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心理 行为与空间环境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9206564 上传时间:2020-01-08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1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心理 行为与空间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第六章 心理 行为与空间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第六章 心理 行为与空间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第六章 心理 行为与空间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第六章 心理 行为与空间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 心理 行为与空间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心理 行为与空间环境(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行为心理学,上节回顾,1.个人空间 环绕在人体四周的一个抽象范围,用眼睛无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 2.私密性 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是对生活方式或交往方式的选择和控制。 3.领域性 个体或团体暂时或者永久的控制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者物体,领域拥有者常常会为了控制性而保卫它。,第六章 心理 行为与空间环境,教学目标: 了解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基础和过程; 掌握行为与环境,即人的行为表现、特征、和规律。 教学重点: 行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的结合。,一 行为与空间环境 二 人的行为与室内空间 1、 环境行为

2、2、 人的行为模式 3、 行为与空间分布 4 、行为与室内空间尺度 5、 行为与室内空间形态,一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 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和周围的环境。 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客观环境的刺激作用,或是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需要而产生。 人在环境中,其心理和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中,人塑造了环境,同时,环境反过来又会引起

3、人的生理和心理效应,并且不可避免的塑造、影响人的行为。,行为习性 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由于人和环境交互作用,形成了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这种本能被称为人的行为习性。,抄近路,识途性,左侧通行,左转弯,从众习性,边界效应,人的行为习性,向光性,聚集效应,(1)抄近路 当人们清楚的知道目的地的位置时,或有目的的移动时,总是趋向于选择最短路径,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空内环境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习性。,(2)识途性 当人们不熟悉路径时,会边摸索边到达目的地,而返回时,为了安全会原路返回。 因此在设计室内安全出口时要尽量设在入口附近,并且要有明显的位置和方向指示标记。,(3) 左侧通行 在人群

4、密度较大的室内或广场 一般会无意识地趋向于选择左侧通行 这种习性对商场的商品陈列,展厅的展品布置有重要指导意义。,(4)左转弯 这种习性对室内楼梯位置和疏散口的设计及室内展线布置 具有指导作用。,(5) 从众习性,假如在室内出现紧急危险情况时,总是有一部分人会首先采取避难行动。这时周围的人往往会跟着这些人朝个方向行动,这就是从众习性。 这种习性对室内安全设计有很大影响。由于人类有向光性的本能和躲避危险的本能,因此,可采用安全照明,指明疏散口,或用声音引导疏散。,(6) 向光性 向光性是人类本能的视觉特性。 室内环境中,人们首先会注意相对光亮的物体,利用人类的向光性,提高局部照度,可吸引注意力,

5、并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掩盖、虚化作用。,在商场、展厅、娱乐场所的光环境设计中,利用向光性的特点,可以不做顶棚或局部吊顶,来节约造价。,(7) 聚集效应 当人群密度超过1.2人/m2时,发现步行速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当空间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则出现人群滞留现象,如果滞留时间过长,就会逐渐结集人群,这种现象称为聚集效应。,(8) 边界效应,人偏爱具有庇护性又具有开放性的地方!,边界会给空间划分专有区域,使个人空间受到庇护,同时又有利于对外交往,是适当流通而不是封闭空间,又能与他人保持一定的人际距离,所以人们都喜爱逗留在有边界的区域。,二 人的行为与室内空间 1、环境行为 2、人的行为模式 3、行

6、为与室内空间分布 4、行为与室内空间尺度 5、行为与室内空间形态,1 、环境行为 人和环境交互作用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其外在表现和空间状态的推移,称之为环境行为。,.教育行为、管理行为、商业行为、人际行为、娱乐行为,.防卫行为、宗教行为、居住行为、劳动行为、餐饮行为,.体育行为、观展行为、恋爱行为、犯罪行为等等。,人类居住行为所要求的的居住环境:,不同环境的刺激作用,人类自身不同的需求,社会不同因素的影响,所表现出的环境行为是各不相同的。,为满足餐饮要求设置厨房和餐厅,表现出炊事行为;,为满足人际交往需要设置了起居室,表现出接待行为,为了满足休息的要求,设置了休息室和卧室,表现出小憩和睡眠的行为

