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亭序》的文学性和书法美学看大学书法教育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24955 上传时间:2017-10-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兰亭序》的文学性和书法美学看大学书法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兰亭序》的文学性和书法美学看大学书法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兰亭序》的文学性和书法美学看大学书法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兰亭序》的文学性和书法美学看大学书法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兰亭序》的文学性和书法美学看大学书法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兰亭序》的文学性和书法美学看大学书法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兰亭序》的文学性和书法美学看大学书法教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从兰亭序的文学性和书法美学看大学书法教育摘 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瑰宝。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书法已经退却了实用的功能,而完全成为了艺术的范畴,也正是这些原因,导致学生的书写水平急剧下降,同时也失去了对书法美学的正确审美。在全国的大学之中,很多学校的中文专业都开设书法课程,尤其以师范类学校居多。大学书法课程显然和中小学书法写字课不同,中文专业已经有着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功底,在对一件书法作品审美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书法艺术背后的文化精髓,切实地认识到学习书法的过程和背后的文化背景,这样才更有助于认识书法美学和作品文学性结合,从另一个高度去练习书法,认知书法,达到一个

2、大学中文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走上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的讲台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书法;文学性;美学;书法教育The University Calligraphy Education from Lanting Pavilion the Order of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of CalligraphyABSTRACT: The art of calligraphy is a treasure of the most dazzling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progress of t

3、he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alligraphy has retreated and practical function, and has become the art category, it was precisely these reasons, resulting in students writing levels dropped sharply, but also lost the right to the aesthetic of the aesthetics of calligraphy. In the University,

4、 many schools have opened Chinese professional calligraphy course, especially in the normal school. University of calligraphy course obviously and the calligraphy writing class, Chinese professional has a certain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knowledge, on a piece of calligraphy aesthetics at the same tim

5、e, should see more calligraphy art behind the cultural essence, effectively realize learning calligraphy and behi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so it is more useful to understanding of calligraphy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 together, from another level to practice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cognition, cog

6、nitive level of Chinese students in a university, taking in primary school calligraphy education teaching platform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Key words: Calligraphy;Literariness;Aesthetics;Calligraphy- 0 -引 言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代表。在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提高国民的书写水平势在必行。教育部今年印发了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中小学书法课从 2013 年春季开

7、始施行,而面临的问题是现在很多学校书法老师有语文老师兼任,而大多数语文老师依然是书法的门外汉。对于这一重要缺口,为中小学培养较为专业的书法教师,势必从大学书法教育抓起。大学书法教育则有别于中小学,中小学基本是以练习书法提高书写水平为目的,而大学书法教育则有更深层次的背景。以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中文专业的同学有一定的文学文化背景,这也是很多中文专业都开设书法课的原因,从而对书法的练习和审美有别于中小学书法教育。本文试从王羲之的兰亭序的文学性和书法美学来探讨当今大学书法教育。兰亭序是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同时也代表了行书的完全成熟,开创了一股全新的书风。它讲述了王羲之与谢

8、安等四十二位文人墨客共聚兰亭,作诗饮酒的文坛盛事,最后众人推举由当时就名满天下的书法家王羲之为此作序,全文情景交融,文笔生辉,表达出了王羲之由山水之乐转入生死之悲的感慨,折射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此种情况下,王羲之借微醉的胸臆将此文以洒脱的笔法一气呵成,整篇作品刚柔并济,俊美秀逸,被后人奉为书法史上的极品,在后后世无论是对书法的学习还是鉴赏, 兰亭序都是绕不过去的精品。1、 兰亭序的文学价值毫无疑问, 兰亭序在书法上是令人赏心悦目的,除了给予其“天下第一行书”的肯定之外,更不乏各种版本的临摹。 兰亭序的真迹已经失传,我们现在缩看到的被公认为最接近原作的版本是唐代大书法家冯承素用双钩法再填墨的版

9、本。成为历代以来被如此追捧的法帖,由于本帖璀璨的书法艺术价值,往往让人忽视了它的文学价值,其实它本身的文学特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通观全文,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这篇序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王羲之的思想观点、志向和对人生的基本态度。本文从兰亭聚会的时间、地点写到周围的秀丽风光,很自然地联系到气象天体。与宇宙相比,生命短暂,在举出对人生的几种态度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在有生之年作出自己的贡献, “死生亦大矣” , “岂不痛哉”!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接下去- 1 -作者批判了庄子的生死观,指出照搬他的观点是可悲的。作者在放情山水的同

