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传媒)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289050 上传时间:2020-01-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告传媒)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告传媒)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告传媒)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告传媒)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告传媒)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告传媒)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告传媒)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一种最能体现电视新闻节目生产和传播规律的可复制的“程序软件或设计模版”,进而把某些电视新闻节目元素固化到某种结构之中,使之任何其他电视传媒都可以据此复制出相同品质的电视新闻节目扫描当今国内和国际电视屏幕,所有的划分方法都显得捉襟见肘,各种元素在不同形态中互相渗透,元素嫁接和融合成为形态创新的本体策略。一、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基本元素题材、叙事、新闻、视听题材元素是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具体的题目范围,政治,经济、文化等。题材选择的三个范围:迅速的事实信息、丰富的情感信息、鲜明的个性信息叙事元素是电视新闻见证人的叙事,通过新闻播报和现场取景等方式为人们提供见证现

2、实的感觉。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属于基本叙事元素,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属于拓展叙事元素。在以观众为核心的现代传播理念指导下,叙事元素的组合特点:1、 主题事件化:精心选择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报道主题的载体。勾勒、突出、深化报道主题。2、事件故事化:用故事来结构新闻报道,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出事件,解释事件,以此来构造起伏和悬念,吸引观众。60分钟3、故事人物化:用人物命运变迁和具体感来加深观众对新闻的印象。以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切入来反映大主题。4、人物个性化:对人物的刻画和描述中,注意细节的描述和拍摄,用细节突出人物个性,神态、表情、动作,加深观众印象。新闻要素包括时效、真实、新鲜、

3、形象四个基本元素和重要、接近、互动三个拓展。视听元素包括视觉和听觉元素。视觉元素有1、画面(再现、实证、表意)、2、字幕(功能:说明字幕、复述字幕、信息字幕)(形式:整屏字幕、滚动字幕、插入字幕、特效字幕)3、 动画:通过动画语言报道和评论事实。听觉元素有1、音响(实况、背景、环境)2、 同期声3、 解说4、 音乐二、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结构方式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新从“内容为王”的时代到“元素为王”和“结构为王”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结构有:模仿式:旧元素+旧结构借鉴式:新元素+旧结构嫁接式:旧元素+新结构孵化式:新元素+新结构(一) 模仿式结构以市场率先尝试的创新者的思路和行为为标本。如东方

4、时空对60分钟的模仿,新闻会客厅对奥普拉温弗瑞秀的模仿。在节目引进时没有进行本土化的二次改造,以本土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去提身升作品的可看性,节目没有根深蒂固的生存脉络。(二) 借鉴式结构主要表现在电视传媒对报刊、电影、广播网络等媒介形态的 借鉴上。大量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借鉴报刊、电影、广播、网络媒体的形态的。如电视新闻评论中的 本台评论借鉴报纸和广播的评论形态,电视民生新闻是报纸晚报版新闻的电视化表达,南京零距离的宣传语是“南京人的电视晚报”。 电视读报节目更是借鉴广播报纸摘要节目形态结构。电视读报节目整合其他传媒的信息资源,将平面传媒的 深度、广度的 报道优势与电视传媒的大众化、形象化结

5、合,为平面传媒的电视化传播开辟一条新路。电视读报节目的优势是:形态较简单,制作成本不高。对资讯的整合利用,拓宽了电视新闻的视野和信息含量,有助电视新闻弥补自身理性和深度不够的缺憾。主持人解读实现对电视新闻内容解读和价值的判断。主持人点评的价值化有助于对电视新闻的电视化传播。缺点:我国绝大数媒体对话语权的表达自由空间是有限的。解释不当,主观偏重,会引起信息传播偏差。问题:电视读网节目的优劣。(三) 嫁接式结构旧有的不同新闻节目元素在新结构中的重组。新闻、访谈、游戏元素的嫁接。传奇故事把电视游戏节目、资讯节目、法制节目的各种元素嫁接。(四) 孵化式结构每周质检报告从新闻30分中孵化。以电视新闻谈话

