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概论讲义中文汉字寻根2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9200405 上传时间:2020-01-08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8.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史概论讲义中文汉字寻根2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中国文化史概论讲义中文汉字寻根2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中国文化史概论讲义中文汉字寻根2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中国文化史概论讲义中文汉字寻根2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中国文化史概论讲义中文汉字寻根2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史概论讲义中文汉字寻根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史概论讲义中文汉字寻根2(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字寻根(下) 汉字寻根(3) v九、从夏代有无文字说起 v十、满天星斗地下材料与汉字之初曙 v十一、最早驶入文明世界的三挂马车 v v 九、从夏代有无文字说起 v夏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今天大概大 多数学人不会在怀疑了。这与我们要讨论的汉 字寻根有什么关系?关系当然有。有人不否认 夏王朝的存在,但是,认为夏代没有文字。认 为“中国象形文字出于商代后期(盘庚、武丁以 后)的卜人集团”。也就是说,夏王朝虽然存在 ,但是这个王朝的文明程度并不高,严格地说 夏王朝还没有进入文明社会。因为,衡量一个 社会是否由野蛮而文明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 主要标准就是看文字和城市是否产生。有学者 指出“音标字

2、母的使用和文字记录的产生”是文 明时代开始的标帜。 这一问题非同小可,他牵涉 到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牵涉到 中国文化的起源,牵涉到汉字的 根,因此,我们首先来谈谈汉字 的根到底有多深,中国文化的上 水之源究竟应该在哪里。 v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范文澜先生就说:“按照殷 墟文字已经达到的程度,上推夏朝已有原始的文字 ,似乎也是有一些理由的。”但徐中舒、唐嘉弘先生 认为“中国象形文字出于商代后期(盘庚、武丁以后) 的卜人集团”,断定“夏代没有文字”。 v主要证据有二。 v其一就是“二里头文化中并无这类(即商代 后期甲骨 文)文字出现”。 v其二可能就是在古代文献中找不到关于夏代文字的 直接材料

3、。 v我们认为,第一个证据不足征信。事实 上,二里头文化中确有夏代文字材料发 现,并且早于此时的龙山文化时代文字 亦有出土。只是这些文字发现得还比较 少,有的尚不能解读而已。 v第二个证据实际上是“默证”,古史辨派 常用此类证据。诚然,古籍中难以找到 关于夏代文字的直接材料,但并不能据 此断定“夏代没有文字”,非有必无的推 论在逻辑上是不严密的。 v v我们认为,在文献里找不到夏有文字的直接 证据,并不意味着没有证据。我们还可以利 用间接的文献材料、考古材料和其它材料来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v 其实,我们可以找到的间接材料很多。 v首先,范文澜先生所指出的殷墟甲骨文就是个很 好的例证。大家熟

4、知,“商代后期(盘庚、武丁以后) 的卜人集团”所使用的甲骨文字,仅据出土的统计已 达四千(不计重出)。目前我们常用的汉字字数也不 过四千左右,因此说,就数量而言,它已形成完整 的体系。就造字方法而论,甲骨文字,六书悉备, 并且形声字的比例已经接近或达到甲骨文总数的百 分之二十。也就是说,此时文字已经注入了表音的 成分,已经走出了“意义不一,没有音读,多方喻解 ”的幼稚的原始文字阶段,开始向意音文字方向大踏 步地挺进。 v从甲骨文字与当时语言的适应性上看,甲骨 文中已经产生了一大批表示抽象意义的虚字( 或叫词)。如专门表示语气的副词“惠”和“唯” ,并在语句里起一定的语法作用。有学者研 究认为“

5、惠”或“唯”是句子“焦点的标记”,”除 “惠”、“唯”外,还有一批意义虚化的介词, 如“于”、“自”、“在”、“从”、“由”、“自至 (于)”、“自于”。 v这些词的产生一方面说明了汉语语言发展到 殷代晚期已相当发达、完善。另一方面说明 ,记录这种语言的文字此时已经臻于成熟。 v甲骨文合集6057片正: v王占曰:“有祟!其有来艰。迄至七日己巳,允有 来艰自西。长友角告曰:工方出,侵我示 ¥ 田七 十人。五月。 v癸巳卜,悫贞:旬无祸?王占曰:有祟!其有来 艰。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 告曰: 土方征于我东鄙,哉二邑,工方亦侵我西鄙田。” v癸卯卜,悫贞:旬无祸?王占曰:有祟!其有来 艰

