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私塾教育识字教学经验初编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21908 上传时间:2017-10-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私塾教育识字教学经验初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传统私塾教育识字教学经验初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传统私塾教育识字教学经验初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传统私塾教育识字教学经验初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传统私塾教育识字教学经验初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私塾教育识字教学经验初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私塾教育识字教学经验初编(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私塾教育识字教学经验初编传统私塾教育经验类编之一天谦学堂辑录编者按:昔天泉证道记阳明先生云:世间上根人不易得,只得就中根以下人立教,通此一路。但吾人凡心未了,虽已得悟,仍当随时用渐修工夫;不如此,不足以超凡入圣,所谓上乘兼修中下也。季谦先生尝论曰:教育既然是对人的教育,所教者是活泼的生命。生命,自有其复杂性,奥秘性。若单从一个生命的自我成长说,己经不容易以某种定性视之,庄生云:方将化,恶知其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其已化哉?若从整体的人类看,更有所谓个别差异,所谓人心不同,如其面焉。而所谓的理论,需有普遍性,是从观其大体而建立的,所以在细节上,必有阙漏。有关识字教学, 我也只是把握个大略方向

2、,实践之际,逢漏补阙,不可执定也。是故识字教学是只读经,还是需要单字教?是先识后读,还是先读后识?我以为都是两可的。然此中 有个“度”的问题,只要不舍本逐末,不喧宾夺主,即可。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教者必有所自取者矣 。 又清章学诚先生云: 夫积画而后字,积字而后句,积句而后章,一成之理也。作文不究字句,固不可以成章;读书未辨字画,岂遂能通章句耶?今以老生宿学未能究悉者,遂使童蒙初学轻易为之,而收事半功倍之效焉;则小学之为功,诚不少矣!今之海印子张利民曰: 以字为课,以韵成文,以形现义,以义通理。 “字 ”解的多,联的 “词 ”就多, “词由典故 ”、 “法出对课 ”。 “识字量 ”决定了“

3、识词量 ”, “识词量 ”决定了 “典故量 ”, “典故量 ”决定了 “对课量 ”,“对课量 ”决定了 “文章量 ”,由是小学而大学,字课到经史,童子功毕矣!一、童蒙识字教学之由来及其必要性1、历代论识字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地官司徒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礼记内则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

4、“六书”。汉刘向汉书艺文志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从乎小学而达治世之道,洵如其言也。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自周礼、汉律,皆当学六书。汉许冲上说文解字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汉刘勰文心雕龙思凡为文辞,宜略识字。唐韩愈科斗书后记元兴问:礼乐射御书数。书,莫只是字法否?曰:此类有数法:如日月字,是象其形也;江河字,是谐其声也;考老字,是假其类也。如此数法,若理会得,则天下之字皆可通矣。宋朱熹朱子语

5、类士唯弗学,学必先六书。故之教者,子生十年,始入小学,则教以六书。六书也者,入学之门户,学者之所同先也,以为小学者过矣。宋戴侗六书故序经术之不明,由小学之不振。小学之不振,由六书之无传。圣人之道,惟藉六经。六经之作,惟藉文言。文言之本,在于六书。六书不分,何以见义?宋郑樵通志.六书略.六书序欲考字,看说文、字林、六书略、切韵指掌图、正始音、韵会等书,以求音义偏傍点画六书之正。每考三五字或十数字,择切用之字先考。元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士之为学,必先穷理,穷理必先读书,读书必先识字。故曰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明则六经如指诸掌。明赵谦治学座右铭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

6、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六书也者,文字之纲领,而治经之津涉也。载籍极博,统之不外文字;文字虽广,统之不越六书。清戴震六书论序夫六经字多假借,音声失而假借之意何以得?训诂音声,相为表里。训诂明,六经乃可明。后儒语言文字未知,而轻凭臆解以诬圣乱经,吾惧焉语言文字未知,而轻凭臆解以诬圣乱经。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序看汉书有两种难处,必先通于小学、训诂之书,而后能识其假借奇字;必先习于古文辞章之学,而后能读其奇篇奥句。尔于小学、古文两者皆未曾入门,则汉书中不能识之字、不能解之句多矣。欲通小学,须略看段氏说文、经籍纂诂二书。”清曾国藩咸丰六年十一月初五日字谕纪泽儿由小学入经学

