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338552 上传时间:2020-01-1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厦门市湖滨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二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上。第卷(选择题)1.唐朝学者刘知几在史通(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中谈到:“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阙之哉!”这句话意在强调历史学A. 社会作用B. 研究原则C. 服务对象D. 主要内容【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阙之哉!”可知,刘知己是在强调史学对个人、对国家的社会功能,故选A。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史之为用”,研究原则、服务对象、主要内容均

2、与题意无关,排除BCD。【点睛】本题考查历史研究的作用,依据材料“史之为用”即可作出判断。2.下图为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xi zh),拥有很高的智慧,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据此说明A. 法权神圣不可侵犯B.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C. 神权为王权服务D. 中国古代司法由神主宰【答案】C【解析】依据题意可知神兽獬豸代表的是神权,它由统治者饲养,惩罚有罪的人,维护统治,故正确答案为C项。A、B两项在题中没有表述;D项对题意理解错误。3.在东汉各种碑刻中,以墓碑为大宗,为墓主立碑颂德是当时

3、丧葬活动的重要内容。自曹操禁立私碑起,曹魏、西晋均严格执行,碑刻数量锐减,立于墓前的墓碑为埋入墓穴的“墓志”所替代。这反映了魏晋时期A. 社会动荡冲击了人们的道德信仰B. 当政者打击世族以稳固统治的目的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显著加强D. 统治者积聚财力以完成统一的夙愿【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自曹操禁立私碑起,曹魏、西晋均严格执行,碑刻数量锐减,立于墓前的墓碑为埋入墓穴的墓志所替代”可知,立碑是当时社会中世家大族常常用来对自己进行歌功颂德的方式,统治阶层为了稳固统治,减少世家大族对地方的影响力,对于立私碑的做法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故选B。墓碑与道德信仰无关,排除A;魏晋时期战乱较多,

4、社会动荡不安,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禁止立碑不是积聚财力的表现,排除D。4.周朝时,士以下的胥吏阶层靠“稍食”(官府发放的口粮及衣装)为生,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该制度A. 说明官僚政治开始形成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服务于分封制和宗法制D. 说明等级制度逐渐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分封制体制下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在士的阶层之下主要有胥吏阶层从事基层政治活动,这个阶层不享受封地,依靠官府发放的粮食为生,为统治阶层服务,C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是贵族政治,A选项排除。夏商周时期,政治特点之一

5、就是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等级制度,D选项排除。5.国语周语谓:“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王卒料之。”这反映出周宣王时A. 高度集权,独断专行B. 荒废生产,征收重税C. 形势变化,旧制动摇D. 诸侯反叛,分封制瓦解【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不籍千亩、料民于太原”等字眼体现的是土地及赋税制度的动摇,即形势变化,旧制动摇,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周宣王时尚未高度集权,周宣王也不可能独断专行,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荒废生产,征收重税的信息

6、,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到诸侯反叛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6.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A. 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B. 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C. 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 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依据材料可知,三省官员都是皇帝亲近和直接指挥的秘书、宦者和侍从等,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为了侵夺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而设立的“内朝”,因此B选项正确。A

7、选项错误,三省在隋唐时期成为定制,不是魏晋时期;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并未体现三省提高了行政效率;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君权的强化,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7.下表是西汉列候分封情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高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各朝所分封的功臣候与外戚恩泽候1391312132284143115101322士人出身的列侯80001341024615所占比例6%0005%4%29%32%13%40%46%68%A. 独尊儒术推行B. 宦官外戚专权C. 中央集权加强D. 重

8、文轻武实施【答案】A【解析】【详解】由表格可知,汉武帝之后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明显呈现上升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措施有关,故选A。分封的功臣候与外戚恩泽候在表格中反映出的趋势是不断减少,故无法得出B项的结论,排除;加强中央集权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不是具体造成变化的原因,排除C;重文轻武是宋朝加强统治的措施,而不是汉朝,排除D。8.宋元明时期,浙江金华浦江县的郑氏家族影响巨大。在宋史元史明史中都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明建文帝还为其亲自题写“孝义家”匾额。元末农民军进入浦江县,都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这一现象主要

9、表明A. 社会秩序依赖世家大族维持B. 郑氏家族重视伦理道德C. 下层人民斗争手段趋向理性D. 社会伦理价值取向趋于一致【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宋史元史明史中都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孝义家”“元末农民军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中可以看出,郑氏家族用儒家伦理管理家族,被载入正史,多次受朝廷表彰,并成为社会楷模,说明理学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家伦理道德的社会地位,没有体现出世家大族的地位,故A项排除;B项包含在D项之中;材料没有体现出下层人民的斗争手段,故C项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宋史元史明史中都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

10、”“孝义家”“元末农民军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9.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A. 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B. 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 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D. 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的信息说明专制制度下政府的决策有一定的开明性,故D项正确;A错在“有效防止君主专断”。题干所述有利于集思广益,而非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11、排除B。C错在“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0.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A. 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B. 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C. 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D. 改变传统政治结构【答案】D【解析】布衣人仕者占55.12%强调了下层人也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说明了科举制使传统的政治结构发生改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中国古代不存在平等的政治

12、管理体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选官“程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考查的是科举制度使下层人也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从而导致政治结构的改变。11.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D.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答案】D【解析】【详解】唐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中

13、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朝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D正确;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及政治中心在北方才会导致漕运出现由东西向南北的变化,因此经济重心南移只是原因之一,并不全面,排除A;题中反映了漕运从东西方向转变为南北方向,由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发展为由南至北的变化,主要是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不符合史实,且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B;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与题中漕运出现的方向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12.下图是考古发掘出唐代越窑青瓷“喀喇沁摩羯纹葵花

14、形银盘”。盘内底的大鱼化龙图案为摩羯(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纹,大鱼作翻腾状,“眼后螺旋状大羊角盘绕一较小的牛耳”,张大的口中刻划出数道上下翻卷的曲线,头顶至颈、背竖立粗壮的鳍。以下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A. 唐代制瓷业十分发达B. 唐代的对外贸易繁荣C. 唐代手工业的民营化趋势明显D. 唐代文化呈现出中外融合的特征【答案】D【解析】“喀喇沁摩羯纹葵花形银盘”中图案借鉴了印度神话传说,体现出唐朝中西融合的文化特点,故D正确;A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B中对外贸易体现不出;越窑青瓷是官窑,不是民窑,故C错误。13.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

15、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A.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B.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C.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D.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答案】D【解析】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东部地区,所以唐代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说明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长江下游地区属于南方,所以唐代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则说明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商业而非交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城市兴起体现的是商业的普遍发展而非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