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2007-2013年名词解释及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25677 上传时间:2017-10-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2007-2013年名词解释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传播学2007-2013年名词解释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传播学2007-2013年名词解释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传播学2007-2013年名词解释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传播学2007-2013年名词解释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2007-2013年名词解释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2007-2013年名词解释及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播学 2007-2013 年真题 名词解释及答案传播学理论部分:2007 年真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1、传播学的中国化(16 页)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包括通过科学创新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传播体制,理顺社会的、群体的、组织的、人际的现实传播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2.信息社会(28 页)答: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为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3.“5W”模式 (

2、50 页)答:这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也称为“拉斯韦尔模式” 。 “5W”是指 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4、拟态环境(113 页)答:这是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的,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 。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

3、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5、传播制度(139 页)答: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大众传播起着控制和制约作用的社会规范体系。(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6、怀特的把关模式(131 页)答:传播学者怀特将库尔特卢因“把关人”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 (gate-keeping)模式。他认为,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 ,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4、。7、 “上限效果”假说(216 页)答:“上限效果”假说是由 J.S.艾蒂玛和 F.G.克莱因于 1977 年提出的,它与“知沟”假说吃相反观点。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 (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8、文化帝国主义(242 页)答:文化帝国主义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

5、的,由美国学者 H.I.席勒在传播与文化支配一书中做出的经典定义,即: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 。这里的外部压力,主要指的不是军事高压,而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信息和文化产品单向汹涌而入的状况。2008 年真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1、传播隔阂(9 页)答: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 )2、后工业社会30

6、页(传播学引论20 页)答:出于贝尔的名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后工业社会,其实就是信息社会,指轴心从生产转向管理,由机器转向信息,整个社会开始围绕知识亦即系统化的信息而运行,其主要特征就是产品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与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上升到社会的主导地位。3、讯息(49 页)答: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就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4、廉价报纸 (104 页)答:廉价报纸,也称为“大众化报纸” ,指的是西方工业革命兴起的一种资产阶

7、级商业报纸。 (工业革命后期,各国出现了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报刊,因售价较低,又因读者均为平民大众,也称为“大众化报纸” )5、社会责任理论(142 页)答: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是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 20 世纪 40 年代提出的。代表性著作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社会责任理论主张媒介的自由不是绝对的,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6、传播媒介(115 页) 答: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

8、媒机构。7、知晓权(159 页)答:知晓权在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从狭义上来说,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的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8、 世界信息流通失衡(233 页)自己总结答: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使得许多国家、民族及其文化得不到均等、双向的传播机会,从而造成世界

9、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这就是世界信息流通失衡现象。人类生活在一个多元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中,有着许多的国家、民族及其多姿多彩的文化。对于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一种文化来说,他们都应该拥有均等的、双向的传播机会。然而现实世界中的信息生产系统和流通系统却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状况:“信息富国”和“信息穷国”两极分化;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的结构。2009 年真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1、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 (8 页)答: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

10、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的活动有关。人类的活动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2、动物传播的局限性(19 页)答:动物的局限性在于:第一,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能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第二,动物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

11、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一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3、传播过程的序列性(54 页)答:传播过程的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连结是传播过程序列性的体现。4、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103 页(传播学引论194 页)答:在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中谈到四中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功能:第一,大众媒介持续不断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的顺从现状。( 把人变成顺从现状的单面人

12、 )第二,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导致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的普遍平庸化)第三,媒介常以廉价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廉价占用人的自由与时间)第四,是最关键的一项负面功能,即所谓的麻醉精神。媒介的麻醉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人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中,二是由此剥夺人的行动能力。 (使人处于虚幻的满足状态从而丧失行动能力)5、民主参与理论(143 页)答:民众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日本、欧洲等) 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

13、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民主参与理论反映了一般民众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失望心理,属于一中体外的规范理论。 它的主要观点有:( 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活广告赞助人而存在;( 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6、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129 页)

14、答:大众传媒的活动,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这种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第二,大众媒介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第三,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这种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大众传媒拥有最大限度的采访权、言论权、编辑权和刊载权,并拥有广泛的舆论监督的权利

15、。另一方面,公益性和公共性也对大众传媒产生重要的制约,它要求传媒的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7、 “沉默的螺旋” (199 页)答:“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 1974年传播学刊发表的论文,1980 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沉默的螺旋”这个假说是由三个命题构成: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诺依曼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1)

16、 “沉默的螺旋”理论,正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把握舆论现象的。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舆论是“公开的意见” 。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共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2)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在她看来,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 。二是它的效果观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 ,以及有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8、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三阶段(235 页)答:第一阶段,以 1973 年阿尔及尔宣言为起点,到 197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大众传媒宣言 。这一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力量的结集时期,不结盟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阶段,从 197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发布大众传媒宣言 ,到 1980 年“麦克布莱德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