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二地理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283509 上传时间:2020-01-11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二地理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8_2019学年高二地理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8_2019学年高二地理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8_2019学年高二地理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8_2019学年高二地理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_2019学年高二地理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二地理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 对图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 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 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 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 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2. 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商城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A. 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 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 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

2、. 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答案】1. D 2. D【解析】【分析】本题组考查全球变暖及其影响。伴随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了诸多变化,为此,人类应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维系地球生态平衡。【1题详解】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A错;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B错;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错;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从长久来看,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山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随着蒸发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D

3、对。【2题详解】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上升发生改变。故不作为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的参考依据,其他选项都是与水面上升幅度或陆地直接相关的信息,是必须参考的数据。选D。【点睛】全球变暖给沿海地区带来的影响:读我国南方某山区的聚落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3. 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 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B. 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C. 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D. 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4. 下列措施中,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是()A. 在陡坡

4、上修梯田种粮B. 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C. 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D. 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答案】3. D 4. D【解析】考查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及区域发展措施。【3题详解】图示聚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三面环水,聚落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而不是分布在临河平原地区,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季风气候,洪涝灾害频发,分布在离河流有一定距离的地势相对较高地带,使聚落地势高于洪水位,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对聚落的危害,D对;山区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聚落分布越靠近山区,则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越多,A错;靠山建住房不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例如聚落位于山地迎风坡,则地形雨丰富,暴雨侵袭更

5、严重,B错;靠近山区,更容易受山洪威胁,且山区附近也不利于地震逃生,有利于地震逃生的地形为平坦开阔地区,C错。【4题详解】坡度陡的地区,地势起伏大,修建梯田种粮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梯田应修建在坡度较小的山区,A错;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容易造成水污染,规模过大还会对其它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B错;大力发展山区旅游,有利于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但对改善生态环境没有明显的作用,不合理的旅游活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C错;在山坡有计划地栽培果树,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保持水土和改善生态环境,D对。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

6、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 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 减小降水变率B. 减少河水含沙量C. 增加降水量D. 加大河流径流量6. 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历时长 强度大 下渗少 植被截流少A. B. C. D. 7. 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 河床B. 沟谷C. 裸露坡面D. 植被覆盖坡面【答案】5. B 6. B 7. D【解析】【5题详解】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

7、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6题详解】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错;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对;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错,B项正确。【7题详解】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项错误;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

8、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项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选项正确。下图是驴友李先生某日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日落景观图片。当日,李先生又乘飞机前往巴西进行为期一周的旅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 图片拍摄日期最可能是 ()A. 1月1日。B. 4月1日C. 7月1日D. 10月1日9. 该日北京昼长约 ()A. 10小时B. 11小时C. 13小时D. 14小时10. 李先生在巴西旅游期间 (

9、)A. 北京太阳高度日变化缩小B. 晨线和经线的夹角缩小C. 北极附近极昼范围缩小D. 巴西利亚的昼夜变化幅度增大【答案】8. A 9. A 10. B【解析】【8题详解】北京时间是120E的时间,64W与120E相差184,1差4分钟,即相差12小时16分钟(或者时区差计算),知道东边的时间,向西求时间用减法,得出64W时间为19:00整。由题中的纬度可知,别德马位于南半球,19:00日落,说明南半球昼长夜短,是夏季,故A正确。【9题详解】北半球的昼长与同纬度南半球夜长相等,别德马与北京纬度大致相同,依据上题别德马昼长14小时可知其夜长10小时,因此北京昼长约10小时。故A正确。【10题详解

10、】根据第(1)小题可知,李先生在巴西旅游期间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靠近赤道,全球昼夜长短差距逐渐缩小,因此晨线和经线的夹角缩小。故B正确,D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因此太阳高度日变化增大;北极附近极夜范围缩小。故A、C错误。【点睛】本题组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地方时的计算,后两道小题主要利用第(1)小题的结论。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 下列关于上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两山的相对高度为270米。B. cd是山谷,ef是山脊C. h在西南坡上,阳光充足D. h地比b地降水多12. 图中,有一处适合开展户外攀岩运动

11、。运动员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高差可能为 ()A. 101米B. 198米C. 298米D. 601米13. b点此时的温度为18,如果只考虑高度因素,那么甲峰与乙峰的温度分别为()A. 22.5、13.5B. 13.5、12.5C. 225、15.5D. 13.5、14.5【答案】11. D 12. C 13. B【解析】【分析】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和气温的垂直递变规律。【11题详解】读图,甲山海拔为1150米,乙山海拔为1320米,因此两山的相对高度为1320-1150=170米,A错;cd处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凸出,为山脊,ef处等高线向海拔高的方向凸出,为山谷,B错;结合右上角的方向指示标

12、可知,图示右上角为正北方向,则左下角为正南、右下角为正东、左上角为正西,因此h在山地的东南坡,C错;图示东南方向为海洋,风向为东南风,因此h位于迎风坡,b位于背风坡,h地降水量多于b地,D对。【12题详解】读图推出等高距为200米;适合攀岩的陡崖位于乙山的西北侧,该处陡崖有两条等高线相重合,陡崖的相对高度计算公式为:(n-1)dH (n1)d,n表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条数,d表示该幅等高线图的等高距;因此该陡崖的相对高度为200H 600,故选C,A、B小于200米、D大于600米,A、B、D错。【13题详解】b点的海拔为400米,气温为18C,甲山海拔为1150米、乙山海拔为1320米,根据

13、气温垂直递减规律: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C,可以计算出甲、乙的温度分别为13.5、12.5,故选B,A、C、D错。【点睛】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脊和山谷:(1)山脊:凸低为高,等高线海拔由高处向低处弯曲,如A地,等高线凸向海拔低的地方就表示此处是高地;山脊是分水岭,不会发育河流;(2)山谷:凸高为低,等高线海拔由低处向高处弯曲,如B地,等高线凸向海拔高的地方就表示此处是低地;山谷是集水区域,河流发育区,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河流方向,河水由高向低流。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东部人口稠

14、密,西部地广人稀B. 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C. 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D. 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15. 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A. 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B. 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C. 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D. 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答案】14. D 15. C【解析】以“一带一路”为背景考查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差异和洋流、植被、气候等自然环境差异。【14题详解】“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沿海地区为我国淮河平原地区,西部沿海地区为欧洲西

15、部地区,两地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分布密度都较大,A错;西部沿海(欧洲西部)技术水平较高,产业层次较高,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达,B错;我国淮河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较低,C错;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快,欧洲西部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但发展速度缓慢,D对。【15题详解】6-8月为北半球夏季,经南海时该海域受夏季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大,但并不是受梅雨影响,梅雨主要是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原因是受江淮准静止锋控制,A错;红海沿岸地区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植被稀疏,B错;夏季,阿拉伯海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从我国向西航行的邮轮经过该海域时航线大致呈逆时针,与洋流流动方向相反,因此逆风逆水,C对;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空气,风力微弱、降水少,不会出现狂风暴雨,D错。读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6. 流经字母A附近海域洋流的名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