6、。五日丁未允有来艰。酓御自弓縶六月。 v癸未卜,悫【贞:旬无祸】? v甲骨文合集6057片反: v王占曰:有祟!其有来艰。迄至九日辛卯, 允来艰自北,¥ 妻 告曰土方侵我田十人 。 v有来【艰】 v有来 v呼东鄙哉二邑,王步自我宜于¥, 司【辛丑】夕皿壬寅王亦终月骨。 v殷墟甲骨已经能够记述如此复杂的情报,有 研究者认为,甲骨文里已有散文的雏形。总 之,甲骨文已经能够出色地胜任语言的传播 和交流任务。人们毫无理由把“原始文字”的 定义强加给它。 v论者认为“甲骨文一期卜词属于武丁卜人所作 ,形体似尚未稳定,一字多形之例较多,文 字尚缺乏约定俗成化,即通行未久”。“殷虚 甲骨文字的书法与结构,一

7、方面体现出它的 成熟性,距离原始的图象符号已有相当距离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它的省型与变型的分化 过程,仍有一定的原始性,从这里亦可以反 证夏代尚无文字”。”我们觉得,以甲骨文形 体尚未稳定,一字多形之例较多来说明文字 通行未久是不合适的,由此而进一步推出“夏 代尚无文字”更不能令人折服。 v对文字发展历程通盘考察之后不难发现,文 字异体、一字多形是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存在的普遍现象,上至大汶口文化的图画文 字(也有的叫符号),甚至更早,下至春秋战国 末期,文字一直处于自然发育的状态,言语 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并不因进入阶级社 会而消亡,甚至大有愈演愈烈之趋势,这是 社会向前推进,次生文化逐

8、渐发展的必然结 果。 v古代文献中虽无夏代文字的直接材料,但可 以印证夏文字的间接材料并不算少。 v尚书多士:“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 有典:殷革夏命。” v商有典册,说明文字已成系统。 v商踵夏后,夏代有文字,应该说是毫无疑问 的。文献记载,夏商民族,交错于河济之间 ,历数百载,其关系十分密切,其文化交流 十分频繁。(3,29对外) v王国维曾经指出:“故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洪范九畴 ,帝之所以锡禹者,而箕子传之矣。”“夏之季世, 若胤甲,若孔甲,若履癸,始以日为名,而殷人承 之矣。文化既尔,政治亦然。”夏亡而商兴,商是夏 文化的承传者。有的学者不同意夏商同源说,但无 论如何,两个民族长期共同

9、生活在河济之间总是事 实,其间经过多少次摩擦争斗、媾和交融,亦未可 知,其文化交叉补益必然是少不了的。先商民族有 文字,由此推断夏族有文字,也应该是有理由的。 v在公元前第三千纪后期,夏族的文化远远高 于商族文化。因此,有理由认为,商有文字 ,夏亦应该有文字,很难设想,在一个共时 平面上,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夏族不具有文字 ,而落后于它的商族会有文字。 v古书中记载夏有学校。 v礼记明堂位:“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肢宫, 周学也。”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xin序 ,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学 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

10、伦也。” v“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 周曰庠。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 加之刑罚。” v 古文献中还有关于保存和传留书契典籍的记 载。左传昭公十二年说左史倚相:“王曰 :是良史也,子善视也,是能读三坟、 五典、八索、九丘。” 唐人孔 颖达尚书序云:“伏羲、神农、黄帝之书 ,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皥、颛顼、高辛 、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从古书 夏有校序、上古有三坟五典的记载中,夏代 的文字的信息亦能得到曲折的传示。 v殷商甲骨、古代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夏有文 字的有利依据,但要确证夏有文字,还须从 夏代文化地层中寻找考古学证据。论者认为“ 二里头文化中并无这类(即甲

11、骨文)文字出现, 也是夏代没有文字的默证”。“诚然,夏代现 在还没有发现甲骨文,将来也未必能发现甲 骨文。但是夏代的文字的直接物证,并非没 有。 二里头文化玉璧刻符 v物证之一就是河南登封告成 西侧王城岗城址内出土的陶 文。该遗址年代为河南龙山 文化 晚期。陶文出自H473 号灰坑,陶片是块泥质 黑陶平底器的器底残片,底 径12厘米,壁很薄,仅2毫米 ,表面磨光,其底外面有烧 制前刻划在陶胎上的文字“共 ”一字。” v物证之二是商县紫荆遗址中 出土的五个陶文。 v紫荆陶符中的“交”,与商代甲骨文中的“交” 基本相似。而刻在同件陶觚另一侧的陶文(见 附图三:25、26)则与甲骨文的“迺”相似。特

