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传承视角看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28258 上传时间:2017-10-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文化传承视角看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文化传承视角看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文化传承视角看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从文化传承视角看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从文化传承视角看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文化传承视角看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文化传承视角看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文化传承视角看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从文化传承视角看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摘要: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代表,对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新的时代要求人们善待书法艺术,社会要形成重视书法艺术的风气。青少年是继承和宏扬书法艺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关键词:青少年;书法教育;文化传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高度重视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了各学段的写字教育目标。1-2 年级“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 3-4年级“能使

2、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6 年级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 。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个学段对学生写字目标提出的要求,至少体现出如下两个特征,一是注意循序渐进,以打基础为重,重点是学习楷书,尤其是实用性较强的硬笔楷书。二是提出了用毛笔临摹、书写正楷字的要求。这一要求显然不是为实用书写而设置,而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书法艺术打下基础。写字的实用性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有,但用毛笔书写却只有汉字文化圈国家才有。毛笔书写将学生与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书法艺术紧紧联系在一起,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的民族精

3、神有重要意义。所以课标的 7-9 年级对学生的写字要求进一步表述为:“在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习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两条表述中第一条是实用要求,第二条显然是更高层面的书法艺术的要求了。 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写字教育、书法教育。如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里,写字要求就处于缺席状态,就更别说书法艺术的要求了。新课标对书法教育目标的明确表述,反映出新的时代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高度重视。中国书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青少年学习书

4、法,作用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有助于了解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思想,激发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丰子恺先生说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代表。宗白华先生称书法可以表现人格、思想、感情。更有华裔法籍学者、艺术家熊秉明先生谓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亦在其中国文化与科学的演讲中公开赞同此论。著名文化学者王岳川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门艺术,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中的明珠 。 ”我们姑且不论这“核心的核心”一类的说法是否准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书法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

5、之处。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阴阳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的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等,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而为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中国儒道哲学思想形成于先秦,随后在两汉的书法创作中就已经体现出哲学思想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东汉崔瑗作草势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 ”已经体现出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稍后的蔡邕在九势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更直接的承继了老庄性任自

6、然、反对雕凿的思想。后世书法家在书法创作和论书时,莫不准此而行。书法既在观念上受儒道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在技法层面亦如此。论点画,要求藏头护尾、欹正相生;论墨法,要求浓淡有序、润燥相宜、骨肉不离;论章法,要求首尾照应、顾盼生姿、疏密相间、大小错落。 “中庸”与“和”的儒家哲学思想表露无余。书法的这些审美特征既是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同时又由历代文人的书法实践在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认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 “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每当我在国外看到母语汉字或书法艺术,都会产生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激动,难以平息。这是古老华夏文明给我的精神空气

7、和知识水源,丧失了这一切作为个体就是无根之人,作为民族就只短暂的呼吸而走向精神枯萎。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是新的世纪里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少年有责任继承和宏扬书法文化。20 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拿来主义”的世纪。由于饱受闭关自守导致的贫穷落后之苦,知识分子提出向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学习,随之而来的是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对西方文化的研究,中国的学者们惊讶的发现,曾经被中国人推崇备至的西方文化,是东学西渐的结果。后现代时代的西方一流社会学者,无不关注并惊叹于东方孔孟和老庄哲学思想。这促使我们深刻反思我们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8、是否过于偏狭,对我们的老祖宗是否过于轻视和无知。我们发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各国文化趋于一致或是必须向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俯首称臣。各国在新的时代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自己的民族精神的挖掘、宏扬和创新,并以此为基础吸纳世界先进文化。文化虚无主义注定要给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灭绝。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的近邻日本,认为日本的书道等最能代表东方色彩,而中国没有了,一心要在文化上称雄东方。韩国学者认为中国已经没有了儒家文化,而韩国才是儒文化的代表。韩国国旗是八卦图形,是道家的代表。韩国人想抢先注册端午节,说是他们的源文化。日韩对东方文化中心的关切和诉求,足以让我们的一些文化虚无主义

9、者警醒。一些中国的精通中西方文化的学者如季羡林、王岳川等已经大胆预言,如果说 20 世纪是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那末 21 世纪很可能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风靡全球的时代。中国要成为这个代表,必须珍视包括书法艺术在内的自己的传统文化。对待中国文化,当然有一个取舍的问题,事实上整个 20 世纪可以说就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乃至无情的抨击。传统文化中的大量糟粕已经被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社会革新风暴洗刷殆尽,还有一些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相信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被历史逐渐淘汰。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辨真伪优劣美丑的将传统文化几乎全盘否定。世纪之初的今天,物质上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必须清醒的

