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20218 上传时间:2017-10-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活与哲学》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活与哲学》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活与哲学》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活与哲学》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小结: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5、 “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对亿万农民而言, “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的意 义。某班组织学生对新世纪以来中央的 7 个“一号文件”进行了

2、比较研究, 并进行了理性总结。 第一个 2004 年 集中强调了农民增收问题 第二个 2005 年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个 2006 年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个 2007 年 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个 2008 年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第六个 2009 年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第七个 2010 年 加大统筹城乡,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研究结论:历次“一号文件”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总 结了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 步伐。 “一号文件”的发出,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 力的发展。 参考答案 历次“一号文件”的出台,

3、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七个“一号文件”的发出,体现了党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历次“一号文件”的出台,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起到推动作用,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一号文件”总结了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实践出真知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A、 B、 C、 D、 C C 6、 “路遥知

4、马力,日久见人心” ,其哲学寓意是(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7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认识论上说,这是由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B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C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D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知识 A 816 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9检验认识

5、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D B 请运用哲学实践的观点分析该班学生得出的研究结论。 综合运用 * * “嫦娥二号”三维图像 “嫦娥二号”于 2010 年 10 月 1 日 18 时 59 分 57 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目前已飞入指定轨道,并取得基本成功。 关注热点“嫦娥二号” “嫦娥工程” 是一种什么活动? 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 服务人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修建青藏铁路 农业生产 电视机装配生产线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北京航天指挥中心 “嫦娥二号”三维图像 关注热点“嫦娥二

6、号” “嫦娥工程” 是一种什么活动? 探究活动 1. 上述材料中是谁在从事活动? 2. 这些活动对象是什么,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 3. 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教师讲课 2004 年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学生教室里听课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随堂检测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 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 直接现实性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 主体) (对象) (性质)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

7、历史性 2、实践的特点 分析:“嫦娥工程”是如何体现实践的特点的。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3、实践的 基本形式 (最基本的) 1 “嫦娥工程”是何种形式的实践,此外实践的形式还有哪些?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关注生活了解厦门 BRT 材料 1: 为改善城市交通、破解市民出行难题,厦门 BRT 建设于 2006 年 7 月 31 日拉开帷幕,于2008 年 12 月 1 日建成通车。厦门 BRT 建设,不仅仅局限于畅通工程,还促进了岛内

8、外联动发展、岛外居民可以共享厦门建设成果。 材料 2: 厦门 BRT 建设采用创新模式,市区采用全路段高架,公交车享有全封闭专用路权,无红绿灯,道路和站台设计采用升级轻轨的标准,为未来改造预留空间。目前轻轨方案正在重新论证和修订,将在近期上报国家发改委。 材料 3: 目前厦门 BRT 日客流量保持在 22 万以上,最高客流量达到了 29 万人次,有些高峰期已是超负荷。这对于一个人口在 300 万的城市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指标,在国内仅次于千万人口的广州, 人民日报头版曾报道过厦门 BRT,文中盛赞厦门 BRT 在凸显城市公交优先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关注生活了解厦门 BRT 1、当年厦门为什么

9、要修建 BRT 工程? 2、厦门 BRT 在凸显城市公交优先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什么还要计划将 BRT 升级为轻轨? 3、在我国众多城市 BRT 建设中,厦门 BRT 建设方案是否正确?检验的标准是什么? 4、作为厦门市民,你觉得今后厦门的交通网络还可以怎样规划? 分组讨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 1、当年厦门为什么选择 BRT 建设方案?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实践 新问题 遇到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认识的发展 促进 锻炼 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 提高 2、厦门 BRT 在凸显城市公交优

10、先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什么还要计划将 BRT 升级为轻轨? 实践 符合 客观世界 认识 实践结果 指 导 改造 不符合 错误 正确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在我国众多城市 BRT 建设中,厦门 BRT 建设方案是否正确?检验的标准是什么?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作为厦门市民,你觉得今后厦门的交通建设还可以怎样规划? 实践 含义 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形式 巩固练习: 1、实

11、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 ) A、蜘蛛结网 B、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C、医生治病 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C 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一论述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B 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 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C * * * 人们改造不是认识 * * *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