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培训课件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9173693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培训课件(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各类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考纲,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 3.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命题规律 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及其他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往往结合世界或我国的重

2、大自然灾害来命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生活化的特点,以区域图、统计资料来呈现信息,考查读图、析图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卷考查地质灾害,2014年山东文综卷考查气象灾害,2014年福建文综卷考查水文灾害。试题题型以综合题的形式呈现。,知识点一、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1.自然灾害 (1)概念: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自然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同时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知识点,(2)发生的条件 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自然灾害的客体。

3、 (3)自然灾害系统的组成 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复杂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的形成是前三者综合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2.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人员伤亡:给人体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2)财产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 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 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 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 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 会结果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其相对人员、财产的损失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4)自然灾害的危

4、害程度存在地域的差异。 受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防抗灾害能力地区差异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差异。,知识点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热带气旋(台风) (1)产生条件:高温高湿的广阔洋面;上冷下热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构(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 (2)造成危害:台风是通过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带来灾害的。 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 造成城市、港口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 导致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等; 影响沿海养殖业和海上捕捞业的发展。 (3)措施: 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建设沿海防护林; 加固海堤等。,干旱 一、产生原因: 1.华北的春旱: 自然原因:雨

5、季未到,降水量少; 春季气温回升,多大风,蒸发量大。 人为原因: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人均地表径流少。 2.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降水持续偏少; 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 台风到达的次数少,或者比较弱。,3.西南地区的干旱: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 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少雨; 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 地形崎岖,地表水停留时间短。 人为原因: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水利基础设施落后; 防灾意识不强。 二、造成影响: 1.河流断流、水库干涸,影响河流航运、发电; 2.人畜饮水困难,工农业生产缺水,农作物歉收,甚至绝

6、收; 3.容易引发森林、草场火灾。,三、防御措施: 1.加强干旱的监测、预警和预报; 2.适时进行人工增雨; 3.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 4.培育耐旱品种,发展耐旱作物; 5.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6.调整农业结构,限制耗水大的产业发展。,寒潮 一、发生时间: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二、发源地:蒙古西伯利亚。 三、造成影响: 不利: 1.对农作物造成冻害、牲畜冻病、冻死; 2.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农场,阻塞交通; 3.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 4.能源需求大,供应困难。,有利: 1.带来大量的降水、降雪,缓

7、解旱情,对农作物有保温作用; 2.增加土壤水分,墒情较好; 3.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四、防御措施: 1.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2.使船只在大风到来前返港; 3.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作好防寒准备; 4.熏烟或者浇水。 5.次生灾害:风暴潮、沙尘暴、雪灾。,地震 一、主要原因: 1.位于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或者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或位于地壳断层处; 2.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容易断裂,造成地震。 二、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 1.自然因素: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距震中的远近,次生灾害(火灾、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疫病蔓延等)。 2.人为因素:灾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

8、水平,自救、互救能力,国家的救援程度,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防震意识,防灾减灾工程。,三、防御措施: 1.建立地震灾情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2.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提高人们防震意识;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4.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5.国家及时救援。,滑坡、泥石流 一、产生原因: 1.地形:分布在山区,地势陡峻。 2.岩石疏松、破碎(云贵高原)或者土层疏松(黄土高原)。 3.夏季多暴雨。 4.植被破坏严重或者开矿导致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 二、防御方面: 1.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高人们防灾意识; 3.实施护坡工程; 4.植树造林。,洪涝 一、

9、产生原因: 1.自然因素: 降水多、暴雨集中; 地处地形的迎风坡,降水多; 冬春季节降雪多,夏季大量积雪融化; 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 2.人为因素: 中上游的植被破坏; 陡坡开垦,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泥沙淤积; 围湖造田,导致河流蓄洪泄洪能力下降; 下游低洼地的开发,湿地减少,对径流调节作用减弱。,二、防御措施: 1.非工程措施: 加强监测、预报、预警; 进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制定防洪减灾的法律法规,规范减灾行为。 2.工程措施: 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 建设水土保持林等; 河流中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修筑堤坝; 整治或开挖河道。,城市内涝 一、产生原因: 1

10、.城市规划存在缺陷; 2.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 3.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系统老化); 4.降水强度大。 二、防御措施: 1.加强城市排涝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 2.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3.加强暴雨的预报预警。,风暴潮 一、产生原因: 1.大风,主要是台风和温带气旋; 2.天体引潮力(初一或正月十五前后) 二、造成危害: 是通过狂风、暴雨以及大浪带来灾害的。 1.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 2.造成城市、港口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 3.导致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等。 三、防御措施: 1.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 2.做好抗击灾害的组织和协调,公众广泛参与减灾活

11、动; 3.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生物灾害 病害(农作物病害、森林病害) 虫害(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和鼠害,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一是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 二是北半球中纬度自然灾害带,位于中低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环太平洋沿岸,宽数百千米的地带,地震、火山、台风、海啸、风暴潮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和海岸带灾害,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北纬2050之间的一条环球自然灾害带,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洪水、台风、干旱、低温、风沙等气象灾害,不同气候带的边缘水旱灾害;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地势高差大,地形复

12、杂山地地质灾害,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而超强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会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二、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三、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迁出灾害高风险区就可以“缩小”灾害的影响或“缩小”区域灾情,而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进入灾害高风险区就可以“放大”灾害的影响或“放大”区域灾情。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知识点三、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2.成灾人口和农业灾情严重 一般年份,全国受

13、灾人口近2亿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000多万公顷。 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海洋灾害带:台风、风暴潮、赤潮 东南沿海灾害带: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 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 中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二级阶梯,内蒙古的雪灾、 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 坡、泥石流 西北灾害带: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 青藏高原灾害带: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二、中国的地质灾害 1.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对比分析,西南地区为重灾区,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又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烈度较高,遵

14、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地区,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地区的地震灾情最严重,山地面积广,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夏季多雨等,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在地域上有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的分布特点,2.地质灾害多发区实例:西南地区 自然原因: 构造活跃; 地形复杂,地表不稳; 水源充足,多暴雨。 人为原因: 开发山区,破坏植被; 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 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 缺乏相应的灾害预警系统。,三、中国的水文灾害 1.我国三种洪水灾害类型的

15、成因及时空分布规律的对比分析,初冬河流封冻时,高纬度的下游河段先封冻,上游河水因水流不畅溢出两岸,或初春河流解冻时,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行开冻,而下游河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溢出两岸,形成洪水,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49月,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人类经济活动不合理,西部和东部高纬山区,45月融雪洪,78月冰川融水,随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如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及松花江部分河段,初冬河流结冰时和初春河流融冰时,2.水文灾害多发区实例:长江流域 原因如下:,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害。云南

16、和川西山地多春旱。伏旱发生在78月,以东部最为严重,四川盆地西部与北部是夏旱(56月)出现的高频区,东北区,盛夏季节,特别是辽河与嫩江流域,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的旱灾,华北区,全国旱灾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长江区,旱灾多发生在78月,故称“伏旱”,有时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水电和城市供水,华南区,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桂西则以春旱为主。沿海地区的旱灾频率与强度超过内陆,西南区,四、中国的气象灾害 1.旱灾,2.台风灾害 我国台风来自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空间分布具有沿海重、南方重的特点 3.寒潮灾害 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 三条路径南侵我国:偏西、偏北和东北 寒潮灾害的表现:北方主要为大风、降温霜 冻和暴风雪,南方主要为降温、冻害和雨雪。 主要受灾地区: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 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4.气象灾害的多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