7、,为满足卫生要求设置了卫生间和洗刷间,表现出盥洗行为,商业行为所产生的商业环境,最原始的商业点 集市 集市 早期的商店,商业街,防卫行为所形成的防卫环境: 人类为了自身的安全,不仅要避免自然环境的侵害,还要防止社会环境中人为的伤害,设置了围墙、院落、城堡等防卫设施,表现出防卫行为,形成了防卫环境。,宗教行为所形成的宗教环境: 人类对自然现象、个人的崇拜,便产生了信仰,并将某种信仰人格化,塑造了偶像,于是就建立了寺庙、教堂等,表现出宗教行为,形成了宗教环境。,人类的环境行为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刺激作用,或是出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所产生的。 环境、行为和需要的共同作用推动环境的改变,推动建筑活动的发

8、展。,环境刺激,需求愿望,行为反应,环境行为的基本模式,作用,行为,环境 个体 目标,环境决定论的片面观点: 过于夸大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和过程完全受环境的支配,主要改变人的城市或建筑的形式,就能改变人的行为,就能组织社会,为人类造福。 尊重使用者的需求,不能超越客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去进行设计。,2、人的行为模式 将人在环境中的行为特征,总结和概括,将其规律模式化。从而为室内外设计及其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秩序模式、流动模式、分布模式、状态模式 秩序模式、流动模式是预测人在环境中的静态分布状态和规律,故称静态模式。 分布模式、状态模式是描述人在环境中变化的状态和规

9、律,故称动态模式。,(1)秩序模式,秩序模式是用图表来记述人在环境中的行为秩序。,顾客,店堂,商品,现金、支票,商品,店堂,进入,选购,支付,提取,托运,退出,由此可见“进入”、“选购”等各种行为状态是有一定秩序的,绝不能倒过来。首先要将顾客“引进”商店 由顾客很好地选择商品,最后才能成交付款。,如:人在商店里的购物行为:,再如:人在厨房里的炊事行为,原 料,半成品,清洁品,菜 肴,食 品,拣切,清洗,配菜,烧煮,(2) 流动模式,流动模式就是将人的流动行为的空间轨迹模式化。这种轨迹不仅表现出人的空间状态的移动,而且反映了行为过程中的时间变化。 可用于观展空间、购物空间、疏散避难通道以及居室空

10、间等的研究和设计。,门厅,起居室,餐厅,10,60,30,如:室内流动行为,卧室,移动便捷度 即空间选择概率,(3) 分布模式 按时间顺序连续观察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并画出一个时间断面,将人们所在的二维空间位置坐标进行模式化,这种模式主要用来研究在某一时空中的行为密集度,可为空间尺度和分布的合理设计提供依据。,(4) 状态模式 就是基于自动控制理论,采用图解法的图表来表示行为状态的变化主要用于研究行为动机和状态变化的因素。,如:人们进餐馆可能是饿了要吃东西,也可能受餐馆食品的 诱导或是为了社交而进入。 这种状态的差别,对从事室内设计很有指导意义。,商店的购物行为表现的状态也各不相同:,3、 行为

11、与室内空间分布 我们分析研究人的行为特征、行为习性、行为模式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合理地确定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对应关系。,(1) 空间分布 根据人的行为来研究空间的连接、空间的秩序、进而确定空间的位置,即空间的分布。,炊事行为对应的空间分布:,原 料,半成品,清洁品,菜 肴,食 品,粗加工场,洗槽,台板,灶台,拣切,清洗,配菜,烧煮,不同的环境行为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律,也表现出各自的空间流程和空间分布,粗加工场、洗槽、台板、灶台是拣切、清洗、配菜、烧煮所对应的空间位置,也就是炊事行为的空间分布。 由于行为规律的制约,其空间分布也表现出相应的秩序,即空间流程。,购物行为的空间分布:,顾客,店 堂,

