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教师用书:板块2专题5考点2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含解析

上传人:zengy****8888 文档编号:119339196 上传时间:2020-01-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教师用书:板块2专题5考点2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教师用书:板块2专题5考点2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教师用书:板块2专题5考点2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教师用书:板块2专题5考点2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二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考生考生答案误区诊断甲生BCDA项,在解答虚词题时,考生如果具备扎实的课本知识,掌握简单便捷的代入验证法,就能够轻松得出正确答案。“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其”为代词,译为“他们”。以此带入“如此,则诸侯其至乎”,那么就得出“诸侯他们到来”这样一种肯定句。然而根据“乎”和后文内容来看,此处应为一种疑问句,据此分析便可得知“其”应为副词,表示揣测语气,可译为“或许”“大概”,而不是“他们”。(乙生ACDB项,考生由于缺乏

2、语境意识,误以为“青,取之于蓝”中的“于”与“服之轻重便于身”中的“于”都为介词,译为“从”。其实,只要考生能够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就能够推知“服之轻重便于身”中的“于”应该解释为“对于”,而不是“从”。丙生ABDC项,考生在解题时,分不清介词(不单独使用,只能和名词组成介宾短语做状语,来修饰谓语动词)和连词(连接词语、短语和句子)。对选项缺乏语法分析,误以为两者的词性和意义都为介词,译为“拿,用”。本项中,“曷以”是个介宾短语(宾语前置),而“以待”就不能构成介宾短语,它是单独使用的,是连词。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A项,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们

3、;B项,介词,对于/介词,从;C项,介词,拿,用/连词,表目的,来;D项,连词,表转折。文言虚词含义判断“7法”1代入验证法(针对“短板一”)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2014 年山东卷中的“不与市中儿嬉敖”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两句,判断“与”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首先关注第二句,第二句话出自赤壁赋,句中的“与”连接了“水”和“月”,是连词,译为“和”,把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通,可以判断两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结合语境判断,第一句中的“与”是

4、介词,译为“跟”。2语境分析法(针对“短板二”)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又如:2015年天津卷中的“于凉州造浮图”一句,根据句意“在凉州建造佛塔”,就可确定“于”是介词,译为“在”。3语法切入法(针对“短板三”)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

5、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4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5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逍遥游中的“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和兰亭集序中的“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

6、所欣已为陈迹”。6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7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之”,指代人、事、物,一般作宾语,如“吾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

7、惑之不解”(师说)。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专 项 练代入验证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010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

8、”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A本题可采用“代入验证法”。解答时可从每个选项的第二句入手,首先确定虚词的词性和意义,然后再代入第一句,分析是否恰当即可。A项,第二句出自寡人之于国也,“而”是连词,表转折,译作“但是”。将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通畅,可知A项符合题干要求。B项,第二

9、句出自苏武传,“以”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作“来”;第一句“以”为介词,可译作“用”“拿”,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指“结毦”。C项,第二句出自师说,“乃”为副词,译作“竟然”“反而”;第一句“乃”为副词,可译作“于是”。D项,第二句出自鸿门宴,“之”为代词,代指人,即项伯;第一句“之”为代词,代上述事情。语境分析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

10、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2下列各组句

11、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B本题可采用“语境分析法”。A项,第一句的句意“我正想辑录他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可确定“以”为目的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永其人”是前一行动“辑其梗概”的目的;第二句的句意“命令工匠用药浸泡它”,可知“以”为介词“用”。B项,第一句的句意“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们安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归的学问”,可确定“之”为助词,“的”;第二句的句意“处境越艰难,节操越坚定,不能抛弃自己的崇高志向”,可知“之”也是助词,“的”。C项,第一句的句意“一瓢先生大概是理学家吧”可确定“其”为副词,“大概”;第二句的句意“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

12、,可知“其”为代词,事物。D项,第一句的句意“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可确定“于”为介词,“到、在”;第二句的句意“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王”,可知“于”为介词,表被动。语法切入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

13、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C本题可采用“语法切入法”。A项,第一句中的“之”放在动词“献”之后作宾语,代词,代指“玉璞”;第二句中的“之”为助词,的。B项,第一句“其”修饰“左足”,作动词“刖”的宾语,代词,意为“他的”;第二句中的“其”修饰“故”,作动词“问”的宾语,代词,意为“其中的”。C项,第一句中的“乃”放在动词“抱”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第二句中的“乃”放在动词“使”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D项,第一句中的“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动词,意为“认为

14、”;第二句中的“以”放在名词“石”之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意为“用”。标志识别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A本题可采用“标志识别法”。A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项,第一个“其”的意思是“其中的”,第二个“其”的意思是“他的”。C项,“惟弈秋之为听”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没有意义,第二个“

15、之”是代词。D项,第一个“而”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而”表并列关系。词性界定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D本题可采用“词性界定法”。A项,第一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介词,意为“被”;第二句中的“为”是动词,意为“治理”。B项,第一句中的“乃”是副词,意为“才”;第二句中的“乃”是副词,表判断,意为“是”。C项,第一句中的“适”为副词,意为“正好、恰好”;第二句中的“适”是动词,意为“享受、享有”。D项,两句中的“若”均为动词,意为“像”。对称分析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选自说苑)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