10、意识到,我们在和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的交流对话中不可迷失自我。我们既要取他长补己短,同时又要懂得文化输出,以赢得别人更多的尊重。而这值得输出的,首先就是体现中国悠久历史和民族精神的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 “文化输出首先应该输出具有抽象艺术性的书法,代表东方文化走出来,向西方显示中国文化身份和精神魅力。 ”书法对提升民族精神和文化输出的意义已经不言自明,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对此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课程标准适时的对中小学生提出书写乃至书法艺术的具体的学习要求,无疑体现了对书法艺术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对时代潮流的准确把握。但是综观我们的社会,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力图深入推进的同时,各级教育行

11、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依然是嘴上谈得多,手上做得少。早在 1990 年,国家教委办在 25 号文件中就明确指出书法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立了书法教育专委会对全国的青少年书法教育进行指导,但收效甚微。2002 年 5 月, 教育部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提出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的要求,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 。意见的精神同样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并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小学阶段每周一节的写字课往往被挪作他用,初中开始就再没有写字课和书法课了。青少年的书写水平越来越差。社会上流行初中生的字不及小学生,高中生不及初中生,大学生不及

12、中学生的说法。新的课程标准是教育部正式颁发的指导各级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教育单位和教师个人必须遵照执行。但是,我们可以断言,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 “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的书法入门教育目标难以在现有条件和格局下实现。这是因为:(一)书法艺术的教学难以由语文课来实现。书法与语文联系紧密。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以文学作品为书写对象,这就使书法鉴赏不是单纯的停留在墨法、章法、笔法上,同时也是玩味文字内容的过程。书法作品的风格还常常要求与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保持一致,或壮美,或优雅;或沉雄,或舒展。这种风格的一致,带给人更加强

13、烈深刻的审美体验。书法作品与文学作品相得益彰,才使其充满无穷魅力。历史上很多书法家同时也是文学家,如王羲之、杜牧、贺知章、苏轼、黄庭坚、林君复、陆游、赵孟頫、祝允明、郑燮、袁枚、张问陶等等。正因此,现在有不少书法教育专门机构设置在大学的中文系。但是,书法毕竟有其独立的品性独立的历史、独立的技法、独立的审美特征。书法自成系统决定了它不可能由中学的语文课来实现对它的普及性教育,因为语文已经承载了太多的教育教学内容,已经不堪重负。此其一。其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1-6 年级的学生主要的写字目标是实用性要求,即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姿势、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规范、写硬笔楷书,在此基础上初步接触毛笔。这一

14、写字目标基本上可以由语文教师来帮助实现。但是在 7-9 年级,写字教育已经发展到书法艺术教育,尽管还是初级阶段,语文老师们已经一多半不能胜任了。中等师范还普遍存在的时代,师范生在学校的要求下习字的尚多。如今中等师范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高等师范里的学生普遍没有开设书法必修课,学校将课程设置重点放在基础课、专业课上,技能课几乎不开设,不能体现师范特色。偶而有学校开设了书法选修课,也是形同虚设。要么由随便一个老师上课,要么课时严重不够,达不到应有的训练提高的要求。这种教育机制下培养的教师,自己对书法都是一片茫然,又怎么去担负起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呢?其三,语文课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存在分歧

15、。语文的性质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各种语文观充斥语文教育的课堂。因此,书法艺术的教育纳入语文课堂来进行,全社会没有达成共识。在这样的一种情势下,老师们操作起来随意性就很大了。语文课庞杂的教育任务实际上也决定了很难再抽出精力来训练学生的书法意识和进行必要的书法鉴赏教育。因此,学生进入 6 年级以后,在 1-5 年级完成了必要的写字教育的基础上,书法艺术的启蒙教育应该纳入艺术教育的体系,和音乐、美术一样,单独设科。而在目前的中小学课程设置里,书法尚未取得单独设科的权利。如此,书法艺术的启蒙教育目标岂不就是空头支票。(二)社会对书法艺术的重要意义认识严重不足。尽管近年有不少文化精英在为书法艺术的振兴

16、鼓与呼,在努力改变社会对书法艺术的冷漠和无知,书法的学科建设、从专科到博士后的教育层次都已具备,但是和网络时代整个社会对书法的认同度相比,仍然不够。书法正在由大众文化艺术向极少数的精英艺术转变,正在从广阔的生活走向狭窄的展厅。连新春佳节贴春联都买印刷体了。这种状况,不利于书法艺术的承继和繁荣。在高师院校,书法的重要意义应该是被认识得最充分的地方,因为他是培养教育者的地方,他对学科的教育意义理应有比其他人更充分的更深刻的认识。事实上,高师院校的学科设置,与其他高校几乎无二。 “三笔字”的检测例行公事,检测之前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有效率的辅导。而且这样的例行公事的检测在很多地方已经演变为“两笔字” ,毛笔字据说已经不在生活中或学生的学习中有现实意义,所以取消了。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短见。这种短见存在于全社会。长期以来,书法艺术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80 年代兴起的书法热,很大程度上是功利主义的。觉得写一手漂亮的书法,可以在职场取得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