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9308426 上传时间:2020-01-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未来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未来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未来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未来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未来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上黄土高坡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2、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3、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幻灯片。2、中国政区图。 教学过程: 一、走上黄土高坡 1、播放歌曲黄土高坡 2、提出问题:你知道这首歌中所说的“黄土高坡”在哪里吗?“黄土高坡”是什么样子?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呢?我们能从歌词中找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板书歌词中反映西部地区环境与

2、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词语:黄土高坡、大风、四季风、西北风、东南风、窑洞、牛、黄河。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上黄土高原,看个究竟。3、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地图。说明:图中区就是黄土高原,人们又称黄土高坡。看看黄土高原在我国什么地方?黄土高原上有哪些地名是你曾经听说过或去过的?(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4、小结:“黄土高坡”位于我国黄河中上游的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境内,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人们把这里叫做黄土高原。5、质疑: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探讨交流。阅读“资料卡”。教师图示讲解:高原西部为贺兰山、东部位太行山、南部为秦岭,只有北部与内蒙古高

3、原相连,且高原北部为沙漠和戈壁,这里常年盛行西北风,沙子和黄土就随风而至。经过上百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黄土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6、黄土高原什么样?联系生活经验:谁去过或在电视中、图片中见过黄土高原?说一说黄土高原什么样?师生语言描述。播放黄土高原图片。提问:黄土高原为什么是这样?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讲解。二、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1、提出问题: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人们是怎么生产和生活的呢?2、阅读教材第38页至40页图文。3、说一说,人是怎样适应环境的?(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梯田、挖窑洞、打井、穿老羊皮袄、戴羊肚毛巾,与环境有什么关系?)(1)生产方面:修建梯田;植树

4、种草;放牧。(2)生活方面:开凿窑洞;打井取水;扎白毛巾。4、小结。三、课外拓展学生收集人类与环境密切关系的相关资料,在班上相互交流。登上世界屋脊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2、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教学准备:1、青藏高原环境和藏民生活短片和幻灯。2、中国地图。教学过程:一、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1、指导学生识图出示:中国地形图。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青藏高原。观察比较: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

5、、地形特征。观察:教材第41页地图。观察青藏高原范围:青藏高原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2、小结:在我国的西南部优这样一块神奇的土地-青藏高原,主要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境内。这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总面积约250平方米,相当于我国领土总面积1/4,这里不仅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地方,也是世界最高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所以被称为“世界屋脊”。二、登上“世界屋脊”-欣赏青藏高原自然风光1、提出问题:这么高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登上“世界屋脊”,看个究竟。2、播放:青藏高原自然风光的幻灯片。3、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至第42页的山水风光图。4、阅读教材第41页地图。在地

6、图上找到青藏高原上著名的山脉和河流。5、小结:这里有神秘的雪山,圣洁的水,碧蓝的天,灿烂的阳光和未受污染的耕地、大气和草原,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上人类生活的最后一块“净土”。三、登上“世界屋脊”-领略青藏高原气候1、提出问题:青藏高原海拔这么高,高原的气候和平原地区相比有什么不同?2、阅读教材第43页,教师讲解。气温低。说明:地势越高的地方,气候就寒冷,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就降低6摄氏度,所以地高天寒是青藏高原典型的气候特征。牦牛和青稞是适应这种高寒气候的特有物种。空气稀薄、日照强。说明: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阳光辐射强,日照时数多,所以这里又是全国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地方。看教材第

7、43页“布达拉宫”图,讲解“日光城”。四、走近藏民的生活1、提出问题:在青藏高原这样特殊的环境下,你知道藏民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吗?了解一些有关藏民生活的情况吗?2、阅读教材第44页至第45页图文。3、说一说:藏族人民是怎样适应环境的?生产方面:牧业为主;种植耐寒农作物-青稞。生活方面:藏袍服饰特点;住毡房;吃糌粑;礼节(哈达)。五、课外拓展自主探究藏民的独特风俗。走进东北黑土地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特点及资源状况。2、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

8、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教学准备: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图片。2、中国地下图3、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物产。教学过程:一、我国最北的地方 1、出示:中国政区图教学挂图。 找一找:中国的东北部是指哪里?东北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2、观察教材插图东北地区图。找一找:东北平原、大小安岭和长白山。小结: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东北地区三面环山,西部是大兴安岭,北部是小兴安岭,东部是长白山。在大山的环抱中,有一块广阔的平原,叫东北平原,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国最北的地方是什么样?和我国其他的地方有什么不同?有谁去过东北

