机构的决策更科学B都通过分权维护了皇帝集权C唐朝缺乏监察更易出现权臣D都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出现11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C官员众多,政务繁忙D选贤举能,唯才是用12“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

5、,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13唐赵暇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本人也曾在洛阳登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圈套)中矣!”材料从本质上说明科举制( )A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B带动了唐朝社会尚学风气的形成C加强了对文人的思想文化控制D提高了封建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14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A地方行

6、政机构不断完善B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C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15“该制度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材料中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通判监督制度D行省制度16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察举制的推行B九品中正制的实施C科举制的设置D中央集权制的加强17“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

7、务的制局监,监管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大都由寒门子弟担任。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科举已取代九品中正制B寒门子弟已成为治国核心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D世家大族的势力日趋衰落18元代在地方设行御史台,其主要职权是监察地方尤其是行省的工作,但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劾,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行台官因纠劾行省官而反遭迫害的,也不乏见。该现象表明元代( )A监察的实际效能有限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行省的权力缺乏监督D行御史台形同虚设19唐代宰相之女大多嫁入王室。北宋宰相的女婿,则不乏有出身商家的状元、也有刚出科场入仕的八品小官。择婿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门阀制度的消亡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C

8、重文轻武的影响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20元代政治制度研究认为,元世祖末年,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但是终元一代,行省官名义上一直属于中央机构官员,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这说明元代的行省制度( )A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平衡B削弱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C实现了地方政府高度自治D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21下列中国古代官职,按其设置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中书省 御史大夫 刺史 内阁学士ABCD22明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权重,吏、户、兵三部尤位高任重。清代有名无实,每部尚书及左右侍郎各二人,满、汉各一,互相牵制,职掌有同事务官,而非决计定策的政务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

9、原因是( )A清朝六部名存实亡B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C宰相制度被废除D厚满薄汉的民族政策23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属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是( )A地处内廷位高权重B跪受笔录奉旨承办C机构简单有官无吏D参与政务职能单一241771年秋天,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里灯火辉煌,鼓乐喧天,歌舞欢腾,洋溢着一派民族团结的欢乐气氛。某位皇帝在这里摆下盛宴,招待从伏尔加河下游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这一欢乐场景发生在( )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 25、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

10、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1 材料2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3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

11、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4 自元代开始,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进入省制时代,历经元明清,直至当今。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一级政区是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梁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述论(1)材料1中是中国古代哪项政治制度?出现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作用。(7分) (2)据材料2,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6分)。(3)根据材料3,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差异。(8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不断演变的原因。(4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分)材料1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则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