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对立与第三视角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28682 上传时间:2017-10-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元对立与第三视角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二元对立与第三视角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二元对立与第三视角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二元对立与第三视角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二元对立与第三视角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元对立与第三视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元对立与第三视角(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技信息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9 年第 29 期二元对立与第三视角创造性叛逆的提出谷秀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山东威海 264209)【摘要】在翻译标准的讨论中,忠实一直都是核心概念。但中西翻译史上大量“不忠实”译文的存在与成功使忠实受到质疑,从而产生了忠实与反忠实的二元现象。传统翻译研究的忠实性原则让译者在实践中饱受忠实于谁、如何忠实的折磨,而解构忠实的观点使译者在理智上产生抵触。本文试图跳出二元对立的窠臼,通过对忠实与反忠实的分析,从创造性叛逆的第三视角重新认识和探讨忠实与反忠实之间的二元对立,将忠实纳入更多元的维度。【关键词】忠实;反忠实;创造性

2、叛逆0.引言从出现翻译实践以来,关于翻译标准的争论大概就已经存在了。传统的翻译研究要么以原作为中心,将译文视为对原作的再现,强调对原文理解上的忠实;要么以译语接受者为中心,以消除文化隔阂和将译文本土化为主要目的,强调译文表达上的忠实。尽管各家的视角、措辞不同,但争论的实质可归结为忠实的内涵与忠实的限度。随着翻译标准研究在我国的新发展,近期有学者提出了解构忠实的观点。从忠实到解构忠实,构成了翻译的一个二元现象。1.二元对立之忠实观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 “信” 、 “达” 、 “雅”三字即已全部出现。但将这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而自觉地将它们作为“译事三难” 、 “译事

3、楷模”而提出的,则始自严复。 (陈福康,2005:106-107)尽管有学者对 “达” 、 “雅”的提法有诸多疑义,但“信”的提法得到普遍接受。艾思奇 1937 年发表谈翻译一文,从哲学上阐发“信” 、 “达” 、 “雅”的关系:翻译的原则总不外是以“信”为最根本的基础, “达” 、 “雅”对于“信”就像属性对于本质的关系一样,是分不开的然而是第二义的存在。 (陈福康,2005:337)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也将翻译归于求“信”原文,译文“达” 、 “雅”均以原作为依归。 (谢思田,2007:68)直接将信等同于或转化为忠实的是汲取千人译论精华的林语堂,他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

4、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陈福康,2005:327)忠实成为翻译的基本准则和高悬于译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同时,在翻译标准的长期争论中,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的分歧之大,争议之多毋需多言,但双方实际上都在努力证明自己更忠实、更对等。直译论者认为译文与原文的语言常常拥有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相同的效果, (冯庆华,1997:44)强调翻译时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尽可能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词语修辞、句法结构、行文风格、艺术形象等。意译论者认为译文与原文的语言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拥有同样的形式来体现相同的内容,因而,当源语与译入语在表达习惯上出现矛盾时,可以不拘于原文形式,译

5、出原文大意,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直译强调对原文意义和形式的忠实,意译更多地强调对原文意义和对译入语表达上的忠实。因而,直译与意译的核心都是忠实,分歧在于忠实于谁而已。同样地,归化和异化之争也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忠实观。早在 1813年,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描述了两种翻译的途径,但没有给出具体的名称。直到 1995 年,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将第一种途径称之为异化法,将第二种途径称之为归化法。 (Venuti,1995:20)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将更多地停留在语言层面上的直译和意译深入到了意识形态、诗学形态、文化身份乃至话语权的得失等方面。归化指的是翻译过程中

6、,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强调对目的语读者和其文化的忠实。异化指的是译者力图保持原文的语言文化特色,与目的语及其文化保持距离,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时感到“陌生” ,从而感受其他文化的存在和独特魅力, (钱叶萍,王银泉,2006:56)强调对文化他性的忠实。因而,尽管提法不同,争论不断,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都是在忠实的前提下进行的。西方译界中,赫伯特、罗森斯坦提出的 Triness,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雅各布森的“翻译等值” ,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等也都是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自己的忠实观,只不过是对忠实于谁,忠实的限度,忠实的策略等存在不同的见解。总

7、而言之,不同提法的忠实观可追溯到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认识论关照下的原作中心论或读者中心论,是忠实在翻译标准这一问题上的不同意识体现。2.二元对立之解构忠实如上所述,长期以来忠实已经成为翻译的常规或通用的最低标准。但与此同时,有学者指出“忠实”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因其缺乏客观的定义或标准而缺乏可操作性。 (方克平,1999:6)包括“信” 、 “达” 、“雅”在内的这些译道似乎都充满了实践的感性而非科学的理性,只能是“具有理论思想萌芽的论述,从严格意义上说,还谈不上比较系统的理论” 。 (刘宓庆,2000:63)因而,重构“信” 、解构“忠实” 、反“忠实”的声音逐渐出现。反忠实论主要是受西方描写学派

8、的影响,他们把翻译置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和文化背景中,探讨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策略的各个层面的限制。描写翻译理论对翻译的两个基本认识是翻译的“不完整性”和译者对翻译的摆布,即译者不可能把原文百分之百翻译到译文中去;译者对翻译的摆布体现在同一个原文会在不同的译者手里,不同的时代变成不同的译文,即翻译与原作是“多对一”的关系。 (董明,2006:8)描写翻译理论的传入,在我国翻译界掀起了反忠实的浪潮。表现之一为,有学者认为译者有目的地进行翻译活动的主体性在忠实论的强势下被遮蔽了。 (徐敏,2008:55)译者的隐身状态与边缘地位意味着作者对译者的霸权,使其在翻译策略的自主选择上受到一定限制。表现之

