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类的最终归处——以20年来丧葬文化研究著作为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1913014 上传时间:2017-10-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人类的最终归处——以20年来丧葬文化研究著作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注人类的最终归处——以20年来丧葬文化研究著作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注人类的最终归处——以20年来丧葬文化研究著作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注人类的最终归处——以20年来丧葬文化研究著作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注人类的最终归处——以20年来丧葬文化研究著作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注人类的最终归处——以20年来丧葬文化研究著作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人类的最终归处——以20年来丧葬文化研究著作为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人类的最终归处以 20 年来丧葬文化研究著作为例陈垡文关注人类的最终归处以 20 年来丧葬文化研究着作为例死亡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事实,但由于人类文化的介入,死亡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生老病死规律 ,而成为人类表达自己文化的仪式 .自古以来很多哲人都对死亡及其相关的文化进行过论述,但却没有一个时期,像 l983 年到 2002 年这 20 年一样,如此大规模地对死亡与丧葬文化进行研究,并出现了如此大量的着作,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本文正是以此 20 年为限,对于此期的死亡与丧葬文化研究的着作成果,进行一些概述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考的余地和进一步研究的借鉴.一,兴起:发端于丧葬制度

2、史的研究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民俗学科的恢复,对于各类民俗内容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目标.但在 1983 年中国民俗学会建立之前,一般的民俗的研究还具有相当的狭隘性,范围也相对有限.因此,单篇的论文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学术成果体现方式.由于考古学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一定意义上催生了对于古代礼制文化的研究,其中,也包括古代丧葬礼制的研究.这就促使杨宽先生的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一一2004 箩一的问世,虽然它是一本制度史方面的研究着作,而且由于它只对古代帝王之家的陵寝制度进行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削弱了作为民俗范畴意义上的丧葬文化的认同.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日本学术界基于坟丘文化研究的需要,

3、促使杨宽先生做了陵寝制度史的研究.然而,正是这本着作,从现在客观公正的历史层面来看,却催生了有关丧葬文化研究,并最终在 20 世纪 90 年代时迎来了作为民俗学或民俗史意义上的丧葬文化研究的一个高潮.另外,在这儿我们还要提到的是,杨树达先生做于 30 年代的汉代婚丧礼俗考.这本着作于 1988 年 l0 月被上海文艺出版社重新影印出版,虽然相对来说,它比较单薄,但资料却还是非常丰富的.正是这种礼俗混合研究的事实,给资料相对较为欠缺的民俗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模式后来的一些丧葬文化方面研究的着作,大都带上这种研究的痕迹,如徐吉军,贺云翱的中国丧葬礼俗等,便是如此.事实上,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4、,对于丧葬文化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准备阶段,因此,其成果大都是编撰性质,以介绍为主.如孙中家,林黎明编着的中国帝王陵寝,于善浦编着的清东陵大观等.这是一类对于特殊墓葬形制或特殊朝代的断代帝陵进行介绍的普及性着作,除了传扬某些知识内容之外,更多地为地方旅游文化服务.加上这类着作大都以事实和客观内容为依据,研究者的介入相对来说较少,所以,它还不能说是对于丧葬文化的一种研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罗开玉先生于 1987 年出版的中国丧葬与文化一这本着作分上编与下编,上编是丧葬与文化, 共包括丧葬与宗教等七章 ,下编是 中国丧葬习俗概说 ,包括葬前礼仪 等三章.这是 80 年代以来,第一本具有理论性和

5、整体研究思想的学术着作.但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对中国各族古今丧葬做了系统而简略地阐述的着作,然而 ,正是其简略才真正说明了丧葬文化研究起步阶段的特性,并为后来大量成果的出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进入 90 年代之后的第一本与丧葬文化方面相关的研究着作是黄展岳先生的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这是一本结合考古学方面的成果,并对古代人牲人殉制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的着作.但正如作FOLKLORESTUDIES者在后记中所说的,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揭露社会的黑暗和惨无人道.因为,作为一种丧葬文化的陋习,人殉制一直沿续到明清.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本着作不仅达到了着者本身的目的,而且还

