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范文精品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119210820 上传时间:2020-01-0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范文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最新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范文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最新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范文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最新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范文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最新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范文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范文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范文精品(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头二十年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按照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要,为加快我市“建小康、进百强”进程,提出本纲要。一、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一)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市(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立足市情实际加快发展,经过艰苦努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接近小康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素质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主副换位,农业及农村经济走出“粮食单打一”的卖难窘境,进入兴牧富民的新阶段。养殖

2、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50%,实现“半壁江山”目标,绿特色产业强势兴起,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工业主导地位也初步确立。机械、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精细化工、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集团优势和规模效益已经显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绥化市的40%。第三产业比重加速攀升。商贸、餐饮、交通、通讯等传统产业稳步增长,房地产、信息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三次产业比由1980年的67.7:16.6:15.7调整为2002年的26.5:39.9:33.6。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3、,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40.5%和60.5%。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面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全面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开通卫星加密频道,城、乡有线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33%和7%。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成效显著,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7年控制在7以内。水利、交通、通信、电力、城建、环保等一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相继建成运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新闻出版、民政福利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主化、法制化、文明化程度明显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立法、执法、法制宣传教

4、育力度加大,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工作稳步推进。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推进了社区民主建设,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全面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持续稳定。运用创新精神和手段,宣传舆论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市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实力还不强,特别是城乡“吃饭财政”没有实质改观。我市仍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市县,与先进地区比还相差很远,在全国县级综合竞争力评比中,仅列170位。财政收入虽然超4亿元

5、,但财政的整体实力还不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限。乡村经济较薄弱,乡镇财政保工资问题十分突出。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主导产业不壮。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产业层次和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作用不强,品牌优势不明显。所有制结构调整不快,民营经济还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贡献份额亟待提高。虽然一些重点产业有了较大突破,但与加快发展的要求比,还显得比较薄弱,“主”和“导”的作用还不够强。三是经济加快发展的拉动力不足,特别是经济外向度较低。投资不足,消费不旺,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我市的外贸出口份额依然很小,对国际市场和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利用外资方式不活,领域不宽,与国外大公司、大财团合

6、资合作较少,开放型经济还没有真正形成。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进展不快,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高层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全市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五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特别是城乡基础建设较为薄弱。部分资源的利用和项目上马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快,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六是“三农”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农业及农村经济历史积淀和新时期出现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很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受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影响,增长缓慢。(三)面临的有

7、利条件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市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宏观环境宽松。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我市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政策机遇。省委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主题,尤其是把我市的主副换位实践总结上升为指导全省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大力发展畜牧业,并深入实施奶业振兴工程,为我们推进“三新一强”战略提供了新动力。二是现实基础坚实。我市资源富集、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以及特有的产业优势和生态优势,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干

8、群状态良好。“三新一强”战略的深入实施,不仅推进了市域经济快速高效发展,而且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广大干部群众发展信心更加坚定,干劲空前高涨。四是社会持续稳定。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呈现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五是对外名气提高。随着我市开放开发步伐的加快,XX在全省全国的名气不断提升,成为我们联营合作、加快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本。六是后发优势明显。我市刚从温饱进入小康阶段,经济发展处于快速扩张时期,投资和消费需求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特别是我们能够充分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走捷径、快发展。二、奋斗目标和基本原则(一)奋斗目标从现在到2

9、020年,要按照“建小康、进百强”目标要求,继续大力实施“三新一强”战略,即构筑以工业为主导的市域经济新体系,构筑以民营经济为主力的市场经济新格局,构筑以牧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新框架,建设经济强市。把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大体规划为三个阶段:从2009到2015年,为加速提高阶段。就是要通过优化机制,全力推动经济发展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高转变,促进各项社会事业晋档升级,大幅度提高全市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2亿元,年均增长10.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95美元(31500元人民币),年均增长9.3%;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48.5:38.5;

10、财政收入达到13.7亿元,年均增长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供货额年均分别增长4.8%、5.5%和5.3%;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200元和6300元,年均分别递增8.0%和6.3%;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分别达到19平方米和23平方米;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15%以上;初、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5%;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森林覆盖率达到13.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污水处理率达到40%;城镇从业人员养老、医

11、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二)基本原则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的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必须始终把加快经济发展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围绕“建小康、进百强”目标,坚持“三新一强”战略和“四化四建”方针,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2、坚持以结构调整促发展、促提高原则。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加快发展中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把“一产”调新、调优,“二产”调高、调强,“三产”调大、调活,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构筑起

12、XX大发展的结构优势。3、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原则。把握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只要是符合“三个代表”,对发展有利,对群众有利,就要放开手脚,大胆地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靠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行动推进经济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4、坚持依靠科技、依靠人才的原则。把科教兴市作为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支撑,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积极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5、坚持综合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13、实行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相结合,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文化。6、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始终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出发,实现和保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推进农区牧业化,繁荣农村经济1、推进主副换位,进一步扩张以奶牛业为重点的畜牧经济总量。坚定不移地把奶牛业作为全市最大的主导产业,将其尽快建成农村乃至市域经济的优势产业和强项经济,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全国乳业强市。立足基础优势,着力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屯、专业小区,做大做强德昌肉羊,向阳蛋鸡,太平

14、、五里明生猪,昌五、跃进、洪河及沿江乡镇大鹅,黎明、五站、姜家肉鸡,沿江水产养殖、肉牛等优势产业。到2020年,奶牛存栏达到50万头,肉牛、生猪、山绵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65万头、250万头、120万只和5000万只。牧业产值、牧业收入占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均达到85%以上。推动种植业围绕牧业转,扩张饲草饲料产业规模,粮经饲比例调整到3:3:4。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先重点后一般,重点做大做强伊利乳品、华润酒精、成福食品、希望饲料等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牵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

15、竞争力。重点锁定绿色谷稻、肉牛、生猪、山绵羊、羽绒五大产业,以资源引资本,选准联靠对象,新上龙头加工企业,激发发展活力,膨胀经济总量。围绕龙头建基地,按照规模化、专业化、工厂化要求,建设专用玉米、水稻、蔬菜、木材等农副产品“第一车间”,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健全完善龙头与基地利益衔接关系,在企业获利的同时,让农民增收。积极培育多元化外贸主体,充分发挥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的作用,运用外企“嫁接”、委托代理、网上交易等方式,大力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扩大我市农业的外向度。3、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立足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水利化步伐

16、,突出以机电井为重点的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全面加强防洪除涝工程建设,达到百年一遇标准,把305万亩耕地建成旱涝保收田。加快农机化步伐,重点更新大型拖拉机及配套机械,加快向全程机械化标准作业方向转变。加快环境优良化步伐,大造其林,大建生态,建立完善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2020年有林面积达到100万亩。加快农村经济信息化步伐,强化农业信息平台和网站建设,进一步拓宽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步伐,实施科技兴农,参照国际、国家标准和省内标准,修订完善我市农产品的生产标准,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4、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增加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战略、一个产业来抓,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最大限度地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转移出去,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发展畜牧养殖、棚室栽培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业内部消化富余劳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