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与防治对策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9081843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与防治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与防治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与防治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与防治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与防治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与防治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与防治对策(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与防治对策华师大网络教育学院法学系 连平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中心2008秋专升本 沈晓璇(学号:W442608223360013)目 录摘要 1Abstract 1引言 2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特点 3 (一)、违法犯罪种类以盗窃、抢劫财物和故意伤害罪为3 (二)、违法犯罪成员低龄化,在校生比重不断上升 3 (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逐渐呈现团伙化4 (四)、犯罪手段向成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4二、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4(一)、主观因素 51、好奇模仿52、贪图享受53、寻求刺激5(二)、客观因素 51、不良家庭的负面影响与家庭教育缺失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祸根5 2、学

2、校管理失当和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是未成年人迈向犯罪道路的催化剂63、社会环境的污染是未成年人犯罪频发的主要原因7三、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8(一)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建立联动教育机制,力求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法纪观念 8 (二)完善法律法规,防范未成年人犯罪 10 附录13 注释13 参考文献 13致谢 44内容摘要: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社会转型期中,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犯罪率逐年增长,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特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

3、探讨如何防止和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问题。关键词:未成年人 违法犯罪 防治对策Abstract:Poor self-protection of minors, vulnerable to bad ideas, and 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lifestyle, and going astray, a life of crime.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the growing phenomen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crime rate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4、, has become a common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This paper has never been the main features of an adult criminal, juvenile crim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main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then discuss how to prevent and control juvenile delinquency problem.Keywords:Minors, criminal, prevention and

5、control引言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肩负着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未成年时期是人生黄金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们,他们的身体、心理和思想意识都尚未成熟,思想单纯,心理承受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波动大,可塑性强。因此,在他们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开始脱离父母和家庭,逐渐接近社会的这个特殊时期,往往不善于识别是非黑白,不能够抵制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侵蚀。其结果就是未成年人因为是非识别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想意识以及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所以来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心和保护。

6、在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地提高;与此同时,由于对外开放,在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引进我国的同时,西方国家某些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的夹带进来了,因而我国的社会风气变得越来越复杂,违法犯罪的现象不断滋生和蔓延的趋势。 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未成年人,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4.18;2009年月,比2008年同期

7、上升了23.96,其中在生效判决中判处年以上有期徒刑的,2009年比2008年同期上升了19.94。从犯罪人数上看,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强奸、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故意杀人、走私贩卖运输毒品、诈骗、敲诈勒索。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犯罪率逐年增长,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就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特点未成年人作为违法犯罪行为的主体,与成年人相比,在犯罪行为的性质、种类、形式、手段等各个方面,都有其本身的特定特征,具体表现在: (一)、违法犯罪种类以盗窃、抢劫财物和故意伤害罪为多 据相关统计,在未成年人犯罪案

8、件中,盗窃、抢劫案件占了80以上。由于未成年青少年主观上已有强烈的物质需求,他们追求金钱财物,大多数并非用于正常的生活需要,而是用于挥霍享受,如玩游戏机、看录像、赌博,甚至于吸食毒品等。但他们的物质需求在客观上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而无法得到满足,于是只能通过违法犯罪的方式来实现。此外,由于青少年处于自我意识形成时期,易冲动,精力旺盛,加之受影视媒体的不良影响,崇尚暴力,经常因一些小事情,相互斗殴或拉帮结派,斗殴滋事,导致故意伤害罪行为屡屡发生。 (二)、违法犯罪成员低龄化,在校生比重不断上升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增长显著,犯罪人数逐年攀升。其中,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

9、势明显的特点尤为突出。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协会曾于2009年9月至11月间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发现1793名被管教的未成年人中,14岁的占12%,15岁的占25.6%。调查还发现,农村籍和闲散未成年人及学生犯罪占绝大多数,女性犯罪逐年增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95%以上为初犯、偶犯。团伙犯罪、多次犯罪案件占绝对比例,伴有暴力的抢劫、故意伤害、寻衅滋事、强奸等案件最为常见。 (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逐渐呈现团伙化 渴望友情,乐于合群,是青少年成长期的一种心理需求,是他们逐渐成长的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未成年青少年在父母面前往往自我封闭,而乐于与年龄相仿、趣味相投的伙伴在一起,从而容易形成一个个的小群体

10、,讲“哥们儿义气”。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作案过程中,因为经验少、能力差,结伙作案时可以相互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违法犯罪时的恐惧感和孤独感,因而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时产生的危害更加严重。根据调查数据表明,有95以上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时都是某一“帮派”成员。 (四)、犯罪手段向成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对人类社会影响日益深刻的今天,未成年人犯罪手段也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如盗窃摩托车、汽车团伙,他们能掌握高超的开锁技术,持有先进的作案器械。作案时采用诱骗,设圈套等形式的手段,甚至有相当部分的未成年犯罪分子手中拥有枪支弹药,其犯罪手段之高明,破坏性之强,不在成年人犯罪之

11、下。 二、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未成年人自身方面的主观因素,更重要的在于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及管理上的客观因素。(一)、主观因素从主观而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起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好奇模仿。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趋向成熟时期,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是没有经历过的事物十分感兴趣,总想仿效而行。据统计,在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当中,约有40的仅是出于好奇,由于无知,试试看的心理让他们跨出了违法犯罪的第一步。青少年可塑性强,还喜欢模仿、善于模仿事物,对于平常在电影、录像里面看到的那些“英雄人物”产生

12、崇拜心理,并加以模仿。尤其是毒品犯罪案件中,多数未成年青少年都是由于无知、好奇心重,受人引诱而跨出犯罪的第一步,最终无法自拔的。2、贪图享受。在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当中,包括在校的中小学生,他们贪玩厌学,“听课心烦、看书头痛”,加上有些学校、家长管理疏散,使之经常逃学在外,广交“朋友”吃喝玩乐。但是,家长所给他们提供的金钱相当有限,无法满足他们的物质享受需求,于是他们就有可能通过盗窃、抢劫、勒索等手段来获取满足享受所需要的金钱,从而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3、寻求刺激。年轻的心总是不安分的,在校的青少年学生,有的无心向学、精神空虚,辍学在家的更是整天无所事事。于是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寻求刺激,以“充实

13、”他们生活的“色彩”,而寻求刺激的方式往往多是流氓滋事,打架斗殴,其最终触犯法律也就不足为奇了。(二)、客观因素1、不良家庭的负面影响与家庭教育缺失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祸根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间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环境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对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父母离异及其他家庭成员不良行为的影响,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在未成年犯罪案件中,有相当部分的罪犯是来自于不良家庭,如父母离异,父母有一方死亡,或是父母再婚的,或是父母在外工作,做生意长期不在身边的,他们的子女于是成了无人管教的“小野马”、“自由鸟”,缺乏约束、行为放纵,最容易受社会上不良分子的教唆,走

14、上违法犯罪道路。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低,思想素质差,对子女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要么是过分娇宠、溺爱,要么是动不动就棍棒交加,导致子女从小形成孤僻冷漠等不良逆反心理,养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还有的家长本身的不良行为(如经常在家聚众赌博、酗酒、讨论粗俗的话题等),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不良的家庭行为和家庭教育不当,给青少年违法犯罪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2、学校管理失当和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是未成年人迈向犯罪道路的催化剂 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环境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形成强烈的反差。不少学校把分数或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评比标准和价值尺度,以此来确定学生的优劣和教师业绩的大小。在课程安排上,将高考科目的教学放在首要地位,而把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青春期性知识教育等放在次要地位,作为“软任务”。这样必然导致学生的道德品质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