6、大大超越了这一目的,并且在人牲人殉制度的研究方面,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至今,这方面的研究都没有超越这一成果.随着人们对于丧葬文化认识的不断提高,也随着个案性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和丰富.这方面的研究着作,在 90 年代时期开始引起了学术界的注目,1990 年应该说是中国丧葬文化研究的特殊年份,原因是,在这一年,除了黄展岳的中国占代的人牲人殉一书之外,还出版了席克定的灵魂安息的地方和罗开玉的丧葬与中国文化两本着作.前者是对贵州少数民族的丧葬文化进行研究的着作,后者实际上是本人着作中国丧葬与文化异名的翻版.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从典籍制度史开始研究的丧葬文化,已经纳入到民俗学的范畴,而从民俗学学科本身

7、角度去认知和研究丧葬文化,也逐渐地成为后来丧葬文化研究的一条主线和主流的走势.二,90 年代:着作丰硕,涉及内容广泛一旦一种学科研究进入一定层次,参与的学者增多,这方面的成果便会层出不穷,中国丧葬文化的研究在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也呈现出这样的势头.除了 1990 年的上述三部着作外,1991 年徐吉军,贺云翱的中国丧葬礼俗,周苏平的中国古代丧葬习俗和夏之乾的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三部着作相继问世.这三部着作各有特色,徐,贺的着作,是一本比较系统地对中国历史 ix 存在的丧葬礼俗进行研究的着作 ,其实可以视作是一本历史书.着着对于历史典籍中存在的丧葬礼制方面材料的挖掘相当成功,同时,对于

8、考古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也给予了较全面的关注并在书中得到展示.这为徐吉军后来中国丧葬史的撰写,垫定了基础.周苏平的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是一本对丧葬习俗中的丧俗丧制以及葬式进行叙述的着作,全书为九章,内容都比较简要.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有一章关于盗墓的研究,颇有意思,这是其他丧葬一一zoo4#-g文化研究中非常少见的.应该认可,盗墓也是丧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于厚葬的一种挑战,并在一定意义上促使陵墓等墓葬形制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或改进建造方式,因此,推动了墓葬形态的发展.夏之乾的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也是一本部头不大的书,但却第一次单列对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文化进行了梳理和研究,而且跳出了席克定先生仅限于贵

9、州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研究的框架,视野更加开阔.全书为九章,对葬法,葬仪,墓地,墓式,葬式,葬具,随葬品以及丧葬习俗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和宗教对丧葬习俗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 1991 年一样,1992 年也出版了三部丧葬文化研究的着作,这就是邓卓明,邓力的中国葬俗,霍巍,黄伟的四川 I 丧葬文化和陈明芳的中国悬棺葬.两邓的着作主要介绍中国历史上或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葬法,如悬棺葬,树葬,塔葬,天葬,水葬,土葬和火葬等,共九章.最后一章中国当代葬俗面面观 则是讨论当下殡葬改革内容的,与现实关联度相当高.不过叫葬俗,实际上并不十分恰当.霍巍,黄伟的四川 I 丧葬文化是一本研究地方性丧葬文化的着作

10、,他在地方性丧葬文化研究方面,与席克定的灵魂安息的地方有同工异曲之妙.至于陈明芳的中国悬棺葬,虽然它是一部研究单个葬法的着作,但由于它用功颇巨,研究颇深,影响也非常大.这是一部历时十载有余,通过大量的田野作业和文献检索而完成的着作.全书分五章,并有二章附录,其特点是资料相当完备翔实,结构比较合理完整,研究十分全面深入.据后来陈明芳在学术批评网 的一篇题为 令人忧虑的抄袭剽窃现象从拙着(中国悬棺葬)的遭遇谈起的文章说到,有明显抄袭该书现象的着作就有九部之多,从侧面也说明了该书所具有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着作,如果这样罗列下去,除了证明研究者不断增加,成果越来越丰硕之外,没有其他意义.但从我们可以概括