10、时,“感慨系之” ,倾吐自己的肺腑之言。 兰亭序有虚有实,虚实结合,使文章既有空灵的氛围又实在可信,它创造了序言散文化的形式。其描写和叙述性语言都十分质朴,平和。它情理并茂,在申理时伴有感伤情绪和伤逝之感,文章的最后又回到序言上, “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人们自己可以领悟写作、但是著文必须为后代负责,体现出了作者在富于情感的同时,也展现出了理智的一面。因为它突出的艺术价值,同时作文一篇优美闲适而又富含哲理的散文,被收录入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让学生不仅从书法的角度认识到它的价值,更要从文学方面深刻了解它的价值和哲理观点,使它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完美的融入每个学习它的人的心里。二

11、、 兰亭序的书法艺术特点(一)用笔细腻书法的绝妙之处在于作者将本身的内在情感作为灵魂付诸笔毫,成就作品的外在形式美,其中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用笔的特色。用笔指的是作者行笔的方式方法,通过刚柔、轻重、缓急、藏露、提按等等,不同的创作者拥有不同的情感倾向,因此用笔各有不同,作品当然也各有千秋。在兰亭序中,纵观全贴,用笔独到之处比比皆是,并且一丝不苟,处处精致,或细若游丝,或斗转峰回。如“一觞一咏”的“咏”字和后面的“悲”字,全字之间基本上是通过游丝直接相连;“放浪形骸之外”中的“之外”二字也是通过细丝牵引。无论是单个字之间还是字与字之间,其线条都呈现出一种呼应连带之美。粗细一致而缺少变化的线条是

12、不能给人以美感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节奏才能展现出线条的质感,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全篇以开始书写工整,字与字之间连带关系较少,可以感受到作者此时心情比较平和,书写速度较慢,写到后面,随着感情的变化,书写速度加快,单子本身和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关系开始增多,字与字之间的大小排列起伏比较大,体现出 了一种明显的节奏感,因此线条上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二)结体精准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字有长有扁,有疏有密,有大有小,有古朴有奇宕。书法的字不可能像打印字一样方方正正,字写得过于平整就会显得呆板拘谨,结体过于图 2- 2 -险绝又可能会感觉太怪异,只有把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字才生动有趣。王羲之在他的笔势论十

13、二章中这样说:“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是则是头轻尾重,不相胜任。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不舒展也,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诸处伤慢。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枝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言其阔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欤!”结体精密而又有奇趣,这正是中国书法结体美的巧妙所在。从结构造型角度来看兰亭序它不求均匀,强调对比;不求平整,强调起伏;不求对称,强调揖让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在清代短时间流行一种叫馆阁体的字,这类字的特点是字形四平八稳,墨色一致,浓黑发亮,类似现在的电脑打印楷体,这在兰亭序当中是几乎不存在的。如作品最后一列“者亦将有感雨斯文”中的“者亦将有

14、”四字,“者”字上下两部分明显不在一条中轴线上,上面部分的撇和横都向左有很长的伸展,看似这个字歪了,但是下面的“日”字王羲之将其有意向右移,以此来平衡整个字的重心,所以这个字并没有因此而倾斜,从而增加了很深的情趣。再如“将”字,很明显这个字的中心是向左倾斜, “有”字同样是重心在左,但是为了平衡整列的中心,所以将“亦”字写得工稳,以此寻求了一列字的中心平稳,强调奇宕。 “峻”字, “惠风和畅”的“和”字, “揽”字,都呈现出左右高低的变化,用此来避免左右对称的呆板局面。在王羲之的作品中书法之美极其丰富,这不仅限于兰亭序 。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了一种审美、讲究情趣的境界,这说明一个真正的书法家

15、不仅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而且还要有能表现书法之美。(三)章法布局松弛有度书法作品的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看起来或大气磅礴,或俊秀飘逸。习惯上叫一个字的结体为“小章法” ,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关系叫“大章法” ,一个字的成败关乎整幅作品的成功与否,故有“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的说法。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中有这样的描述:“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

16、品也。 ”图 3图 3- 3 -在“随事迁感”这一列(图 3) , “迁”字字体很长,但字的重心却不在中间,重心靠右,而“感”字重心偏左,利用这一左一右平衡了一列的中心,如此以来,使之不会真正的倾斜,表面上看是随意的排列,但是随着字的重心左右摆动而显得跌宕起伏,生动活泼。有的字甚至用整个字左右位移来更明显的增加这种变化,如“俯”字。同时单字结构也不断影响着整行字的排列变化,如“随”字写得上松下紧,而“事”字则刚刚相反,安排成上紧下松;“迁”字左疏右密,而“感”字则是左紧又松,结字的不断变化也使行气的重心飘忽不定,使章法更具韵律,富有节奏。在行草书的章法布局中,有的被安排得相当紧密,有的又组织得非常宽松,在书法上被分别称为“密不透风”和“宽可走马” 。如“夫”的笔画已经伸进了“之”字和“视”字的范围之内“视”字的横已经快接近于“故”字的笔画,而“今”字的撇也伸入了“夫”字的覆盖范围之内,但是在看似如此密集的范围之内却不显得拥挤,原因在于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