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B班201911070246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328474 上传时间:2020-01-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B班201911070246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B班201911070246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B班201911070246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B班201911070246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B班201911070246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B班20191107024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B班20191107024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B班)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主张强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主张以德治民 反对任何社会变革A . B. C. D. 2.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D.认为孩子犯错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

2、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B渗透天人感应思想C提倡进行家庭教育 D注重儒家伦理教育4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5“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A为政以德 B刑、德并用 C小国寡民 D无为而治6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3、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7“知足常乐”源于古代哪家思想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8.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一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以下哪部典籍A荀子 B墨经 C老子 D论语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先秦时期有思想家主张:“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该思想家是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10.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认为人君要爱

4、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11战国时期为各国变法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是: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1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C.阶级阶层间矛盾众多 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1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意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原因是A.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 巩固边防的需要C.发展儒学的需要 D 欣赏董仲舒才华14.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核心主张是A.仁政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理是万物本源 D.大

5、一统15北宋时对理学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位思想家是:A.韩愈和柳宗元 B.程颢和程颐 C.朱熹和王阳明 D.周敦颐和孟子16.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 D.“天人感应”理论17.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中,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的是A.李贽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1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C.汉唐民本思想的悄然复兴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19.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所持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主要原因是A.两人的阶级立场不同 B.两人对社

6、会发展规律认识不同C.两人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D.儒家是主流思想而法家不是20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之所以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主张推翻帝制,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A. B. C. D. 21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指南针22下列作品中描写市井生活的是:A、顾恺之女史箴图 B、吴道子天王送子图C、阎立本步辇图 D、张择端清明上河图23宋代话本

7、和明清小说兴起和繁荣的根本原因是:A.城市经济繁荣为他们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B.市民阶层兴起为他们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C.通俗文学的发展D.话本和小说通俗易懂24元杂剧的出现,标志:A.古代戏曲的起源 B.古代戏曲的成熟 C.国剧的形成 D.地方戏的崛起25. 与柳永词风格相同的是A苏轼 B.李白 C 辛弃疾 D 李清照2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其中风骚指的是A.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风流 B.李白与王维的才气 C. 诗经与楚辞 D . 柳永与李清照27、有学者在评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时说:他“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大成”,“有一些辩证的观点,达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这评

8、价的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28、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关系是()A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 B前者是对后者的肯定C前者是对后者的批判继承 D两者毫无关系29、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30、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B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二、材料解析3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下表

9、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君民关系”的言论汇编材料二 唐太宗一即位就声明,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并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古之人君)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 释其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四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

10、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请回答:(1) 材料一体现了植根于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依据材料一中概括该理念的具体内容。(不得摘抄原文)(5分)(2) 材料二中唐太宗是如何看待君民关系问题的?其出发点是什么?(4分)(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对于君民关系认识的相同之处。(5分)根据材料四,指出谭嗣同在君民关系认识上有何发展?(2分)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夸

11、。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材料四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主张在燕南、燕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矿产,在东南沿海通市舶,发展海外贸易。王夫之说:“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2)材料三、四

12、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8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在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历程中遥遥领先,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但是由于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渐趋落后,近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文明的交汇过程中又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材料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的制度、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中西500年比较(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中学西传”有哪些具体表现。2

13、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6分),对此你有何识?2分B卷答案选择题:1-5 CBDAD 6-10 ACDAB 11-15 CDABB 16-20 CBACA 21-25 DDABD 26-30 CDBBD31. (16分)(1)理念:民本思想(或以民为本)(2分)内容:民众是立国之本的“重民”思想;关心民众劳苦的“爱民”思想;取信于民的“信民”思想。(3分)(2)认识: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民贵君轻)(2分)出发点:赢得民心,巩固统治。(2分)(3)相同之处:君主不是天生的,其出现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君主应民众的需求而出现;反对君主专制;君主应为民谋公利。(5分)发展:提出民可废君的民主思想。(2分)32.14分 (1)不同观点: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说明问题: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6分)(2)思想主张:材料三、四都认识到了工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