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301775 上传时间:2020-01-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86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宁阳一中宁阳一中 20182018 级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级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语 文文 试试 题题 2019.5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试号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8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2、 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 ,刘 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 但东汉中叶以后, 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 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 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 “主荒政谬” 的时代。 夹缝中, 他们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 归隐田园。隐为其表,逸为其实。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趣成就 了一代艺术新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 虚无主义的玄学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 “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 ,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 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

3、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 , “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 的一处别墅。 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入仕为个体情绪表达的同时, 并未走向对理想的否定, 在自然中 人们仍然探求着蜉蝣于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陶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 “种 豆南山下” “带月荷锄归” ,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 “寓形宇 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另一种情形可以列举隐居时的谢安。谢安“于土山营墅,楼 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 。 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或简朴或奢侈,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 借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临水行

4、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 。但是,像著名的 兰亭聚会,名为“修禊” ,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茂林修竹,曲水流觞, “虽无丝 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 生追求的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到“足以极视听之娱” ,再及“因寄 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 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代。由于超然世外的隐逸生 活方式被认为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唐代兴起了一股走“终南捷径”而为官的风气。 “何必桃 源里,深居作隐沦” ,要做隐士,已不必远遁山野林泉,魏晋时代的表隐实逸

5、蜕变为以隐求 仕。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孟浩然,有以“中隐”闻名的白居易,还有“隐于朝堂之 上”的“大隐”人士李泌。在唐一代,文人在入世行“势”或出世入“道”方面,是最心安 理得,最被宽容的。对于山水自然,表现出来的是积极地利用,隐逸已不可能是普遍追求的 人生归宿。 (有删改) 1 “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 ,选出下面不在原因之列的一项 2 ( ) A汉末魏晋时代形成的隐逸之风。 B士大夫阶层思想意趣的影响。 C虚无主义的玄学对人们的引导。 D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隐为其表,逸为其实” ,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

6、隐的实质是对“主荒政谬”现实 的逃避。 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有的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 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将淡泊的情怀寄托于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 应有的追求。 D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于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 B崇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 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 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成是隐逸文化的一次蜕变,也折射出作为封建盛世的唐

7、代政 治的宽松和社会的宽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 丁立梅 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 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 长熟了才能吃。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 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 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

8、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 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 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 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 吸人眼球。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梨花白得 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 我家还有梨花的。我家的!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那是

9、要烧给婆老太的。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 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婆老太是 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后来,我家 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 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 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然后,就给婆老太叠 些纸钱烧去。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3 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深信不疑的。觉得婆老

10、太就在那个世界活着,缝补浆洗,一 如生前。有空了,她会跑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这么想着,并不害怕。特别是梨花风起, 清明上坟,更是当作欢喜事来做的。坟在菜花地里,被一波一波的菜花托着。天空明朗,风 送花香。我们兄妹几个,应付式地在坟前磕两个头,就跑开去了,嬉戏打闹着,扎了风筝, 在田埂道上放。那风筝,也不过是块破塑料纸罢了,被纳鞋绳牵着,飘飘摇摇上了天。我们 仰头望去,那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 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祖父手脚不利索了,他慢慢叠着,一边 仰头望向梨树,说,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奶奶肯定会欢喜的。语气酷似 祖母生前。 我怔一怔,坐他身边,轻轻拍

11、拍他的手背。我清楚地知道,有种消失,我无能为力。祖 父突然又说,你奶奶托梦给我,她在那边打纸牌,输了,缺钱呢。我听得惊异,因为夜里我 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祖母笑嘻嘻地说,我每天都打纸牌玩呀。我信,亲人之间,定有种神 秘通道相连着,只是我们惘然无知。 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起。他们躺在故土的怀 抱中,再不分离。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祖母走后,祖父有事没事就绕着两棵梨树转,并对它们喃喃自语,表现了祖父的孤 独。 B文章对祖母的描写最为生动,文中画线句子从动作、语言、情态等方面刻画,人物 形象惟妙惟肖。 C文章

12、最后写“梨花风起”时祖父与祖母合葬在一起,这样的结尾,虽有些悲情却是 文章诗意的绾结。 D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意蕴丰富。两棵梨树,凝结了一家四代人的情感。 5文中的梨树寄托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归纳。 (6 分) 6文章以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中的一句诗“梨花风起正清明”为题,有 何作用?(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 【本报北京 2 月 14 日电(记者李韵) 】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 。 报告显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法

13、 (以下简称非遗法 )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 年 6 月 1 日, 非遗法 正式实施。 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 2016 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全国有 24 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 性法规共 72 部。其中,17 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 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 四川省、青海省 7 省(区、市)省级非

14、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 进。 评估报告显示, 2011年至2015年底, 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 有10省 (市) 累计投入 5000 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 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4 截至 2016 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 1986 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 市)批准公布了 14928 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 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 70 周岁的已达 50%以上,开展传承 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

15、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 ; 一些传承 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 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2 月 15 日) 材料二 :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 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 面临失传的窘境。 ”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 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 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

16、,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 年 2 月 15 日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 材料三 :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 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 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 播起来。 可以采用动画开发、 趣味知识比拼、 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 非遗在互联网火了, 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 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 年 2 月 16 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显示, 非遗法实施后,多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 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 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