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写实角度赏析方方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28335 上传时间:2017-10-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新写实角度赏析方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新写实角度赏析方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新写实角度赏析方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新写实角度赏析方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新写实角度赏析方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新写实角度赏析方方风景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 ,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 , “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新写实小说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作品不再去刻意追问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而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及生存中感性和生理层次上更为基本的人性内容,其中强烈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学少有的生存意识。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和池莉的烦恼人生都问世于 1987年,是新写实小说的两部开山之作,但比较之下, 风景在

2、对生存状态的还原上更具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探索精神。如果小说是一扇窗,能使读者欣赏到“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诗意风景,那么这扇窗子本身也应该是精致而美丽的。在我的阅读体验里,新写实主义的作品有点像凸透镜,黑字白纸透射出那些常常为我们忽略的细节与片段,生活的本真状态被一一还原,一一放大。这里没有英雄主义的悲壮感,也不存在唯美主义的伤感格调,有的只是庸俗大众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作家似乎是有意识地触及生活中最琐碎的细节,以及凡夫俗子们看似上不得台面的个人心绪。然而平凡之中,烦恼与困厄会无可抗拒地渗入人的生活,让他们被逼得进行思考,竭力挣扎,亦或是黯然妥协。而当我们发现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时候,读者便和

3、小说中每一个微渺无华的小人物一起,更接近了哲学意义上的人类生存的悲剧。又是悲剧。悲剧不可避免地给人沉郁苍凉的印象。方方的风景亦如此。在风景中,作者取消了自己的情感介入,以一种“零度情感”来放映现实。 风景的开篇就给人一种深奥得不可企及的感觉,好像读者必须肃穆地仰视才能瞻仰到作者思想的一丝星光。方方究竟要表达什么呢?我困惑着。要想,要说,要形容,却总也凑不出合适的思路,它们一半因为拥挤而堵塞,另一半融化在心底的某种情绪里,无法成形。可是小说随之而来的却是从天到地、从抽象哲理到具体生活的彻底转变。方方的笔触一阵阵急转直下,于是这山下逼真得令人惊愕的“风景”就全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一切故事从亡婴“

4、小八子”平缓冷静的语调中拉开帷幕。某个黑暗的世界里,旁观者的目光可以一滴不漏地落到每一个人身上,他能不动声色地讲述一户十一口人家如何被压缩在十三平方米的棚屋中,几十年的重复地吃喝拉撒,斗殴谩骂,慵慵碌碌,凄凄惶惶的生存状态。他也能在每一个成员的人生境遇中感悟世道人心与世态炎凉。也正是由于这样特定的视角, “小八子”与父母兄长的距离不仅仅是叙述者与被叙述者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死与生,温馨与冷酷,安宁与喧嚣,幸福与痛苦之间的距离也被无形地拉开了一道巨大的裂缝。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残酷?有时候仅仅是一线之隔。作品以亡者看生者的独特视角,描摹了建国后汉口下层平民最真实的生存图景,从某

5、种程度上再次提出了“生存还是死亡”这一亘古不变的人生命题,自然地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这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风景” ,真实、黑暗而残酷,却是中国当代文坛难得一见的一抹亮色。虽然, 风景里的世界太多黑暗,但那些纯洁,或者曾经纯洁的生命,始终像一个亮点,牵引着我们前进。所以我想,作者也不全是要表现一个丑陋的世界给我们看吧,她也表现美,只是这种美藏得比较深,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也正是因为在那无数丑陋面目的包围下,这些美丽的风景才显得更加的迷人,更加让人无法忘记在一定意义上, 风景开拓出了一种写作的新空间,即处于社会底层的都市民间的生存世界。在风景中,没有惊心动魄,也没有缠绵缱绻,都是挣扎于原生态的日常琐事之中。平常人、平常事成为新写实文学的主角,适应了大众的文学口味。正是有由于风景中这种直面人生的态度,为后来的新写实小说奠定了基础。这种开拓性的写作改变了我们对于现实的认识,以及相应的导致主体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调整。 风景是新写实小说中最贴近自然主义方式的作品。 风景在小说艺术上成功地增添了某种新质,从而使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形态得到了新的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