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月光曲》教案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19315350 上传时间:2020-01-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开课教案】《月光曲》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公开课教案】《月光曲》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公开课教案】《月光曲》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公开课教案】《月光曲》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公开课教案】《月光曲》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开课教案】《月光曲》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教案】《月光曲》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题月光曲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2.学习掌握“谱、莱”等8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学

2、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2.范读课文,指导正确朗读课文。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层。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的故事或传说。这一课我们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出示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月光曲)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导入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教学( )分钟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

3、括课文内容)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不是,是一个传说)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件2】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

4、。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段意:总的介绍。关于月光曲的传说。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范读课文第二大段。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层。出示【课件3】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5、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 第一层:第26自然段 第二层:第710自然段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出示【课件4:相关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

6、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请同学们联想。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1)男女生分角色读。(2)读后指导:那有多好啊!这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读出来。(板书:聆听谈话)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

7、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出示【课件5】男的()地说一个姑娘( )地说同桌对读。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贝多芬来到小茅屋的窗外听屋里的谈话。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板书:同情)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一支、微弱、正在、

8、旧、瞎)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10.读后指导。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解释:纯熟就是技术高超而又熟练。出示【课件6】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示范;练习朗读。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出示【课件7】 ( )贝

9、多芬走近( )茅屋,给一位( )(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 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贝多芬想用艺术为贫苦人造福的高尚情怀,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理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段。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清楚作者的写作顺序和结构安排,对学生理解课文和今后的习作都有好处。教师描述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使课文的故事性增强了。老师的提问,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会慢慢进入情境,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这就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从茅屋里传出的琴声是怎样想的,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总结出他希

10、望用艺术为大众服务的高尚品质。课堂作业新设计一、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乐(lyu)曲 入场券(qunjun) 微弱(rru) 纯熟(shshu) 恬(tinqi)静 飞奔(bnbn)二、词语巧搭配。_的烛光_的月光 _的浪花 _的琴声 _的意志 _的小路三、选词填空。幽静恬静安静1.月光照在盲姑娘( )的脸上。2.一天夜晚,贝多芬在( )的小路上散步。3.教室里( )极了,只能听见孩子们呼吸的声音。美丽美好美妙4. 兄妹俩被( )的琴声陶醉了。5. 妈妈在我心中是全世界最( )的女人。6.( )的未来靠我们自己去创造。【答案】1、 yu qun ru sh tin bn 二、微弱 清幽 雪亮

11、 美妙 坚强 幽静三、1.恬静 2.幽静 3.安静 4.美妙 5.美丽 6.美好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讲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2. 总结课文、练习。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前后衔接,进入新课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

12、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即兴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层。(学生自学) 从上节课学的内容导入新课,做好衔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学生急于了解后来发生的事情,所以能够精力集中的学习后半部分的课文。新课教学( )分钟二、感受情境,享受艺术1.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钢琴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出示【课

13、件8】(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这两个词的意思加在一起是清幽、幽静,都有寂静的含义。但清幽有秀丽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2.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学生各自准备,同桌两人对话。)出示【课件9】例话: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

14、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3.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4.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学生自学。)5.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出示【课件10】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指名读。引导学生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