6、节目经过多年结构演变,固化为两种节目形态。一种以锵锵三人行为代表的不带现场观众的圆桌会议式的电视新闻谈话节目,一种以艺术人生代表的,现场观众参与型的电视新闻谈话节目。他们还在调整,如集体记忆类主题,加电话连线和乐队等。三、 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形态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图像、声音、文字为传播符号,围绕新闻事件和事态进行单篇访谈式深度报道的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形态。电视新闻访谈是对电视新闻评论的继承和发展。继承:1、事实性信息作为引发和佐证的依据。2、意见性信息作为论点的组成部分和主要论点和分论点。3、情感性信息作为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的黏合剂。发展:1、加重了电视评论中的意见性信息,更多是再现

7、而不是展现。突出电视新闻评论中的意见性信息和情感性信息。2、访谈中意见信息更多来自群众,扩大意见发出着的范围。3、扩大主持人的作用,主持人更多与访谈对象交流,充满个性。(一) 电视新闻访谈分类按话题类型分:1、 信息类新闻访谈:话题带有鲜明的新闻性,与新闻事件、人物、社会热点、公共事务相关。嘉宾主要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新闻当事人。往往发布第一手大信息量、具有导向性的信息。2、 民生类新闻访谈:涉及社会公众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涉及社会人际交往困惑,家庭内部调试,社会生活状况展示与道德伦理碰撞。3、 娱乐类新闻访谈:以愉悦身心,休闲逗乐为目的,以访谈为主,加上许多娱乐元素。节目娱乐

8、,嘉宾主要是演艺圈明星和体育明星。容易与娱乐节目相混。4、 对象类新闻访谈:针对特定观众群和某一类观众进行的访谈。话题专一、有品位内涵,对象性强。按叙事方式分:1、 聊天式新闻访谈:根据话题的特点,邀请不同社会身份的嘉宾进行现场交流。2、 访问式新闻访谈:主持人要把自己的观点拿出来与嘉宾进行交流。嘉宾相对专一。3、 论辩式新闻访谈:就某一问题,让不同观点的嘉宾在现场展开言语交锋。紧张刺激,往往选取社会上的新思潮、新观点展开话题。4、 综合式新闻访谈:外景拍摄、三维动画、宣传片花与文艺游戏等元素融合,轻松生活情感话题。按结构分:1、 群言式结构: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三方参加的,一般作为一个单独

9、节目播出。2、 对话式结构:主持人与嘉宾的一对一的新闻访谈。可以独播也可放栏目中。它与群言式结构在传播取向(前者记住话题和观点,后者记住故事和人物)、氛围(前者气氛活跃的 现场,后者安静或封闭空间,调整情绪进入状态)、主持人作用(前者穿针引线,活跃现场,后者事件人物的挖掘者和采访者)等方面有区别。(二) 电视新闻访谈的差异元素1、 访谈话题2、 访谈者3、 演播室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其他节目形态的融合目前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普遍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现象,就是许多以“新闻评论”为定位的电视节目在具体的形态上已经慢慢边缘化,与许多其他形态的电视节目比如深度报道、谈话节目等等融合在一起。(一)电视

10、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的融合80年代以前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几乎没有什么评论,直到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开播,才充分体现出新闻报道与评论的有机结合,但是由于电视传播自身的特点限制导致它在深度分析上的不足,那个时期的电视评论还未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有效形式,大多数的电视评论还是停留在模仿报纸风格、摘抄报纸文件的阶段,与报纸相比,电视评论的潜力显然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电视深度报道在我国悄悄崛起。深度报道起源与西方,在美英等国也称“大标题后的报道”,在法国则被称为“大报道”。是一种通过系统地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用客观形势解释和分析来延伸和拓展新闻领域的一种报道方式。深