12、进入,门厅、通道,商 品,货架,选购,收银台,支付,商 品,提取,托运,柜台、托运处,顾客,退出,出口,现金支票,进入、选购、支付、提取或托运、退出等购物行为,所对应的空间位置是门厅或通道、货架、 收银台、柜台或托运处、出口,这就是购物行为的空间分布。,室内空间分布不仅确定了行为空间的范围,而且确定了行为空间的相互关系,这就是空间秩序。,(2) 分布图形 人在空间里的分布状态。 由于人的行为特性、人际关系和环境场所的差异,人在空间里的分布则各不相同。,室内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个人行为的要求,还要照顾到人际间的行为要求,空间形状和布局、家具设备布置,尽可能按个人的行为特性和人群分布特性进行。,(3

13、) 确定行为空间分布 根据人在空间中的行为状态,行为空间分布表现为有规则和无规则两种情况。 有规则的空间 前后状态的行为空间,室内设计时 根据周围环境和各自的行为特点,将室内空间分为两个形状、大小不同的空间,两个空间的距离根据两种行为的相关程度和行为表现及知觉要求来确定。各部分人群分布根据人际距离来考虑。,左右状态的行为空间 这类空间人群多数呈左右分布状态,空间分布具有连续性,设计时首先要考虑人的行为流程,确定空间秩序,然后再确定空间距离和形态。,在这类空间里,人的行为表现为聚合状态,设计关键要解决疏散问题和安全问题,经常采用按消防分区的方法分隔空间。,上下状态的行为空间 楼电梯、中庭、下沉广

14、场等具有上下交往行为的室内空间。, 指向性状态的行为空间 门厅、通道、走廊等具有显著方向感的室内空间。 人在这类空间中的行为状态指向性很强,要特别注意人的行为习性,空间方向要明确,并具有导向性。,无规则的行为空间 多数为个人行为较强的室内空间,人在这类空间中的分布图形,多数为随意图形,这类空间的设计要特别注意灵活性,能适应人的多种行为要求。,4、 行为与室内空间尺度 根据人的行为及其环境的交互作用观点进行空间划分: 行为空间、知觉空间 和围合结构空间。,(1) 行为空间,行为空间包含人及其活动范围所占有的空间。如人站、立、坐、跪、卧等各种姿势所占有的空间。,行为要求的空间,其空间容积基本上是不

15、变的,就是使用功能的空间尺寸,主要根据使用要求来调整空间形态。,知觉要求空间的容积 这个要求的“容积”是变化的,不只是用空间大小来适应其要求,而且可通过物质技术手段来调节其空间大小。,(2) 知觉空间,知觉空间即人及人群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所占有的空间。,空间以小见大的方法:,1、以小比大:当室内空间较小时,可采用矮小的家具、设备和装饰配件。,2、以低衬高:当室内净高较小时,常采取局部吊顶,造成高低对比,以低衬高。,3、划大为小:室内空间不大时,常将顶棚或墙面,甚至地面的铺砌,均采用小尺度的空间或界面的分格,造成视觉的小尺度感,与室内整个空间相比而显示其空间尺度较大。,4、界面的延伸:当室内空间较

16、小时,有时将顶棚(或楼板)与墙面交接处,设计成圆弧形,将墙面延伸至顶棚(相对缩小了顶棚面积),使空间显得较高,或将相邻两墙的交接处(即墙角)设计成圆弧或设计成角窗,使空间显得大。 5、其他方法:通过光线、色彩、界面质地的艺术处理,使室内空间显得宽阔。,(3)围合结构空间,围合结构空间则包含构成室内外空间的实体,如院子则是围墙所占有的空间;室内则是楼地面、墙体、柱子等结构实体以及设备、家具、陈设等所占有空间,这是构成行为和知觉空间的基础。,(4)行为空间和知觉空间的关系 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当行为空间尺度超过一般的视觉要求后,则行为空间和知觉空间几乎融为一体。,网球馆的净高约为12米,在空间知觉的准确性方面,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