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中考数学试卷WORD解析版

上传人:zengy****8888 文档编号:119332376 上传时间:2020-01-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23.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丽水市中考数学试卷WORD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省丽水市中考数学试卷WORD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省丽水市中考数学试卷WORD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丽水市中考数学试卷WORD解析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在数1,0,-1,-2中,最大的数是() A-2 B-1 C0 D1【考点】有理数大小比较【分析】根据有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2-101,所以最大的数是1,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2)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3)两个正数中绝对值大的数大(4)两个负数中绝对值大的反而小2计算a2a3,正确结果是() Aa5 Ba6 Ca8 Da9【考点】同底数幂的乘法【分析】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进行计算即可【

2、解答】解:a2a3=a2+3=a5,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加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是底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下面有关它的三个视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俯视图与主视图相同B左视图与主视图相同 C左视图与俯视图相同D三个视图都相同【考点】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分析】根据从正面看得到的视图是主视图,从左边看得到的图形是左视图,从上面看得到的图形是俯视图,可得答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解答】解:A、俯视图是一个正方形,主视图是一个长方形,故A错误;B、左视图是一个长方形,主视图是个长方形,且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所以B正确;C、左视图是

3、一个长方形,俯视图是一个正方形,故C错误;D、俯视图是一个正方形,主视图是一个长方形,左视图是一个长方形,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从正面看得到的视图是主视图,从左边看得到的图形是左视图,从上面看得到的图形是俯视图21教育网4根据PM2.5空气质量标准:24小时PM2.5均值在035(微克/立方米)的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将环保部门对我市PM2.5一周的检测数据制作成如下统计表,这组PM2.5数据的中位数是()www.21-cn- A21微克/立方米B20微克/立方米 C19微克/立方米D18微克/立方米【考点】中位数;统计表【分析】按大小顺序排列这组数据,最中间那个数

4、是中位数【解答】解:从小到大排列此数据为:18,18,18,20,21,29,30,位置处于最中间的数是:20,【出处:21教育名师】所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20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中位数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5化简的结果是() Ax+1 Bx-1 Cx2-1 D【考点】分式的加减法【专题】计算题;分式【分析】原式变形后,利用同分母分式的减法法则计算即可得到结果【解答】解: 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式的加减法,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6若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x-

5、m+2=0的解是负数,则m的取值范围是() Am2Bm2Cm2Dm2【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分析】根据方程的解为负数得出m-20,解之即可得【解答】解:程x-m+2=0的解是负数,x=m-20,解得:m2,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能力,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在ABCD中,连结AC,ABC=CAD=45,AB=2,则BC的长是()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分析】证出AC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求出AD,即可得出BC的长【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CD=AB=2,BC=AD,D=ABC=CAD=45,AC=

6、CD=2,ACD=90,即AC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AC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8将函数y=x2的图象用下列方法平移后,所得的图象不经过点A(1,4)的方法是() A向左平移1个单位B向右平移3个单位 C向上平移3个单位D向下平移1个单位【考点】二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分析】根据平移规律,可得答案【解答】解:A、平移后,得,图象经过A点,故A不符合题意;B、平移后,得,图象经过A点,故B不符合题意;C、平移后,得,图象经过A点,故C不符合题意;D、平移后,得图象不经过A点,故

7、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主要考查了函数图象的平移,要求熟练掌握平移的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9如图,点C是以AB为直径的半圆O的三等分点,AC=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考点】扇形面积的计算;圆周角定理【分析】连接OC,根据已知条件得到ACB=90,AOC=30,COB=120,解直角三角形得到AB=2AO=4,BC=23,根据扇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连接OC,点C是以AB为直径的半圆O的三等分点,ACB=90,AOC=60,COB=120,ABC=30,AC=2,AB=2AO=4,BC=23,OC=OB=2,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扇形面积求法,利用已知