9、?东北有什么特别之处?和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描述东北。(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地描述一下对东北的印象。)二、这里的土地真肥沃1、播放:东北黑土地风光。2、阅读教材第47页图文。(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说明黑土地的肥沃。)3、提出问题:这里为什么有如此肥沃的黑土地呢?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阅读教材,教师讲解:黑土地形成的原因。小结:东北平原在开发以前,到处都生长着茂密的野草。千百年来,野草不断地生长、枯死、腐烂,变成天然肥料,使这里的泥土变成了非常肥沃的黑土。三、这里的森林真茂密引言:大小安岭和长白山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古松参天,幼林茁壮。有些地方几百里连

10、成一片,就像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人们把这里的森林叫做“东北林海”。1、阅读教材第48页图文。2、播放:东北林海风光。3、提出问题:为什么东北原始森林中的树种多是针叶和小阔叶林,与我国其他地方的森林树种有什么不同?联系生活经验或自然常识,比较认识东北林海的树种和热带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差别。大兴安岭以兴安岭落叶、阔叶树较多。说明:树种与气候的关系。这里冬季漫长而寒冷,9月中、下旬就有霜,第二年4、5月霜期才结束,冬季长达七八个月,7、8月份平原地区才进入夏天。所以林区生长耐寒的树木,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都广为分布。这里树木生长慢,木材坚固耐用。4、森林宝库。引言:东北林海是一座大宝库,看看宝

11、库里还有什么宝贝?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插图。介绍自己了解的东北物产。四、这里的冬天真寒冷。1、提出问题:你去过东北吗?那里有多冷?在寒冷的冬天,人们是怎样适应这种气候生活的?2、阅读教材第50页至51页内容,教师讲解。(通过衣、食、住、行和娱乐等文化活动方面说明东北人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衣:厚厚的棉衣、羽绒服、雪地靴、棉帽、棉手套,“全副武装”,捂得严严实实。食:吃易于储存的萝卜、大白菜、马铃薯等蔬菜,还可以腌渍酸菜;现在通过建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还可以通过火车从南方运送新鲜的时令蔬菜;吃冰糖葫芦。住:住火炕;城市有暖气。行:除了乘车,还有狗(马)拉雪橇。玩:冰雕、雪雕、滑雪、滑冰、打冰猴、

12、堆雪人等游戏。3、如果你不是东北人,冬季要去东北,应该做哪些准备?(多穿衣,注意保暖。)4、如果你是东北人,你有朋友要在冬季来你家做客,向他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吧!享受热带风光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热带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及其资源状况。2、了解热带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国热带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及其资源状况,热带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教学准备:1、海南或西双版纳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的短片或幻灯。2、中国地区图。教学过程:一、享受热带风光1、阅读教

13、材第53页至第54页图文。2、播放:反映海南或西双版纳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的短片。3、联系实际:有同学去过海南或西双版纳吗?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内容海南之旅:去过的季节;对气温的感受;对阳光的感受;对四季常青的椰林的感受;有哪些热带水果?口感和家乡的水果有什么不同?西双版纳之旅:描述热带雨林景观特点;热带动植物与东北(或自己家乡)的区别。二、识图1、出示:中国政区图。找一找海南和云南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找到北回归线,看看北回归线以南还有哪些地区?2、讲解:热带的范围及形成原因。三、探究环境与人生活的关系提出问题:你在热带地区发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会是这样?人们的生产和

14、生活方式与什么有关系?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闻,并分析上述问题。(如,一年种植三季水稻;人们戴斗笠劳动等。)小结。四、小组学习探究祖国不同环境下的人们的生活引言:我国领土辽阔,地区差异很大,除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四个地区外。你还想知道我国其他哪些地方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呢?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区,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进一步学习和探究吧!1、交流讨论。2、分学习小组,选出要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渠道。3、分配任务,落实责任。4、小组成员分头搜集信息。5、小组内交流分享,加工整理信息、整理学习汇报材料。7、交流发表会。8、小组活动评价(自评、组员互评和其他小组评价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