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309935 上传时间:2020-01-1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0分,共0分)1.下图是西周重要分封国,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 周王直接控制所有封国B. 西周王朝很难具有真正的统治力C. 西周分封制实现了文化一统D. 同姓封国远离王朝政治中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有世袭统治权,对卿大夫进行再封,有设置官员和征派赋税等权利,有较大的独立性,西周王朝很难具有真正的统治力,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2、西周时期的独立性较大,周王不能直接控制所有封国,故A选项错误;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传播周文化,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西周分封制实现了文化的一统,故C错误;根据材料图片看,西周同姓诸侯占据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王朝政治中心周围,故D选项错误。2.下面是秦朝至元朝地方行政建制简表,其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秦朝以郡统县,地方行政制度为两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道、州、县三级制元朝形成路、府、州、县多层管理体制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 从秦朝到元朝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秦到唐末,

3、地方行政制度层级处在二级与三级的不断变化中,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矛盾心态,故B项正确。A项中的“反复无常”表述不准确,C项中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依据,材料是加强中央集权,D项中的“君主专制”不符合材料表格主旨。3.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最早形成于何时?A. 秦B. 汉C. 隋唐D. 宋元【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设置三公九卿制度,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是封建社会最早的监察制度,A正确。汉、隋唐、宋元设置监察制度的时间均晚于秦朝,排除BCD。4.下图所示,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A. 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B.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C. 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

4、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答案】D【解析】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指的是推恩令,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和削弱相权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说法绝对,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不涉及中朝、外朝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推恩令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5.魏晋南北朝选用官吏采取的是A. 科举制B. 察举制C. 刺史制度D. 九品中正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选用官吏采取的是九品中正制,D项正确;科举制开始于隋朝;察举制主要

5、推行于汉代;刺史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故排除ABC三项。6.左图和右图是清朝军机处和军机处内景。其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A. 决定军国大事B.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 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D. 笔录、传达皇帝旨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军机大臣跪授笔录,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故D选项正确;军机大臣只能按照皇帝旨意办事,不能决定军国大事,故A选项错误;材料问的是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基本职责是跪授笔录,上传下达,故B选项说法有误;掌管国家政令的起草是三省六部的中书省,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7.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

6、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有关这段历史材料反映的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A.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 世代诸侯需由中央任命,诸侯国拱卫中央C. 东周时期这项制度随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D. 这项制度下土地的所有者与使用者是分离的【答案】B【解析】分封制度下只有第一代诸侯是由天子分封,诸侯内部的分封是世袭的,不是由中央任命,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诸侯被分封到各地,体现出中央与地方关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分封制的基础是井田制,随着该制度瓦解,分封制也解体,故C项错误,不符合题意;分封之下土地都是国王所有,诸侯只有使用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8.下图反映的政治

7、状况,到西汉中后期最终解决,这得益于A. 分封制的推行B. 推恩令的实施C. 中朝制的实行D. 农耕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图片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扩大了地方王国的自治权力,但郡国受中央节制较小,以至于拥兵自重,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中朝制的实行是针对加强君权削弱相权,排除C;材料与农耕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9.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选

8、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族子弟,还是有寒族;B项说法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绩;C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围。因此ABC三项均不正确。从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还主要是在士族阶层,还不完善,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

9、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频考点和难点,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强化基础训练。10.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 严格的等级关系B. 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 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即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材料“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体现的是一种政治等级关系。结合以上分析,答案为A。BD项材料未涉及;C项中的

10、神字材料体现的出来,但是通过神权强化王权没有体现出来。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点评: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这三个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学生应该掌握。11.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设立了一个新的职务,当时全国共计13人出任这一职务,负责全国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的监察工作。这一职务是A. 御史大夫B. 刺史C. 门下省给事中D. 通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汉代监察机构的设置。由材料信息“全国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监察”可以判断本题考查的是地方的监察官员,符合题意的为B。AC为中央官员,D为宋朝官员,负责监督地方知州,但是没有划定专门的行政监察区。考点:

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12.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秦朝三公九卿制示意图 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A. 唐代中央官吏贪污腐败B. 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C. 唐代宰相权力大于秦朝D. 秦朝唐代皇帝都无实权【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到唐朝的三省六部,相权被一分为三,皇帝的权力进一步得以集中,故选B。三省分工不同,又相互制衡,这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官员的贪腐,排除A;唐代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权力要小于秦朝,排除C;从示意图的最上方可以知道,皇帝确立了独尊的地位,大权紧握,排除D。【点睛】本题只需抓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12、即可作出解答,另外权利的结构图能加深学生对趋势的把握与理解,在复习的时候注意归纳总结。1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兴起修谱的一股风潮,下图为“天下第一家”义门陈氏的族谱。这体现了中国人深受下列哪一制度的的影响A. 皇帝制度B. 分封制C. 郡县制D. 宗法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义门陈氏的族谱”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故D正确。秦朝确立皇帝制度,但与材料体现宗法制不符,排除A。分封制属于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体现宗法制不符,排除B。郡县制是地方的行政制度,但与材料体现宗法制不符,排除C。14.在中国封建法典中,从来没有专门的私法典,在公法中涉及私法的条例数量也较少。

13、远比不上人们熟知的罗马法那样大量而又明确地表现私法的内容和性质。主要原因是中国A. 缺乏民主政治的生活环境B. 统治者不重视法律的完善C. 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D. 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注重维护王族利益的王权主义、王法主义的政法体制,中国古代私法没有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相对低,人与人之间的财产纠纷较少,因而私法比较少,故C选项正确;材料问的是中国封建法典中私法较少的原因,与民主政治的生活环境无关,故A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私法较少的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缺乏足够的发展,而不是统治者不重视法律的完善,故B选项无关;中国古

14、代私法较少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没有直接关系,故D选项错误。15.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指出:“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这段话说明( )A. 罗马法对世界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深远B. 世界各国的法律遭到罗马法的任意践踏C. 法律是罗马帝国征服扩张的最有力工具D. 耶林对罗马法的评价过高,不符合实际【答案】A【解析】【详解】“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说明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罗马法

15、的影响,并不是说各国的法律均受到罗马法的践踏,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法律成为罗马法对外统治的手段,并不是最有力的工具,故C项错误。材料对于罗马法影响评价符合事实,故D项错误。【点睛】罗马帝国第三次以法律征服世界是指罗马法的创建与发展,维系了整个帝国统治。罗马法以其广泛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挥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作为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基础,罗马法影响深远,泽被后世,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16.下图是古罗马人在观看某法律的情景,从适用范围看,该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A. 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的法律B. 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C. 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D. 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的法律【答案】C【解析】【详解】图片所是罗马法是十二铜表法,从适用范围看属于公民法的范畴,主要是调整公民内部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