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一览表.docx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9058192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7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一览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一览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一览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一览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一览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一览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一览表.docx(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真题文文言文阅读一览表2005年(5)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5分)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知杭州仁和县( ) (2)以谢平昔奖进( ) (3)于是不复冀

2、其相知( ) (4)所忧者气峻而骄( )答案:(1)掌管 (2)往常 (3)希望 (4)高傲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掌握。所考查的词语都是常见的,难度不大。18 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2分)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答案:BD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A项介词,表凭借,“凭着”。B、D两项连词,表目的,“来”。C项介词,“用”。1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1)到了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2)凭鞠咏的才能,

3、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注重字字落实。表达要清晰流畅,补出省略的成分。第 (1)句中注意“略”(“略”的义项很多:疆界,抢劫、夺取,忽略,概要、概况,谋略,简略,大致、大概、约略,全、都等。这里是副词,全、都之意)、“课”(考核、考查),第 (2)句注意“患”(担忧)、“达”(显达)等实词。20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答案:担心他恃才傲物。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原文中有明确的答案:“所忧者气峻而骄。”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说,翻译过来即可。21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 。 (2分)答案:知人善任解析:此题考查整体

4、把握文意的能力。原文最后一句“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可以据此组织答案。 译文:鞠咏是宋仁宗年间的一位进士,他以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鞠咏也进士及第,被朝廷提封为大理评事,掌管杭州仁和县。临赴任前夕,鞠咏致信王化基,还附诗一首,来感谢(王化基)往常对他的奖掖,(并表达了)自己现今也是做了官的人,能够用文字书信与王化基交往同乐的意愿,但是王化基没有回复。到了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鞠咏大失所望,于是不再期望得到王化基的知遇,专心于吏治。后来,王化基被召入朝廷任命为参知政事,他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向皇帝举荐鞠咏。人们(大感意外)问他原因,

5、他答道:“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所担忧的是恐怕他恃才傲物、气盛为骄,所以,我对他故作压抑,来成就他的修养。“鞠咏得知此事后,认为王化基才是真正对自己相知的人。(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

6、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22作者以兵家术语口口口口来阐述为文之道。(2分)答案:避实击虚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原文有“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据此可作答。23根据文意,笔奇(笔翻空则奇)、词畅(词旁搜曲引则畅)的含义是(4分)笔奇: 词畅:23答案:笔法灵活出奇 引经据典,贴切通畅解析: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翻空“中的“空”与“实”相对,意为“空

7、灵、不呆滞、灵活”。“旁搜曲引”意与“旁征博引”相近,为“引经据典”之意。24对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对于其中所含意蕴就可以一览无余。B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可以充分开掘其中的意蕴。C反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就可以发现原先的题目缺乏深刻的意蕴。D反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会发现原先的题目不够含蓄。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题干中重点词语是“周索”“题”。索,思索、探索;题,承上文,即作文的题目。据此可判定A、C、D三项表述不准确。25 本文阐述了有关写作的 与 两个方面。(2分

8、)答案:审题立意写作技巧解析:此题考查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原文前五句谈写作技巧,第六至第八句谈审题立意,后文再谈写作技巧。26 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3分)答案:因为两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解析:此题考查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以数言了之”是对“他人所数十百言“而言的,“排荡摇曳”是对“他人数言”而言的,正所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译文:古代大将的指挥才能,大抵由天所

9、授予。然而他们面对强敌却能取胜,原因都是先了解敌兵部署的虚实,以避开实力攻击虚弱部位作为百战百胜的法宝。文士作文,难道不是这样?文章立意能出人意料则巧,写作的风格能一反平实则奇,文章布局能打破常规则险,用词能广泛搜求吸取则流畅。虽然古今名作很多,也绝没有写不出硬写、就事论事、平铺直叙,而能称为好文章的。所以一个题目到手,必须静心思考题目的主旨所涉及的范围。从实字探到虚字,由有字句处,探到无字句处。这样做了之后,再周密地探到四面八方,使题目内涵清清楚楚。弄清题意动手写作时,别人用数十百字还未能表达完的,我用几个字就写完它,等到篇幅完了,反而觉得有数十百字在笔下,言虽尽而意无穷。对于别人几个字可写

10、完的,我则写上数十百字,铺陈起伏,摇曳多姿,等到写完,反觉得纸上不多一字,这样何必担心文章未达到说理清楚、语言畅通、神完气足的地步啊!这就是避实击虚之法。大将军用它作战,文士用它作文,纵横天下,有此足够了。2006年(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拔,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 “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土,

11、并皆总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 文章冠世( ) (2) 不跻大位( )(3) 盈其箱笥( ) (4) 为时所排( )17(4分)(1)居于首位(1分)(2)晋升(1分)(3)装满(1分)(4)排挤(1分)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A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 B所以不欲观览C衣冠之士 D. 从流飘荡,任意思东西18(2分)B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1)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2分)(大意连贯1

12、分;“不足”1分) (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末一披(2)(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4分)(大意连贯、省略部分补全,2分;“累”1分;“披”1分) 20从刘禹锡、李德裕的对话中,可以看了出刘的意图是 ,李的态度是 。(2分)向李德裕推荐白居易(1分)委婉拒绝(1分) 21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3分)文中将两人相比,是为了强调白居易和贾谊一样,虽然才能出众,却因遭人贬抑,未能充分施展其才能。 【译文】少傅白居易,文章居当时之首,却没有晋升到重要的职位。在此以前,刘禹锡在大和年间担任太子宾客职务时,与李德裕太尉同时分管东

13、都。一日,刘禹锡拜见李德裕说:“近来有没有曾得到白居易的文集?”李德裕说:“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了,但没有读过,今天因为您的提及而看看。”等到他去取看时,发现白居易的文章已经装满了书箱,埋没于灰尘之中。他打开后又接着合起来,对刘禹锡说:“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他的文章精妙绝伦,为什么要再看呢。只怕扰乱了我的心,这就是我不愿意看他文章的原因。”白居易竟然被抑制到这种地步。做官的人,全都嫉妒他,都说:“有学者的才能,不表示有做大官的才能。”了解白居易的人能从他的应对文章中发现他治理国家大事的才能,可是却被当时的官场所排斥,就像贾谊在汉文帝刘恒的年代,不被卿相

14、所了解一样,对此,人们都感到惋惜。(六)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误日;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围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意情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紧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纤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

15、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己。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脧(jan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票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22本文第一、二段分别叙述了 和 。(2分)22(2分)半野园的概况(1分)文章写作缘由(1分) 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半野园自相国逝世后即遭废弃,早已不复昔日胜景。B陈君久居京师,日久天长,内心烦闷,想返回故乡。C. 本文是陈君通过杭君介绍,邀请作者特意撰写的。D陈君在粤西做官时和其他平庸官吏的表现并不相同。23(3分)C 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