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研室-医学资料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119279330 上传时间:2020-01-11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教研室-医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病理学教研室-医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病理学教研室-医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病理学教研室-医学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病理学教研室-医学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学教研室-医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教研室-医学资料(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病理学教研室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Disease of digestive system)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消化管:口腔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功能:担负食物的蠕动、消化、吸收、排泄 消化腺:唾液腺、肝、胆、胰及粘膜腺 功能:分泌消化液及特殊物质帮助消化 解毒、内分泌等功能(肝、胰); 浓缩、储存胆汁(胆囊) 二、疾病分类: 据发生的部位分 胃肠疾病:炎症性疾病(胃炎、阑尾炎)溃疡 消化道肿瘤 、 肝胆疾病:炎症性疾病(肝炎、 胆囊炎、胆管炎) 肝硬化、肝胆肿瘤(肝癌、胆管癌) 胆石症、 胰腺疾病:胰腺炎、胰腺癌 . 概述:1、定义: 指发生于胃粘膜的一种常见的非特异性疾

2、病。 2、分类:急性、 慢性 二、急性胃炎:依据病因不同分为以下四类 名称 病因 病理变化 急性刺激性胃炎 暴饮、暴食 胃粘膜充血水肿,常有 (急性卡他性) 胃粘液分泌亢进 急性出血性胃炎 服用非固醇类药物 胃粘膜出血及轻度 及过量饮酒 坏死 急性腐蚀性胃炎 吞服强酸、强碱及 胃粘膜坏死、溶解, 其他腐蚀性化学物 可伴有穿孔,病变严重 急性感染性胃炎 细菌感染(金葡菌大肠 胃粘膜化脓性病变 (急性蜂窝织性) 杆菌链球菌) 三、慢性胃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不明 1、长期慢性刺激:烟、酒及急性胃炎多次反复发作 2、十二指肠液、胆汁的反流:破坏粘膜屏障 3、自身免疫损伤:主要见于A型萎缩性

3、胃炎 3种自身抗体 4、H.p(helicobacter pylori):粘膜上皮表面 阿莫西林 2、分类及病变:依据病变不同分为四类 名称 部位 病变 大体 镜下 慢性浅表性 胃窦部,最常见 弥漫性,充血 炎C浸润,浅层水肿 (单纯性) 位于粘膜浅层 水肿,灰白分泌物 出血、腺体完整 慢 性 胃底、体部 粘膜增厚,皱襞肥大 粘液 腺体增生 肥 厚 性 加深、加宽似脑回 肥大 疣状胃炎 胃窦部 结节状突起, 中心上皮变性坏死 中心有凹 糜烂,表面有渗出 慢性萎缩性 A型胃底、体部 粘膜萎缩变薄、皱襞 固有层炎C浸润 慢性萎缩性 变浅消失,细颗粒状 腺上皮萎缩、薄 腺体 或消失 B型:胃窦部 胃

4、镜:橘红色 灰色 化生 异型增生 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 分界清楚 化生:假幽门腺化生:胃底及胃体部的壁细胞、主细胞消失, 被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所取代。 肠上皮化生:胃窦部的腺上皮细胞被杯状细胞、吸收 上皮细胞及潘氏细胞取代,与小肠粘膜类似。 (根据有无吸收上皮细胞又分为完全化生和不完全化生两种) 完全化生:既有杯状细胞又有吸收上皮细胞; 不完全化生:只有杯状细胞。又根据黏液的组化反应 分为大肠型和小肠型两种,其中大肠型可致胃癌。 12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一、概述 1、定义: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其形成 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且病变易反复, 发作呈慢性经

5、过,故慢性消化性溃疡 2、分类: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 胃溃疡(GU):胃小弯近幽门处 20% 十二指肠溃疡(DU):球部 75% 复合性溃疡: 5% 二、病理变化 GU为例 1、好发部位:胃小弯近幽门处,以胃窦部多见 2、病变:大体:常为单发,圆形或椭圆形,D2.5cm, 溃疡边缘整齐,状如刀切底平,周围粘膜皱襞呈放射状集中。 贲门侧较深,呈潜掘状,幽门侧较浅,阶梯状。 镜下; 渗出层:纤维素及坏死细胞碎片 坏死层:均匀红染无结构物质 内 外 肉芽组织层: 疤痕层: 增殖性动脉内膜炎、创伤性神经瘤 B:溃疡边缘粘膜炎症明显,上皮细胞常有增生 3、DU不同点:好发于球部,D1cm,小而表浅,易愈