7、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清张之洞书目答问读书以识字为先,学文以多读为本。必於二者深造有得,而后可以理解群书。故晓示门径,以斯二者居首。下笔为文,可用今字今义,阅读书籍,必识古字古义。士而有志习本国文史,则日接於目者,皆古书也。苟不识其文字,何由通其语意?故读书必以识字为先。古人称文字学为“小学”,意即在此,谓幼童入学,首在识字也。文字有形、有音、有义,分之则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合之则可统於一。近代张舜徽初学求书简目国朝经学昌明,过于汉唐。由训诂声音以求义理,复由仓颉作书

8、之恉以求本义及其通假,而经学益以大明。虽佶屈不可句读之书,无不晓畅明白。然则欲治圣经,先通小学。世有薄小学以为不足道者,非真能治经者也。清刘宝楠念楼集卷六问经图序读书贵先识字,识字然后能通经,通经然后能致用。清朱骏声上说文通训定声表教子弟五六岁时,方离襁褓,未脱孩心,眷眷堂前,依依膝下,乃其天性本真,具足孝道。为父母将顺其美,毋拂其情,即令就学,每日只令习坐、习静,识字第一、读书次之。明佚名教子良规蒙童未经读书,先令识字,量其资质,依十三经集字次第教之,免致重赘。清张行简塾中琐言识字初学童蒙以识字为要务。清梁家园惜字馆义学条规读书须是且从开宗明义章第一起,且读三两句,半岁之后,食后亦上学。小儿

9、读书,若初四句,不必多教遍数,且以教识字为上。宋王十朋训蒙法2、六书不明,是否五经不可得而诵?或曰:联文而后成辞,属辞而后着义,六书不明,五经不可得而诵也。然则数千年来,诸儒尚无定论,数千年人不得诵五经乎?故生当古学失传之后,六书、七音,天性自有所长,则当以专门为业;否则粗通大意而不凿,转可不甚谬乎古人,而五经显指,未尝遂云霾而日食也。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二说文字原课本书后3、童蒙初学轻易为之,即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古人八岁而入小学,教之数与方名,六书文字,隶于保氏。六艺之教,书有定体,体有定义,推之四方而准,传之先后而通,书之所以同文,道之所以合一也。后世师法失传,文字履变,而经传典训之文,时异势

10、殊,不可强通以时俗言语,于是经师章句,专门训诂,世业名家,相为授受,盖不啻一线之引千钧矣。不知三代盛时,固自颁于功令,幼学习文,专门训诂,朝野无不共喻者也。今世兹去古逾远,六书七音训诂名义,有能擅学名家,盖间世而一见其人。而趋鹜风气,似是而非,无其理而但取闹者,然则上焉者不可轻采,下焉者只以取闹,将使诸生相率而安于目不识丁耶? 夫积画而后字,积字而后句,积句而后章,一成之理也。作文不究字句,固不可以成章;读书未辨字画,岂遂能通章句耶?今以老生宿学未能究悉者,遂使童蒙初学轻易为之,而收事半功倍之效焉;则小学之为功,诚不少矣!章学诚章学诚遗书佚篇清漳书院留别条训4、欲明先圣之道,不得不精研文字古之

11、知道,未有不明于文。吾儒所赖以学圣贤者,独藉于文以读古圣之书,而究其用心所在。然则此句与句续,字与字续者,古圣之精神语笑,胥寓于此,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词气之缓急,韵味之厚薄,属文者一不慎,则规模立变;读书者一不慎,则鲁莽无知。故欲明先圣之道,不得不精研文字。清-曾国藩5、读书必先识字读书必先识字。古书用字,假借为多,壶之为瓠,甲之为狎,所在皆是。故不明假借,即不可以读古书。古书字义,与今不同,流之为求,悠之为思,字形固异,义训亦殊。执今训以解古书,则扦格而不能入,故不明训诂,即不可以读古书。义随音异,往往而有,毁火音同,则毁可训火;能耐音同,而耐可训能。昧于声韵,训诂俱晦,故不明声韵,即不可