12、 别有意思的是,三个不同的陶文分别被刻划 在一件磨光的灰陶觚的下部两侧及器底。这 在以往的其他原始社会遗址的发现中是不多 见的。多字划于一物之上,一定记有一定的 内容,其文字性质是不容否定的。 v“对于和紫荆陶文出土地层相同的窖穴 H91中的木炭标本,国家文物局保护科 学技术研究所实验室,曾作了放射性碳 素的绝对年代测定,其结果是,H91中 的堆积时代,为距今大约四千年左右。 正在夏代纪年之内。 v论者不相信夏有文字,更不可能想到比 夏更早的龙山文化遗址会有文字出土。 (3,30公选) 十、满天星斗 地下材料与汉字之初曙 v 1991年秋至1992年夏,山东大学历史系考 古实习队在山东邹平 丁

13、公(龙山文化)遗址 发现了一件刻有文字的龙山文化陶片。“刻字 陶片(H1235:2)泥质磨光灰陶。为近直壁大 平底盆的底部残片,陶片宽33.4,长77 4.6,厚035厘米,于内面刻有5行(竖行 )11字,右起第一行为3个字,其余4行每行2 个字。另外,在左上角有一刻划短线伸出陶 片之外。” v据简报称,“文字是烧后刻写,并且最大可能 是刻在陶片之上”,“发现的文字中,有的字竖 划较细,横划较宽,这种现象与运刀和器具 尖刀有直接关系”,“刻写文字字体的显著特征 是多为连笔,与后代的行草相类,和通常见 到的甲骨文差别较大,两者书体有别” 。 v江苏高邮龙虬庄南荡文化陶文的发现可谓继 山东省邹平县

14、丁公陶文之后又一次极为重要 的考古发现。龙虬庄遗址的发现曾被评为“九 三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文物报 在公布评选结果时,曾对龙虬庄遗址的刻划 陶文作了如下介绍:“在遗址上采集的陶盆口 沿残片上,有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对探究 中国文字的起源亦十分重要。” v类似的刻划符号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出土, 比较重要的有大溪文化刻划符号、石家河文 化刻划符号、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 、崧泽文化刻划符号、良渚文化刻划符号、 小河沿文化刻划符号、西樵山文化刻划符号 、安徽凌家滩墓葬出土的玉版符号、汝州洪 山庙仰韶文化陶符、澄湖黑陶鱼篓刻文、马 桥文化的陶器刻划符号等等。 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陶符 v上

15、图 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陶符 汝州洪山庙仰韶文化陶符距今 5000年左右 澄湖黑陶鱼篓刻文 马桥文化陶文 v 2003年秋天 ,在山西襄汾县陶寺城 址发现的扁壶朱书的“文字”符号 、龙盘 、土鼓、特磬、彩绘陶簋、玉琮、玉璧、 玉佩、玉兽面、玉钺、玉戚等礼器、祭器 与陪葬品;另外,还出土了一件至为宝贵的 铃形青铜器这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中 惟一的一件具有成熟造型的青铜器。 v v这三个字符的重大意义显然并不只在于它的 具体含义,而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它的存在和出 现。因为它的存在和出现的本身,就已经把中 华文明推演到了4700年以前(据发掘者李健民先生2008年9月30日 (平陆会归程中)面告,扁壶朱

16、书的“文字”符号 出土于陶寺上层,进入夏了。出土扁壶时幸好没有洗, 发掘者很有经验)。陶寺考古发掘的巨大意义就在于,它 通过对尧及尧的时代的都邑和墓葬遗址的发 掘,寻获了当时的大量文物遗存,从而使尧、 舜、禹的时代不再是传说,而是成为了确凿的 历史。 v1987年5月于舞阳贾湖史前聚落遗址在4件龟 甲上发现有契刻符号。而在考古现场和随后 的整理过程中,总共发现了16个在不同材质 上契刻的符号。 “龟甲往往成组出现,龟甲内 往往装有数量不等、大小不均、颜色不一、 形状各异的小石子,有的龟甲、骨器或石器 上有契刻符号。” v据发掘简报称:“以前在大汶口文化和下王岗早期文 化的墓葬中,经常发现以龟随葬的现象,龟腹内还 装有小石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