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十四课求同存异交朋友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9292590 上传时间:2020-0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十四课求同存异交朋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十四课求同存异交朋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十四课求同存异交朋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十四课求同存异交朋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五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十四课求同存异交朋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十四课求同存异交朋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十四课求同存异交朋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 “求同存异”交朋友 教学目标 1 知道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树立了新中国的形象,增进了亚非各国的团结。 2 懂得“求同存异”有利于广交朋友,处理好国际关系。教学重点 “求同存异”使我国在万隆会议上增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团结。教材说明 本课主要向学生介绍1955年我国政府参加万隆会议的情况,说明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思想在会议中起的积极作用。参加万隆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在这次会议上,面对纷繁复杂的国与国之间的各类矛盾,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取得了重要的外交成果,增进了亚非各国的团结。万隆会议达成了十项原则,这些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

2、系的准则。本课以“求同存异交朋友”为课题,凸显了“求同存异”思想在万隆会议上的积极作用,也给本课教学做了提示围绕“求同存异”思想展开:将“求同存异”思想的产生背景、在会议中的具体实践、收到的积极的外交成果、在今天仍有的积极意义等一一道来。 本课以“历史坊”、“人物志”、“新视窗”三个栏目分别讲述“万隆会议”、“周恩来生平”、“第二次亚非会议”。全课开头有一段介绍“求同存异”内涵的文字,末尾是一首阐述“求同存异”思想的诗句。开头部分:介绍什么是“求同存异” 这段文字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引出“求同存异”的作用,说明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要和谐地共处于一个世界,必须“求同存异”。而后,具体

3、解释什么是“求同”,什么是“存异”,文字的表述比较严谨、规范,并且兼顾了个人、民族、国家各个方面。最后说明,“求同存异”思想是我国外交工作中的重要思想,由此,引出“万隆会议”。第一部分:历史坊万隆会议 首先,课文介绍了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加国家、讨论议题,并介绍了中国代表团由周恩来率领,这是新中国第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这是一次亚非国家的会议,简称亚非会议;由于在印尼的万隆召开,又称“万隆会议”。时隔50年,亚非国家又在印尼召开了第二次亚非会议,所以,1955年的亚非会议有时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这次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国际会议,意义十分

4、重大。 接着,课文用三个段落具体介绍了在会议出现分歧、矛盾的情况下,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外交活动,推动万隆会议取得丰硕的成果。 关于“求同存异”的著名发言。课文先讲述了发言稿形成的过程:根据当时情况临时决定起草一份新的发言稿;利用短暂的休会时间起草;全文2000来字,内容精彩。接着,介绍周恩来发言的情况与内容:周总理神情“从容”,政治态度“旗帜鲜明”(两个“是来不是来”),联系实际地阐明了“求同存异”的思想。最后,概括说明了周恩来发言后各国的反响,亚非国家和人民用“长时间的掌声和欢呼声”对新中国的代表周恩来表示了赞同和敬意,周恩来合作、宽容的态度改变了

5、会议的整个气氛。关于周恩来在会议期间的外交活动。课文中用“夜以继日”来形容周总理的工作精神。实际情况确实如此。从17日抵达万隆到24日会议闭幕的8天中,周总理每天只有两三小时的睡眠,睡觉总时间没有超过20小时,有时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周总理忙着与各个国家接触、交流,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国家,“大国”或“小国”,“已建交的”或“未建交的”,“友好的”或“不友好的”,周总理以“求同存异”的思想为新中国广交朋友。周总理结识了几乎所有国家的代表团团长,并收到了显著效果。很多团长包括最初有对立情绪的,都与周恩来总理建立了友谊。 关于万隆会议的成果。课文作了简要介绍。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的十项

6、原则,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为“万隆精神”。第二部分:人物志周恩来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本课介绍周恩来的原籍、出生日、出生地、一贯的工作作风等,着重介绍周总理的外交活动。主要是:建国初期,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访问非洲,为新中国赢得了好多亚非朋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做了大量工作,由此,我国的外交活动向发达国家拓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接着,课文介绍了周总理外交活动的总貌和他的外交风格,以及世界各国、联合国对他的

7、高度评价。 文字后面附有周恩来总理访问几内亚和埃塞俄比亚的两幅照片。第三部分:新视窗第二次亚非会议 课文简述了2005年4月第二次亚非会议的情况,说明“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弘扬和发展,亚非发展中国家正谋求进一步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教材上有一幅照片,反映的是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亚非国家领导人共同走向50年前万隆会议的会场独立大厦,准备参加万隆会议50周年的庆典活动。这幅照片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坚定的一员,中国将继续同广大发展中国家风雨同舟、和衷共济。 “新视窗”在介绍第二次亚非会议前有一段文字,总述我国自建国以来坚持正确的外交路线,与各种社会制度、不同经