9、二,认为忠实最初是一个伦理概念,概念偷换必然会引起概念的混乱。如王东风在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中指出:忠实最初是一个伦理概念;是一个预设了男/夫/ 父权暴力的伦理教条,预设了丈夫对妻子的绝对占有、妻子对丈夫的绝对服从和忠诚;此外,在政治语境中,忠实则预设了君主队臣民、上级对下级的霸权;忠实这个概念,如果要量化的话,只能是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都算是不忠。 ”(王东风,2004:3)也就是说,伦理的忠实只承认绝对忠实而不承认相对忠实,原因在于不同语言的搭配习惯、语义范围、历史文化渊源、诗学价值等使得绝对忠实只能是翻译理想。表现之三,认为传统翻译的主流忠实观是一种建立在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基础之上

10、的归化式忠实观, (王东风,2004:8)这种忠实严重扭曲了被翻译文化的文化身份。表现之四,认为文学翻译涉及意境、题材、篇章、修辞、审美、语言特色、地域色彩等因素,因而“在文学翻译中,忠实只是相对的,不忠实才是绝对的。 ”(罗永辉,2005:189)总而言之,在忠实这一问题上,反忠实论者认为翻译并不具有形而上学的统一性、绝对性和纯粹性;忠实是译者应该追求的目标,但只能是乌托邦似的理论神话,经不起实践的检验。3.第三视角创造性叛逆的提出在翻译标准的讨论中,忠实与反忠实成为了客观存在的一个二元现象。二元现象的存在与人们思维的定向性或单向性,即认为事物不是 A 就是 B 有直接关系。这种“是与不是”

11、或非此即彼的二分法的确有助于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但容易极端化、对立化。比如,文学翻译中,原作异域文化特色的传达,特定词汇文化负载的阐释,原作异语语言形式的解读,源语和译语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野和文化缺省的约束等,使得中西文学翻译史上“不忠实”的翻译比比皆是。许多大翻译家的作品有许多“不忠实”的神来之笔,就连忠实派的译者也有故意“不忠实”的时候。对于翻译中违反忠实原则却取得成功的翻译现象,本刊重稿5科我们不能简单地以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来予以否定,不妨跳出二元的窠臼,从第三视角创造性叛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描写。“创造性叛逆”更多地出现在文学翻译中,是在承认翻译局限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即对原文语言层面上

12、的绝对客观与忠实,常常导致译文与原文貌合神离甚至貌离神散,并根据对翻译过程中固有局限的客观分析,提出给译者一定活动空间的翻译策略。例如,“I beg your pardon,”said Alice very humbly,“you had got to thefifth bend,I think.”“I had not!”cried the mouse,sharply and very angrily.“A knot?”said Alice,always ready to make herself useful,andlooking anxiously about her.“Oh,do let

13、 me help you undo it!”(Carroll,2004:18).译文一:“请原谅, ”阿丽思很恭顺地说, “我想你是讲到第五个拐弯的地方吧?”“我还没讲到!”耗子生气地尖声说道。“打了一个结!”阿丽思说,她总是乐于帮助别人,所以焦急地看着周围。 “啊,让我帮你把它解开!”(陈复庵译,1981:41)译文二:“对不住,对不住。你说到了第五个弯弯儿咧,不是吗?”那老鼠很凶很怒道:“我还没有到。 ”阿丽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一把罢!” (王治奎,1995:132)英语原文中,老鼠所说的“not ”与阿丽思所说的“knot ”是同音,原文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文字游戏的情趣。译文一忠

14、实地直译了“not”与“knot” ,但译文读者不仅体会不到原文文字游戏的诙谐,甚至还会纳闷, “打了一个结”是什么意思?相反,译文二是一段创造性叛逆的翻译,译者充分发挥了主体性意识,舍弃了“not ”与“knot”的本义,而采用“到”与“刀”这两个汉语近音字,舍弃了表层意义,译出了原文深层的妙处, “以看似不忠的手段,即对原文语言的某种背叛 ,在新的文化语境和接受空间里以另一种语言使原文的意义获得再生,达到另一层次的忠实” , (许钧,2003:334)这也是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提出的直接缘由。因而, “创造性叛逆”的提出打破了要么以译语为中心要么以原文为中心,或者要么直译要么意译之间的简单划

15、分,也打破了翻译批评标准狭隘的忠实或不忠实的观念,从而有利于对不同译本采取更理性的评价态度,避免不同译本之间非此即彼的对立状态。4.结语限于篇幅,对“创造性叛逆”存在的理论依据以及影响其可行性的因素的分析,留待下文继续探讨。本文旨在通过对忠实与反忠实二元对立的分析和创造性叛逆的引出,提出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我们应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在二元之间寻求一种新的平衡,从新的更为积极的视角对一些问题尤其是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理智的反思与分析,从而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更多元、更积极的发展。【参考文献】1Carroll,Lewis.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M.Shangh

16、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4董明.翻译:创造性叛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5方克平.论翻译中的矛盾:忠实、科学与艺术J.中国翻译, 1999(6):6-9.6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44.7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8路易斯卡罗尔著.阿丽思漫游奇境记M.陈复庵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9钱叶萍,王银泉.翻译性质统辖下的“翻译标准”论J.语言与翻译(汉文) ,2006(2):53-5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