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参考1语文S版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337803 上传时间:2020-01-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参考1语文S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参考1语文S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参考1语文S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参考1语文S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三首石灰吟: 在学习完石灰吟后,我借助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可学生无从着手。我就提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从两方面去感受和体会:1.石头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2.作者见此情景有何感受,会说些什么?学生开始有点思路。小组合作练说后,我指名一学生来说一说。可没想到学生说的一段话是颠三倒四,再请了两个学生也是如此。细一品味,原来学生对石灰的诞生过程不熟悉,因此对“千锤万击”“粉身碎骨”的顺序都搞不明白,怎么能说得清楚呢?看来这是我的疏忽。于是,我补充讲述了石灰从石灰石被开采到变成石灰的经过,学生的头脑中浮现出比较直观的画面,不同程度地进入诗句

2、所描绘的境界,进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竹石: 这首诗和石灰吟一样都是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读、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课伊始,说到诗人郑燮,有些学生很陌生,但课前做了充分准备的学生知道郑燮就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他素有“诗书画”三绝。诗人十分喜爱竹,所以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竹石。学生在了解了诗人和创作背景后,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咬定”“千磨万击”等词感受竹石的高尚品质。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

3、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也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领悟了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后,再引导学生读诗,以诵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夏日绝句: 由于在课前布置预习,所以上课时比较容易,在课堂上,先读熟全诗,然后纠正个别句子节奏。要求学生拿出纸笔,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个别字词,进行再一次学习,把预习内容进行巩固。不懂预习的,把你的问题提出

4、来。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也把问题写出来。这么做,主要是了解学生预习的程度,到底通过自己的预习,已经掌握了多少内容,还存在多少问题,同时,笔头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避免思维偷懒。十分钟之后,把这些纸条收上来,表扬预习很好的同学,并把他们的预习内容读出来,老师再做点评补充。重要的知识点落实好之后,再看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先交给学生,讨论不出结果之后,再由老师讲解。学生的问题相对集中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把挑战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班上的学生大部分性格活泼,爱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此现象,本课教学时,我精心把两个问题设计成了“请接题”挑战形式:一次是“人杰”“鬼雄”的教学;一次

5、是“不肯过江东”的教学。每次挑战,孩子们都表现出昂扬的斗志。这种挑战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合作学习本课教学放在了区别“不肯”与“不愿”“不能”“不想”,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放在了联系项羽的故事,体会项羽当时的感情,理解“不肯”,换作“不能”好像江东的父老乡亲不谅解项羽不让他回去,这是被迫的。而项羽是自己觉的无颜见乡亲不愿回去,感觉上不同,所以不能换。学生说的非常好。而且小组讨论时我凑近听了学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不是拘与形式非常的实在。从课后作业反馈情况来看的,可以归纳出几点成功的地方:学生默写并背诵特别认真,因为孩子们还沉浸在诗的意境中。关于“英雄”诗文,学生的语言很有思维含量,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