11、度报道的出现打破了过去一贯认为的电视不可以做“深”的观念,它透过新闻事实的表象深入地探究和阐明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同时它还可以追踪和探索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向。当“深度报道”的概念被引入中国电视领域以后,它的记者现场采访和描述中蕴含观点的夹叙夹议报道方式与当时的电视评论极为相似,因而造就了电视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在表现形态上的相互融合。90年代以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开始日趋向“深度”努力,焦点访谈就是深度报道和电视评论融合之后的显著成绩。作为一档电视述评节目的典型代表,焦点访谈的开播也为原本就争议颇大的新闻评论的归属问题带来了更大的混乱,而这种混乱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有些省级台在定位述评节目

12、时,还是喜欢在前面缀上“深度报道”的名义。比如,新闻聚焦就定位为深度调查类的评论性栏目,其实就这些定位表面上看,我们可以认为深度报道只不过是评论节目常用的一种报道形式,电视述评是通过深度报道来表现的,这样的话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的混淆就好解释了。可是业界却又经常将深度报道归入专题类新闻节目,认为它是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深度报道,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以“深”见长的新闻体裁。),调查性报道就是它的生力军,这个时候,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的界限就不是那么明显了。而电视述评作为电视评论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来是就已知的信息表达意见,它并没有严格规定“述”与“评”的比例,而是强调“述”“评”有机结合,开创了具有电视

13、特色的评论形式。而且随着市场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省级台述评节目开始重“述”轻“评”,忽视了评论该有的分量和地位,并且在经过一次次的改版之后,越来越近地向调查性报道靠拢。(二)电视新闻评论与谈话节目的融合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出现的初期,它的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主持人引题记者现场追踪采访主持人总结,观点的表达多是通过主持人在节目头尾发表的评论来实现,评论也是不痛不痒的几句话,没有什么个性化的表现,随着电视媒介的发展和媒体间竞争的激烈,电视评论也在逐步发展,它的形式也在逐步成熟。原来的如焦点访谈式的评论形式已经不能适应一些更有深度、更为繁杂的内容的要求,比如说对一些抽象的内容的评述,于是将谈话

14、节目中常用的“脱口秀”的形式引入电视评论成为必然的趋势。近几年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现象也日趋复杂,许多社会现象已经由过去较为简单化而向多元化转变,而一些原本就很复杂的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就更加难以理解,但是有时候主持人会因为身份的原因,对这些问题不便作出更为深刻的、一针见血的评论,于是又一种新型的电视评论形式出现了,这就是“多人谈话”。在“多人谈话”式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各种观点在节目中争锋相对,增强了评论的客观性,更易为观众信服。一直以来,广义的谈话节目侧重以“谈话”这一形式为界定标准,在节目形态上,除主持人、嘉宾之间的谈话外,有无受众,受众是否参与对话,均囊括在内。而广义的评论节目则

15、以“话题内容”为界定标准,从“新闻话题”出发,指对新闻事件发表的评述、议论。众所周知,电视谈话体评论节目的评述议论的主要表达方式,还是要靠“语言”,所以从谈话节目和谈话体评论节目的表现形态来看,两者都是以“语言”作为主要的建构手段。曾经有学者把节目的节奏与结构以及节目的语言风格作为区分评论节目与谈话节目的一个标准,但是随着评论节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评论不再是坐在演播室的台子前面被主持人四平八稳的说出来,空乏单调的评论开始被摒弃,“用事实说话”,“客厅式谈话场”等定位被越来越多的评论节目所采用。现在的评论节目越来越随性,经常是主持人和嘉宾济济一堂在一起闲话家常,过去那种认为评论必须是由权威的发言和议论组成的观点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新闻评论节目,评论开始从高高的殿堂上走下来与百姓民生接轨。小结:节目形态发生改变,秉承的功能并没有消失信息时代带来了信息泛滥,人们每天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看到读到无数条新闻,这个时候清晰度低的电视并不能保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所接触的信息能够作出正确的理解,就需要有人能站出来给出适当的引导。因此电视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作为党和政府宣传方针政策的高地,它的宣传引导教育解惑的功能一直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且随着焦点访谈的开播,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