8、得出理解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扇形OCD的面积是解题关键10在同一条道路上,甲车从A地到B地,乙车从B地到A地,乙先出发,图中的折线段表示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y(千米)与行驶时间x(小时)的函数关系的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21cnjy A乙先出发的时间为0.5小时 B甲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 C甲出发0.5小时后两车相遇 D甲到B地比乙到A地早小时【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已知图象分别分析甲、乙两车的速度,进而分析得出答案【解答】解:A、由图象横坐标可得,乙先出发的时间为0.5小时,正确,不合题意;B、乙先出发,0.5小时,两车相距(100-70)km,乙车的速度为:60km/h,故乙行驶

9、全程所用时间为:由最后时间为1.75小时,可得乙先到到达A地,故甲车整个过程所用时间为:1.75-0.5=1.25(小时),故甲车的速度为:故B选项正确,不合题意;C、由以上所求可得,甲出发0.5小时后行驶距离为:40km,乙车行驶的距离为:60km,40+60=100,故两车相遇,故C选项正确,不合题意;2-1-c-n-j-yD、由以上所求可得,乙到A地比甲到B地早:(小时),故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函数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正确理解函数图象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理解问题的过程,就能够通过图象得到函数问题的相应解决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

10、共24分)11分解因式:m2+2m= 【考点】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分析】根据提取公因式法即可求出答案【解答】解:原式=m(m+2)故答案为:m(m+2)【点评】本题考查因式分解,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本题属于基础题型1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00,则顶角的度数是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析】根据100角是钝角判断出只能是顶角,然后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解答【解答】解:10090,100的角是顶角,故答案为:100【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先判断出100的角是顶角是解题的关键13已知a2+a=1,则代数式3-a-a2的值为 【考点】代数式求值【专题】计算

11、题;实数【分析】原式后两项提取-1变形后,将已知等式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解答】解:a2+a=1,原式=3-(a2+a)=3-1=2故答案为:2【点评】此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利用了整体代入的思想,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14如图,由6个小正方形组成的23网格中,任意选取5个小正方形并涂黑,则黑色部分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概率是 21世纪*教育网【考点】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列表法与树状图法【分析】直接利用已知得出涂黑后是轴对称图形的位置,进而得出答案【解答】解:由题意可得:空白部分有6个位置,只有在1,2处时,黑色部分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故黑色部分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概率是:故答案为:【点评】

12、此题主要考查了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正确得出符合题意的位置是解题关键15我国三国时期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造了一幅“弦图”,后人称其为“赵爽弦图”,如图1所示在图2中,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4,正方形IJKL的边长为2,且IJAB,则正方形EFGH的边长为 【来源:21cnj*y.co*m】【考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分析】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由面积的和差关系可得8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进一步得到1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再由面积的和差关系可得正方形EFGH的面积,进一步求出正方形EFGH的边长【版权所有:21教育】【解答】解:(1414-22)8=(196-4)8=1928=24,244+2

13、2=96+4=100,答:正方形EFGH的边长为10故答案为:10【点评】考查了勾股定理的证明,关键是熟练掌握正方形面积公式,以及面积的和差关系,难点是得到正方形EFGH的面积【来源:21世纪教育网】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x+m分别交x轴,y轴于A,B两点,已知点C(2,0)21*cnjy*com(1)当直线AB经过点C时,点O到直线AB的距离是 ;(2)设点P为线段OB的中点,连结PA,PC,若CPA=ABO,则m的值是 【考点】一次函数综合题【分析】(1)把点C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求得m的值;然后结合一次函数解析式求得A、B的坐标,然后利用等积法求得点O到直线AB的距离是 (2)典型的“一线三等角”,构造相似三角形PCDAPB,对m的取值分析进行讨论,在m0时,点A在x轴的负半轴,二此时,APCOBA=45,不合题意;故m0由相似比求得边的相应关系【解答】解:(1)当直线AB经过点C时,点A与点C重合,当x=2时,y=-2+m=0,即m=2,所以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2,则B(0,2)OB=OA=2,AB=22设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d,(2)作OD=OC=2,连接CD则PDC=45,如图,由y=-x+m可得A(m,0),B(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