12、以读古书。其他如缓言急言之不同,离章析句之或异;使不辨之明,考之确,即无以知古时之名物,而得古人之义理。汉学家读书方法:以声韵得训诂,以训诂析章句,以章句辨名物,以名物明义理,有条理,有系统。宋儒之空虚,不可与同语。近代-胡朴安6、古人皆以字学为小学,今人少此一段工夫古者八岁入小学。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汉兴.萧何草律令。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则知古人皆以字学为小学。故人皆识字。今俗崇尚制科。人务捷得。至贵为公卿.而目不识古文奇字。且并音画亦多讹谬者

13、。少此一段工夫也。清陆桴亭论小学致知工夫,莫备于六书,盖天地间一物必有一字,而圣贤制字,一字必具一理,能即字以观理,则格物之道在焉矣。许氏说文,虽略存古人之意,而理有未备。吾友王子石隐作六书正论,每字必据理精思,直穷原本,其精确处竟可作尔雅读。为格致之学者,不可不知。清陆桴亭思辨录7、初入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认字,尤为妙法唐彪曰:凡教童蒙,清晨不可即上书,须先令认字;认不清切,须令再认,不必急急上书也。何也?凡书必仅学生自己多读,然后能背。苟字不能认,虽读而不能;读且未能,乌能背也?初入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认字,尤为妙法。若先教令认字,字既能认,虽教三遍四遍,彼到案头亦能按字口诵。读至百遍

14、外,虽甚拙者,亦能记能背矣。清唐彪父师善诱法8、文字训诂之学,老师宿儒犹难尽通,将何以教童蒙耶?或以为文字训诂之学,老师宿儒皓首治之,犹难尽通,将何以教童蒙耶?余曰:不然。中国文字训诂之难通,乃误于汉儒未见古文,不知形义,妄为六书之谬说;许慎又易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之说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中国文字训诂之学益入歧途;而又依经为义,经文几经传写,往往乖伪,儒者乃从而穿凿附会之;又或故为艰深,以欺浅学,使学者如入五里雾中。说文字之书籍愈多,而文字之形义愈晦。原本小学而变为专家之业,宜其用力久而难通也。汉律,学童十七以上,试讽籀(籀谓通其形义)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初无待于老师宿儒也。盖以古

15、之制字者,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此皆视而可见、察而可识者也,本非艰深难喻;今之教者依此,口讲而手绘之,习者如睹画图,虽下愚可晓,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也。作始者或不易,传习者必不难。中国在拼音文字未行以前,识文字善教育之道,捨此无他途!-近代-陈独秀二、童蒙不识字而邃先授句读诵读经书之流弊1、童蒙入学之初,先授句读,此实贻误不成凡童蒙入学之初,先授句读,此实贻误不成。盖彼蒙幼无知,随师训读,经书语句,信口肄习,如演歌曲,字义固未明晰,而声音亦未谐切,字画亦未习识,则其于经书,读犹未读者。蒙师不解,以谓稚幼颛蒙,本不可以求备。岂知训义、正音、指画夺三者,毫无凭藉,而惟听塾师教读,一成语句,心臆口追,强效其似,而不知斯语之果为何用章学诚章学诚遗书佚篇清漳书院留别条训2、童蒙畏书之难读由于不识字之故,若先教令认字,则能自读自背唐彪曰:先生教读书,不过五六遍,至多不过十馀遍止矣。而童蒙心散,不会用心,先生教彼时,彼心已不在书,不过随先生之口,述而念之。资性钝者,既到案头,不句且不记,任先生催促,彼终不读,非不欲读也,不识字也。在童蒙,幼稚无知,但畏书之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