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10次周练试题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307055 上传时间:2020-01-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10次周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省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10次周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省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10次周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省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10次周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省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10次周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10次周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10次周练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10次周练试题1商朝统治者迷信鬼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尊天”的同时,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观念。这表明西周比商代更加()A重视神权统治B关注现实世界C强调等级秩序D注重血缘关系2公元前715年,鲁隐公向众仲询问关于赐姓的问题。众仲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这说明当时()A诸侯国对地方管理松弛B血缘宗法观念开始形成C分封与族的发展合而为一D周王赐姓命氏的权力丧失3西周前期的师旂鼎铭文记载师旂因其属下不从周王出征,便派属吏弘向伯懋父告状,伯懋父判处罚金三百镝,

2、但他们拒不交纳,师旂只得把判词记在鼎上。这反映西周前期()A周王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B开始出现以下犯上的情形C等级制度遭遇抵制D周王实行宽厚的德治4西周的礼制非常严格,在丧礼中对王朝的三公及诸侯一级贵族的赐谥,由太史负责;而对公卿一级贵族的赐谥工作则由低于太史的小史负责。这一举措()A保障了贵族的政治特权B巩固了社会的等级秩序C维护了周王的专制统治D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认同5从分封制的角度看,周朝国家管理在平面上可以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各诸侯国。在每个单元中,又基本上都有国、野两类政治区域,他们之间是统治、被统治的关系,各自有不同的管理政治制度和社会职能。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制()A加

3、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管理B有利于稳定西周王朝社会统治C促进了全国各地的文化大一统D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6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夏商周时期的记载。据此可知,夏商周时期()史实 出处 “禹崩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启“灭有扈氏”,天下来朝 孟子万章上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诗经玄鸟 “先王(周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 国语鲁语上 A共主秩序得以维系B宗法等级体制森严C君主集权趋势凸显D王室有效掌控边疆7春秋时期,养士之风兴起,但往往被时人指责是私心膨胀、不忠谋逆的行为;战国时期,养士成为卿大

4、夫竞相标榜的时髦风气,形成了“上无常君,国无定臣”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A儒家学说不受诸侯重视B社会动乱导致人才缺乏C宗法礼乐制度遭到破坏D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8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因内乱而奔汜(地名)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恢复了襄王的地位,但就在襄王为他举行的宴会上,晋文公公然向周襄王请“隧”(“隧”是天子死后下葬的墓道),要求自己死后享受天子规格的葬礼。可见()A天子以“共主”的名义控制诸侯B各诸侯国利用王室旗号发展势力C天子共主地位名存实亡礼崩乐坏D周襄王已确认晋文公为中原霸主9从商鞅到李斯,秦国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这些相虽然权倾一时,对秦国有莫大的功劳,但却无一老死

5、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材料反映了当时秦国()A贵族势力的反攻B官僚集团的相互倾轧C统治机制的变化D严刑酷法的治国理念10奴隶制政权下,世袭的卿大夫文武不大分职。经过战国前期的变法,国君之下设相和将,相是百官之长,协助国君处理全国政务。将是武官之长,负责领兵打仗。“官分文武”现象的出现()A与郡县制的推行关系密切B不利于国君掌控国家大权C便于国君控制各级官吏D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的形成11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官员 职能 奉常 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主管少数民族及其外交事务 宗正 主管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主管国家财政 少府 主管

6、皇室财政 A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B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C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D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12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据此可知,这一农民战争()A启迪了后世反封建的抗争精神B使农民起义成为社会发展主流C直接推翻了秦王朝的黑暗统治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斗争13宋代,宰相向皇帝“进呈”并商议与政务相关的各类文书,然后向皇帝请示处置意见,即“取旨”。就此,宰相吕蒙说:“今陛下躬决万机,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这反映了宋代()A相权被进一步

7、分割B宰相职权形同虚设C决策机制日益完善D宰相职权受到限制14汉书诸侯王表载:诸侯王过限曰附益。汉武帝时,实行了“附益法”,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朝廷这些规定()A建立了西汉国家法律体系B解决了王国割据问题C有利于国家政令法规推行D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15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是颛顼、帝喾、尧、舜的祖先,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祖先,还是汉朝人和匈奴人共同始祖。这种观念有利于()A消除民族矛盾B促进边疆开发C加强君主专制D强化民族认同16隋唐时期,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人

8、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况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制度的完善B宋朝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C政权基础发生变化D宋朝抑商政策的松动17梁书卷二武帝下中记载:“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例,勿有遗隔。”这反映了当时()A士族贵族被打压B科举考试制度已经成熟C人才选拔注重真才实学D科举考试录取条件宽松18宋初,范质等三位宰相同日辞职,宋太祖随后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遇到一个问题:诏书没有宰相副署,不具备法律效力。太祖本要自己副署,赵普却说:“

9、此有司职尔,非帝王事也。”最后,由领有“同平章事”(即宰相官衔)衔的赵光义副署,才签发了这道诏书。这说明当时()A皇权急剧膨胀缺乏有效制约B政治运行程序僵化繁琐C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D宰相制度已经形同虚设19唐代科举考试中专设史科,通史即可入仕。皇帝还设立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使官修正史的行为制度化,此制为以后各朝沿袭。这些做法()A有利于政府加强思想控制B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C维护了历史记载的客观性D推动史学成为独立学科20欧阳修在论逐路取人札子中写到:“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

10、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这一做法()A杜绝了考试过程的舞弊行为B实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C有利于防止考试舞弊行为D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21元朝行省官员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行省的军事权,由中央专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干预。据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A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B改变了绝对专制的政治大环境C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强化了丞相对地方财政的控制22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

11、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说明东汉时期()A官员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世家大族对官员的控制削弱C选官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D官吏选拔任用注重实际才能23南朝刘宋时期,乡邑百姓出身的沈庆之官至侍中,都督南兖徐、兖三州军事;贫苦出身的戴法兴成了宋孝武帝的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专管朝廷内务;萧齐也任用寒人掌机要。这反映出南朝时()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世家大族逐渐退出政治舞台C门阀政治受到冲击D中枢机构运作机制发生改变24汉代时,某类官员的职责是“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下面为“六条”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A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危机B豪强地主势力出现恶性膨胀C朝廷重视对地方的控制D政府加强对王国的行政管理25东汉各郡国所察举的“孝廉”有一部分出自供职于郡县的属吏,而绝大多数的郡县属吏是由郡守自行辟除的,郡守辟除的对象基本上都是来自当地的“大姓子弟”。材料主要反映丁当时()A士族制度的建立B选官制度的异化C地方选官权扩大D察举名额的增多26宋代中央名义上的司法部门是刑部,但实际上大理寺、御史台甚至开封府都拥有复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