6、合 三、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表现:节律性上腹部疼痛,时间不同 (GU:餐后疼痛0.52h;DU;空腹/夜间疼痛) 上腹部饱胀不适、反酸、嗳气等症状。 疼痛原因:胃酸刺激溃疡表面神经末梢(抗酸药物缓解) 胃、十二指肠运动改变和溃疡部位 肌张力增加(阿托品解痉) 饱胀反酸暧气:疤痕收缩、炎症水肿及肌肉痉挛 幽门梗阻 食物排空困难而在胃内贮留 食物发酵、产气 四、结局及并发症: 1、愈合:多数情况下 1) 渗出物及坏死组织被吸收 2)疤痕组织填补修复肌层 愈合 3)周围粘膜上皮再生 2、出血:最重要、常见并发症。 部位:多见于后壁溃疡 (原因:该处病变多与腹壁和胰腺粘连, 破裂的血管不易收缩) 表现

7、形式:大出血:14-67% 因较大血管被胃酸腐蚀所致。 表现:吐大量咖啡样血液或排出柏油样大便 隐匿性出血:量少, OB(+) 因溃疡底部肉芽组织中的毛细血管破裂所致。 3、 穿孔( perforationperforation) 最危险的并发症 5%发生率, 65%死亡率 多见于十二指肠前壁:十二指肠前壁较薄 不易与周围脏器粘连 弥漫性腹膜炎 表现形式 局限性腹膜炎:穿孔前与周围脏器有粘连 4、 梗阻 (pyloricstensispyloricstensis) 1)疤痕收缩 2)溃疡周围黏膜炎性水肿 水电解质失衡 3)幽门括约肌痉挛 恶变(malignant transformationm

8、alignant transformation):): 多见于中年以上长期GU,癌变率在1%,Du一般不癌变。 五、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过去认为:溃疡发生与胃酸大量分泌有关。 现在研究表明:1、胃屏障功能的破坏是溃疡病的重要原因。 粘膜屏障:脂蛋白、可防止H=逆向弥散。 回顾:胃屏障 粘液Hco5 -屏障:壁细胞 Hcl, 可中和胃酸, 减少对粘膜的损害。 主要因素:防御屏障被破坏: Asprin、阿司匹林、酒精、胆酸、胰液 H+逆向弥散至粘膜层 损伤Cap 的内皮细胞 出血 血浆蛋白渗出 肥大细胞 组织胺 微血管扩张,通透性 胆碱能神经反射 蛋白酶分泌增加。 胃粘膜糜烂 溃疡。 2

9、、胃酸大量分泌,消化侵袭作用。 原因:壁细胞总数增高、敏感性增高: 体质因素及长期受兴奋刺激有关。 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迷走神经过度兴奋 HCl 肾上腺皮质激素 HCl 且抑制胃粘液分泌 胃泌素分泌增加且敏感性升高 3、H、P感染:产生蛋白酶 裂解胃粘膜糖蛋白 磷酸酯酶 破坏上皮细胞膜的脂质 LTS及生物活性物质,利于胃酸进入粘膜 趋化N 髓过氧化物酶 HclO+NH3 NH2Cl 破坏粘膜上皮细胞 释放细菌性PAF PT聚集并形成Cap 血栓 粘膜缺血 4、遗传因素:20%40%有家族史 同卵孪生两人均发病占50%,异卵孪生占14% O型血比其他血型人高30% 胃 癌 胃癌(carcinom

10、a of stomach )是由胃粘膜上皮和 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居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首位。好 发年龄为40 60岁,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 1、化学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亚硝酸盐等。 2、 HP感染 3、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维生素 C 缺乏。 4、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慢性 胃溃疡。 胃粘膜上皮重度异型增生是胃癌发生的病理基础; 胃粘膜大肠型肠上皮化生与肠型胃癌有一定关系。 5、其它:嗜酒、食物过热、遗传等。 病理变化 好发部位: 胃 窦 部 ,以胃窦小弯侧多见(75%) 早期胃癌: 癌 组 织 仅 限 于 粘 膜 层 及 粘 膜 下 层 大体类型; 隆 起 型(I型) 表 浅 型(Iia b c型) c 癌性糜烂 凹 陷 型 (III型) 组织学类型:管状腺癌最多见. 进 展 期 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