11、的内容来看,至少在下述几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着成果:1.对丧葬礼俗文化的研究.它以徐吉军,贺云翱的中国丧葬礼俗为代表,另外包括周苏平的中国古代丧葬习俗,常人春的红白喜事旧京婚丧礼俗,李如民俗研究 FOLKLORESTUDIES森的汉代丧葬制度,汪受宽的溢法研究,谢宝富的北朝婚丧礼俗研究等着作这些着作既从礼,也从俗,尤其还从礼俗的历史发展演变等角度,对丧葬文化中礼俗交错并存的现象,或者是单一一种礼制,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探索和研究,这为今后这方面内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_r 很好的借鉴.2.对丧葬文化历史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显着,如万建中中国历代葬礼,陈华文的丧葬史篁,徐吉军的中国丧葬史,陆建

12、松的魂归何处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以及上述提到的李如森,谢宝富的着作.这些着作从历史的层面,对中国丧葬文化的发展演变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其中,陈华文的丧葬史应该说是一本最具民俗学学者角度的丧葬文化历史研究的着作,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在理清丧葬发展演变历史的同时,突出描述民问暗含的几乎被典籍文化所遗忘的发展历史,并在书中鲜明地提出了是民间丧葬在本质上影响着中国丧葬文化发展的观点.而徐吉军的中国丧葬史则在中国丧葬礼俗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而比较全面地梳理了被典籍文化记载的中国丧葬礼俗文化的沿革历史.3.对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文化比较独特,加上民族学研究者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这种文

13、化形态,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席克定的灵魂安息的地方,夏之乾的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等.四川丧葬文化则有比较大的篇幅研究四川地方上或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少数民族的丧葬文化,而中国悬棺葬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少数民族存在的此类丧葬文化形态进行了描述和研究.应该说,这方面的工作虽然还仅仅是放在中华民族丧葬文化背景下所做的粗线条研究,成绩却是不容忽视.不过,要从根本上理解并解释许多少数民族中存在的与汉族迥异的丧葬文化,则还需要通过许多学者不断的努力.因此,2000 年时尕藏才旦,格桑木的天葬藏族丧葬文化一书,则应该说是这一进程的继续.4.对地方葬俗的研究.Z004 一其实,民俗的存在都是地方化的

14、,丧葬文化也是如此.因此,在这一时期,有不少的着作对地方性的葬俗进行了研究,如席克定的灵魂安息的地方,霍巍,黄伟的四川丧葬文化,何彬博士的博士论文江浙汉族丧葬文化等.这些着作对地方性丧葬文化的探讨和研究,使人们更深透地领会到作为与每一个地方性存在的人紧密相关的丧葬文化,是如何深深地打上地域文化的特征的;而且,通过这类着作的研究 ,还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主流的丧葬礼制在地方化过程中,是如何被各种所谓的俗文化所溶化,所吸收并完全地方化的.5.对丧葬文化理论化,体系化的研究.如果说郑小江主编的中国死亡文化大观,仅仅是对中国丧葬文化进行梳理,并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脱离丧葬文化一般研究窠臼的话,那么,王

15、夫子的殡葬文化学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读,则已经在一定意义建立起有关死亡丧葬文化的基本框架.这部着作从死亡文化的界定,原始人和世界不同地区的对死亡文化的理解到中国丧葬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叙述和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提升了丧葬作为文化学内容研究组成部分的地位,为今后丧葬文化学或死亡文化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值得注意的有,李向平的死亡与超越和杨鸿台的死亡社会学留,前者是一本侧重于对死的意义研究的着作,后者是一本从社会人文角度研究各种有关死亡现象的 着作,这本书有总论篇 ,思辨篇,因素篇,方式篇,应用篇和 文化篇等六篇,共二十章,它对死亡文化,死亡的道德伦理观,影响死亡的因素,死亡的方式,死亡教育和死亡习俗,进行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全面的论述.这种理性的研究,相信对于死亡或丧葬文化研究品味的提高,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6.其他方面的研究.这一时期出版的与丧葬文化密不可分的着作,据笔者所知还有王文斌的无畏的赞歌死亡崇拜之解剖,陈兵的生与死佛教轮回说,赵远帆的死亡的艺术表现,徐汝淙编着的名人墓志铭,沈英甲的采访死亡手记和马书田的中国冥界诸神圆等着民俗研究 FOLKLORESTUDIES作,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和对于死亡或丧葬文化的理解,对这种被人类赋予了特殊意义的文化形态,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极大地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