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慧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285022 上传时间:2020-01-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慧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慧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慧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慧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慧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慧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慧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慧德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月考试题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一、单选题1. 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 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的“豭”“豕”皆为“猪”的意思,故排除与此无关的B、C两项;以农业为主的现象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晚于“家”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时期,定居的人们以种植业为主。故本题应排除D项,选择A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

2、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早期中国的农耕文明2.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是A. 刀耕火种B. 精耕细作C. 男耕女织D. 集体耕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由材料中“劦田”为“三耒共耕”的解释可知商朝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有农业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发展农

3、业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农业技术的提高是农民致富的关键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尤其如此。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材料中“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体现了农业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人们的一切生活需求都与农业有关,因此小农经济关乎封建社会的稳定性。故正确,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农民致富的问题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错误。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4.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其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

4、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漏(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这实质表明A. 明政府重视农具的更新B. 传统农业的耕作效率大为提高C. 中国南北方农具差异大D. 明末农用动力发生了质的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材料表明明末我国南、北方的传统农具有了较大改进,尤其是犁的牵引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使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效率大为提高,故选B。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不是题干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5.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有玉米水稻棉花粟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玉米原产美洲,排除。中

5、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故正确。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排除。故选组合,排除ABC,选D。6.与下面祖孙情启蒙教育场景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A. 谚语与农耕文化可作为标题B. 对话内容体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特色C. 强调了天时、地利等对农业的重要性D. 是古代科举制的必考内容【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稻花要雨,麦花要风,秋分种麦正当时”主要反映的是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图片内容可知,谚语反映了农耕经济的经验,故谚语与农耕文化可作为标题,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图片中反映的是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经验积累的信息,故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

6、题意,排除B;图片强调了农业与天气、时节的关系,反映天时、地利等对农业的重要性,故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科举考试以儒家学说为主,且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信息,故选D。7.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 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 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的两个成语分别与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有关,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7、的特点。A项表述不全面,C、D两项与题意无关。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农业。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8. 从战国到清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是( )A. 集体耕地向私有制转化B. 国有耕地向私有制转化C. 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模式转化D. 由集体劳动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转化【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B答案反映的是

8、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故B答案符合题意;A答案是战国以前土地所有制演变的过程,排除;C答案是耕作方式的表现,不是土地所有制的演化趋势,排除;D答案是小农经济的组织形式,排除。故该题正确答案为B。9.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此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据此可知,实行该“制”的目的是( )A. 抑制土地兼并B. 增加财政收入C. 缩小贫富差距D. 打击豪强地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该“制”为均田制,由所学知识可知推行均田制的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10.

9、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A. 周王B. 贵族C. 平民D. 奴隶【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叙述可以看出材料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所谓的“公田”也就是井田之中的部分,它是贵族的主要土地,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井田制下所有土地都归周王室所有;C选项错误,平民没有土地所有权;D选项错误,奴隶制度下奴隶没有任何地位和权力。11. 清朝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制瓷技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 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C. 清朝政府

10、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D. 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且占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因而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故B答案符合题意;A答案错误,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是在宋朝时期,故排除;C答案错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答案错误,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故该题正确答案为B。12.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一种纺织技术)嫁不得。”这种现象产生的危害是A. 加速了元朝灭亡B. 婚姻开始受到父母严格管制C. 容易造成手工技术失传D. 导致

11、人性扭曲【答案】C【解析】【详解】元稹是中唐诗人,材料揭示的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顽固传统,与元朝灭亡无关,排除A;根据这句诗,为了技术的传习,某些手工业者的婚姻使受到影响,但材料无法体现“开始”的限定,排除B。材料反映手工业传承的封闭性特征,容易导致手工业技艺失传,故选C;材料的主旨不是讨论人性问题,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材料中这两句诗意思是为了不泄露“挑纹”绝活,使两个女儿终老于家不得嫁人,解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时间以及中国古代手工业情况的把握。13.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杜甫的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A. 浙江的青瓷B

12、. 四川的白瓷C. 河南的“唐三彩”D. 江西的粉彩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杜甫的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大邑的制瓷业,而大邑所在地就是属于四川,所以,说到底杜甫的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四川的白瓷。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四川的白瓷14.某同学对明朝中叶以后的民营手工业进行专题研究。以下可能成为其首选素材的是A. 高转筒车B. 素纱单衣C. 秘色瓷D. 花楼机【答案】D【解析】【详解】高转筒车是唐代出现的提水灌溉工具,排除A;素纱单衣反映了汉代高超的纺织水平,排除B;秘色瓷是青瓷的一种,反映了

13、唐代的制瓷业水平,排除C;明中期以后,在江南的丝织业已开始使用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故选D。15. 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A.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B. 古代繁荣的大城市C. 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D. 古代发达的造船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市舶司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唐玄宗开元间(713741)广州即设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担任是为市舶司前身。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相传其名起于明代,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 家。清代严格实行闭

14、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所以小论文研究的对象是A考点:商业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16.“厘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泉州遍种刺桐树,外来商人、水手便以“刺桐”名之,这个名字当时在海上丝绸之路所历各处广泛流传。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是我国元代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过泉州当时泉州在国际商贸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为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曾经在泉州设置“十三行”A. B. C. D. 【答案】B【解析】材料是对元代世界第一大港口泉州对外贸易的繁荣的描绘,由此可知,说法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泉州是元代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15、口,“十三行”是明清时期在广州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而非元代。故排除含的选项。所以答案选B。17.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A. 商朝人善于经商B. 春秋时范蠡经商C. 商鞅变法的规定D. 徽商和晋商的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一般说法是,商朝灭亡后,商代遗民以善于买卖而著称,因而后世把从事买卖活动者叫做商人,故选A;“商人”的来历不是因为春秋时范蠡经商,排除B;商鞅变法的规定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工商业发展,与“商人”起源无关,排除C;徽商和晋商的出现于明清时期,且与“商人”起源无关,排除D。18. 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A. 贝用于占卜B. 贝用于祭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