8、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求同存异”的思想融合于我国的外交路线之中。结尾部分:关于“求同存异”的诗句 诗句用通俗的语言诠释了“求同存异”,便于学生总结、理解全文。教学活动 活动一:通过实例初步了解“求同存异”的含义。“求同存异”,作为本课的中心内容和中心词,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是字面上的,二是联系学生容易理解的实际事例的。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才能深入理解50年前我国提出的“求同存异”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设计好有关实例。可从多方面考虑,如:班级中不同性格学生如何结合成一个融洽的集体,不同文化、习俗的民族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的国家,各个国家之间常利用国际会议解决有关的矛盾和问题,世界

9、上有一个各国公认的权威的联合国。 活动二:分层讨论,了解万隆会议和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中的外交活动。这是本课最重要的教学活动。可以逐次展示:万隆会议期间各代表团的分歧、矛盾周恩来总理关于“求同存异”的发言深入剖析“求同存异”的思想周总理发言后各国的反响周总理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的成果。提到“万隆”,有条件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印尼,找一找万隆。关于周总理“求同存异”的发言,要强调周总理是根据会议的情况,当机立断,临时作出了重要的决定,并在短短的休会时间准备好了稿子。对于教材中引述的阐明“求同存异”思想的关键句子,要让学生认真地读一读,教师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资料,使学生理解在当时复杂的国与

10、国关系中,在一片攻击新中国、攻击共产主义的骂声中,周总理的讲话如春风化雨,平息了争端,带来了和平。周恩来总理受欢迎的程度也可以从课文的照片中得到印证。各国各界人士纷纷来到周总理面前,要求签名留念。谈到万隆会议的成果,应提及“万隆精神”,比较简洁的提法是教材第71页上提到的“团结、友谊、合作”。 活动三:查资料,读教材,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外交活动。在前面了解万隆会议中的周总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周总理20余年的外交活动和他的外交风采。可让学生看图片,读教材,教师也可做一些补充,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查一些资料。中日关系问题可联系“鉴真东渡”一课,加深认识;中美关系问题只需提及,不必过多展开,第15课会有

11、介绍。 活动四:看图片,了解第二次亚非会议。可以教材中胡锦涛与各国领导人前往独立大厦的照片切入,说明50年后在同样的地点召开了第二次亚非会议,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胡锦涛主席发表了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结为战略伙伴关系的看法和主张,得到了各国的热烈赞同。 活动五:深入讨论“求同存异交朋友”。这一小结活动可与起始活动相呼应,将课文开头的引文与最后的诗句联系起来体会。教师可引导学生列举“求同存异”用于其他外交或者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大陆与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学生也能体会的事例。学习评价 1 能简要说出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思想的意义。 2 能举例说明“求同存异

12、”能交朋友的道理。 3 能举例说明周恩来总理是我国杰出的外交家。注意事项教学资源文字资料 资料名:万隆会议概况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由于这次会议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这次会议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五国发起。除了五个发起国之外,参加会议的还有阿富汗、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埃及、埃塞俄比亚、黄金海岸(加纳)、伊朗、伊拉克、日本、约旦、老挝、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尼泊尔、菲律宾、沙特阿拉伯、苏丹、叙利亚、泰国

13、、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国、也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率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经过充分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项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其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这十项原则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为万隆精神。十项原则包括了1954年由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之

14、间关系的准则,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础。会议共同决议的达成并非一帆风顺。周恩来总理在会上异常鲜明地表示了中国代表团求同存异的立场,为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几十年来,十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一直为妥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发挥着积极作用。如今,万隆精神对指导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摘自新华网)文字资料 资料名:周恩来和万隆会议1955年4月18日上午,亚非会议在气候宜人的“花城”万隆隆重开幕。开幕式后,各国代表相继发言。会议充满着友好与和睦。但是,从下午最后一个发言起到19日,会议出现了分歧和矛盾,有些代表或因偏见,

15、或因受到挑唆,或因不明真相,偏离会议议程;有的攻击共产主义是一种“颠覆性的宗教”;有的指出中国在边境省份设置自治区意味着共产主义对邻国的颠覆,并提出了华侨双重国籍等问题,会场气氛突然紧张起来。会场上,各国代表的目光始终注视着周恩来,有的为此幸灾乐祸,有的同情和焦虑。很多人由此断定会议已经出现不可避免的分裂危机。周恩来当机立断,决定将原来的发言改为书面报告散发,而利用休会的短暂时间另起草一个补充发言稿。休会后,他赶紧对自己的翻译蒲寿昌说:“你字写得快,我口授补充发言,你给我记下来。”他一句接一句地讲着,蒲寿昌飞快地记着,周围一片肃静,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不一会儿,一篇2000多字内容极其精彩的即席讲话稿就整理出来了。当报名发言的各国代表几乎都讲完的时候,大会主席宣布:“现在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发言。”会场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时,周恩来从容地走上讲台,他在作了简要说明之后转入正题,第一句话就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顷刻间,会场一片肃静,全场都在屏息聆听周恩来下面的发言:“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