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7年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第4讲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复习课件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9060497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2.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2017年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第4讲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云南省2017年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第4讲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云南省2017年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第4讲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云南省2017年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第4讲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云南省2017年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第4讲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2017年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第4讲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2017年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第4讲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复习课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部分 语文知识积累 第4讲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考试说明 2016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 要求: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的词语(包括成语和 熟语)。(1)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2)近义词(同义词)的辨析。(3)关联词的选用。 (4)正确使用成语。从各地考查的选材来看,词语 (成语)大多是语文课本和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高 、但又容易出错的词。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 成语的考查几乎占据了整个词语运用考查的半壁 江山。此外,还应注意网络流行语的积累,如“ 给力”“神马”“杯具”“雷人”“时间都去哪 儿了”“吐槽”等,体现出“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时时现生活”的大语文观。这就要求考生

2、做 个有心人,养成随时积累的习惯。 词语的辨析(含同义词、近义词、关联词) 考情搜索:20152016年云南 (2016云南)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 当的一项是( ) 安徒生童话经典经过多重改编,以绘本、舞台剧、 电影等多种形式_在人们眼前,其永恒价值,在 于给人_和警醒的人物形象,在于给人无限希望 的思想,在于或优雅温润、或震撼 心灵的语言,在于对后人道德情操的_,更在 于它历经大浪淘沙还能千古流芳,代代_且历 久弥新。 A呈现 启迪 熏陶 传承 B出现 启发 陶冶 传播 C出现 启迪 陶冶 传承 D呈现 启发 熏陶 传播 【思路点拨】 此题考查了近义词的辨识。我们 首先辨析“呈现”

3、与“出现”:“呈现”指具体的 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强调的是显示出来的那种状 态;“出现”指显露出来,产生出来,强调的是从 没有到有这个过程。结合语境,第一个横线处应使 用“呈现”。接着辨析“启迪”和“启发”:“启 迪”指启发、启示,不针对具体;“启发”指阐明 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启迪”不针对 具体,“启发”针对具体。而且“启迪”比“启发” 层次要深,从语境来看,这里使用“启迪”更为恰当 。这样对照答案选项,只有A项符合。另外,“熏陶 ”是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较为主动。“传承” 表示传授和继承,多用对于伟大高尚的事物的修饰; “传播”表示散播开,较为中性,对象一般是客观事 实。这

4、样多角度出击,选题更有把握。 【参考答案】 A 解题技巧 第一,掌握辨析同义词的一般方法,最基本的是 去同存异。遇到词义相近的词,先确定词义相同的 部分,然后对相异的部分进行比较辨析,判断其“ 异”在何处,最后再考察语境,看一看应当选用哪 个词。如“反映”与“反应”的区别在于“映”和 “应”,把握这两个字的区别就能很好地区分了。 注意辨析同义词的一般规律,如根据词语搭配的 对象不同来辨析。如“侵犯”可以和“主权”“ 利益”“领海”等搭配,“侵占”则与“土地”“财 产”等搭配。又如根据词性和语法的功能不同来辨析 。如“阻挡”和“障碍”都是阻挡、妨碍事物发展进 行的意思,但“阻挡”是动词,在句中一

5、般作谓语; “障碍”是名词,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还可根 据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使用范围等方面来 辨析。 第二,熟练掌握关联词语。中考试卷大都从两 个方面命题:在句子中填写关联词语;判断 在具体语境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是否恰当。做好关 联词语类试题,我们应注意并思考五个问题: 关联是否明确(如“不管”“尽管”“不是就 是”“不是而是”等);搭配是否恰 当(如“只要就”“只有才”等); 关联词语是否完整;关联词语位置是否恰 当;关联词语所表示的逻辑关系与分句间的 意义是否一致。这类考题一般在修改病句中考 查。 正确使用词语(含成语、熟语) 考情搜索:2016年曲靖,2015年曲靖 【思路

6、点拨】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和运用能力。做这样的题目时,根据语境,可以通过 整体感知和迁移的方法来确定答案,不可望文生义。 B项中“逢场作戏”:原指卖艺人遇到合适的演戏场 地,就开始表演,后指遇到机会,偶尔凑凑热闹;有 时也指一种轻浮的生活态度,含贬义。结合语境,此 处使用不当。 【参考答案】 B 解题技巧 (一)语意重复类 成语使用中的意义重复是指 句中已含有与成语本身的意义相互重叠或重复的 部分,进而造成使用失当。比如“门庭若市”中 “市”本身有“市场”之意,如果用来形容“集 市”就错了。如“集市上人很多,熙来攘往,门 庭若市”这个句子明显存在错误。 (二)望文生义类 日常生活中

7、我们往往通过字 面意义简单地理解成语的涵义,导致使用错误。 成语突出的特点是意义的整体性,我们在使用时 必须透过字面深入了解其本质的内涵。如:虽然 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认错态度好,所以 罪不容诛。(罪不容诛指判处死刑也不足以抵偿, 形容死有余辜,可改为“罪不至死”。) (三)色彩失当类 感情色彩中褒贬误用是考查 的重点,感情色彩变化则是难点。例如“灯红酒 绿”这个成语,有的同学只知道它有贬义(形容寻 欢作乐的腐化生活),而不知它还可以形容都市或 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是中性词。 (四)对象与范围失当 成语因其词义有所侧重,这 便确定了该词语的大致适用对象、范围。如成语“汗 牛充栋”仅用于物(书),不能指人;“左右逢源”泛 指做事或为人;“相提并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 。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便 会使陈述和被陈述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五)其他 如敬谦错位、轻重失当、不合逻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