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285948 上传时间:2020-01-1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记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惟天时求民主”,人主只有能“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这反映了,先秦时期A. 已孕育了近代民主思想B. 民本思想成为统治合法性依据C. 天命权威转为君主专制D. 儒家希望假借天命制约统治者【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意为百姓的愿望请求,上天总是听从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为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

2、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百姓所听到的,“惟天时求民主”意为上天总是在寻找能够为民做主的人,君主只有顺应民心,才能获得上天的认可,这都反映了“民”对于君主获得上天认可,进行统治的重要性,体现出民本思想成为统治合法性的依据。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民本思想是强调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但仍是君主实权统治,没有赋予人民权利,不等于近代民主思想;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侧重点是民本不是天命。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攻守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这反

3、映出,孙子兵法A. 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B. 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C. 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D. 蕴含了朴素的唯物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体现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思想,故D正确;老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反映孙子兵法注重了解情况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掌握来克敌制胜,无法体现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孙子兵法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攻守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材料中的诗A. 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B. 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特征C. 创造出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D. 体现大一统时代的气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诗经。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的诗指的是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不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特征,故排除B项;创造出半诗半文综合文体的是赋,故排除C项;诗经著作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不是大一统时代,不具有大一统时代的气度,故排除D项。故选A。

5、4.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A. 注重创新和逻辑B. 注重对经验的总结C.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D. 与农业息息相关【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对经验的总结。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注重创新和逻辑,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涉及农业,但并非都是农业领域的成就,排除。5.宋明时期家具的设计开始从隋唐的张扬壮美,逐步走向

6、内敛简约,严谨优美,追求秩序和法度,追求家具的使用功能和美感。这折射出宋明时期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 受经世致用观念影响C.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 理学思想趋向社会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依据材料“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工整而规范”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理学的特征,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儒学的社会化趋向也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家具风格的变化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必然联系;B选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出自由开放的特征,

7、与追求简约内敛和秩序稳定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6.有学者评论清明上河图道,“它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这意在说明清明上河图A. 开创了新的绘画模式B. 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C. 受到现代艺术家重视D. 是当时太平盛世的刻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依据材料“也为我们展示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可知,这表明清明上河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为研究北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帮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因此B选项正确。A

8、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清明上河图展示当时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的价值,并非是其开创了新的绘画模式;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清明上河图具有丰富的价值,并非意在说明其受到重视;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尖锐,并非太平盛世。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7.明代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异兆、星相、神鬼、魂魄、痴傻、幻觉、梦境等神奇怪异和梦幻痴迷的描写,且在行文中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这种写作现象A. 利于增加小说的生动性和阅读性B. 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全部风貌C. 说明小说作者的文化水平较为低下D. 表明小说是新的宗教迷信传播载体【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小说充满“神奇怪异和梦

9、幻痴迷”,满足了市民文化猎奇心理,利于增加小说的生动性和阅读性,故选A;材料中“神奇怪异和梦幻痴迷的描写”,不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全部风貌,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小说作者的文化水平,排除C;材料没有揭示小说与宗教迷信的关系,排除D。8.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 吸收了京剧戏曲元素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 符合士大夫文化品味【答案】D【解析】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

10、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D而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B。名师点睛:本题体现出来的命题趋势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自诞生以来,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它曾在相当一段时期(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作

11、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程式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就是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而且只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品”。既是“土特产品”,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之演变;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9.明末清初,学术界出现一股重证据、讲逻辑的实学思潮。学者阎若璩运用西方推算日食月食的方法,倒推古代日食月食时分,与古文尚书中有关文字对照,从而确证此书为后人伪造。由此可知,实学思潮A. 注

12、重对经典义理的阐发B.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C. 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主流D. 推动天文学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学东渐对明末清初实学思潮的影响。依据材料“学者阎若璩运用西方推算日食月食的方法,倒推古代日食月食时分,与古文尚书中有关文字对照,从而确证此书为后人伪造。”可知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利用西方方法推算古代日食月食时分,并非阐发经典义理;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比较得出实学思潮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主流;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推算验证的是古代日食月食时分,并未推动天文学向前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10.观察下漫画,你认为解读正确的是A. 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B. 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C. 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D. 描绘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漫画式选择题,考查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图片反映的是在坚持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即洋务派“中体西用”,故答案选D,其它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思潮中体西用【名师点睛】多种史学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

14、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11.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是“愚民”“

15、群盲”。这说明A. 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B. 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C. 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D. 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维新变法的认识。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故A不合史实,故排除;维新派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B符合题意;C不是题意的主旨;D表述错误,维新变法是当时的时代潮流。故应选B。考点: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 【名师点睛】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主体上看,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 从内容上看,从学习技术发展到学习制度、观念。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 过程。从目的上看:学习西方以救亡图存。从过程上看:发展变化速度快,斗争激烈。 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 (例如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 洋务运动) 到主动选择 (例如辛亥革命) 的过程。 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