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7课茅草与锯子鄂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9049659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7课茅草与锯子鄂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7课茅草与锯子鄂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7课茅草与锯子鄂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7课茅草与锯子鄂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7课茅草与锯子鄂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7课茅草与锯子鄂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茅草与锯子说课稿茅草与锯子是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课的教学内容,是“走进树林”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动、植物特点观察后的一次综合应用,它的核心内容是依据生物特点提出发明创意。那么,作为这一课的教学来说,我该如何努力寻求高效,让孩子们学有所得、快乐发展呢?一、设计理念来源:学科网茅草,是咱们山区常见的一种植物;锯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工具,从观察茅草,到利用茅草特点发明锯子,体现了人类对生物奥秘的探索与开发。关于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这样的三个关键词不应该被忽视掉:一是观察。因为观察是本单元学生能力培养的着力点,本课中,需要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二是想象和创新,因为想象和创新能力是本课

2、课型特点综合应用的具体体现,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三是了解仿生。了解仿生是本课最主要的知识点,是激发学生探究生物奥秘的源泉。为此,我依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对教材的部分内容作了一定的处理,主要为:将教材中原本只是观察植物的环节,改为既观察植物又观察具体的仿生物品,我认为,这样更能深化学生对仿生的具体性认识,突出实效性。来源:Zxxk.Com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课时主要的教学目标为:1、观察植物和仿生物品,探究仿生;2、了解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 3、能够根据生物特点提出一些发明创意; 4、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新能力;5、意识到生物和人类

3、生活的密切关系;其中,教学的重点为观察植物和仿生物品,探究仿生。教学的难点为“能够根据生物的特点提出一些发明创意”。三、教法和学法我们是一所农村小学,我们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相比,最大的不足就是我们的孩子信息来源窄,科学知识不够丰富,一些基本的科学素养比较薄弱。比如,你让他观察植物,他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观察不出所以然。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就特别注意到了教法和学生学法的选用。在教法上,我主要采取了实物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启示、对比分析、想象归纳等方法,这样,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认知范围,增进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感性了解和较深层次的体验;在学法方面,我重点

4、突出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发展,主要采取了讨论交流、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这些,更能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较好的体现了“以生为本、主动发展、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理念。来源:Zxxk.Com四、案例描述(一)实物展示、导入新课在课的开始,我向孩子们展示了茅草、苍耳、丝瓜瓤这三种植物,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经验,简要的说说对这几种植物的认识,接着,教师谈话、启发学生“其实,在这些植物的身上,还有许多特点,许多秘密,这节课咱们就去认真的观察和探究吧!”从而进入新课。我的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由浅到深的特点,能够激发孩子们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同时,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顺承进入下

5、一个环节,为下一步的具体观察作好了铺垫,从课堂实况来看,它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二)观察探究、了解仿生接着,就是具体观察的环节了。首先,我为孩子们提供了茅草、苍耳、丝瓜瓤、锯条、尼龙搭扣、清洁球等观察材料。然后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具体观察,每个小组观察的材料各不相同。在观察的过程中,我提示孩子们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观察方法,全面了解观察材料“颜色、形状、构造”等方面的特点。观察完成后,我将孩子们的观察结果整理成了一张表格,显示在大屏幕上,引导孩子们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启发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此时,在课堂中,大部分孩子都欣喜的发现了“茅草与锯条、苍耳

6、和尼龙搭扣、丝瓜瓤和清洁球”之间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我播放“鲁班发明锯子”的视频故事,让孩子们具体认识到,原来像这样就是仿生。随机,我揭示和板书了本课课题。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为学生提供了既有植物又有仿生物品等较为丰富的观察材料,点拨了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仔细观察,通过对观察结果的汇报交流和对比分析,深化了学生对仿生的具体性认识。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分析思考等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与发展。(三)拓展交流、激发兴趣下面,我接下来的教学主要是拓展交流仿生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这一环节中,我先启发孩子们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仿生物品;接

7、着,我依托多媒体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延伸,向孩子们展示了许多应用仿生技术的例子,我边展示边点拨,“瞧,这是从植物的形状特点上得到的启示这是根据生物特殊的功能得到的启示”等;最后,我还让孩子们具体说一说看到了这些例子后的感受和体会。本环节的教学,我以多媒体展示和学生交流为主,这样,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了生物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更能丰富学生的认知内容,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生物奥秘,进行发明创造的兴趣和愿望。来源:学科网(四)启发想象、创意飞扬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已进行到了后半部分。此时,我精心设计了两项活动,着力于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梳头时,有许多一根根的头发掉在了地上

8、,很难把它弄干净”,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从生物特点上寻求启示,解决生活难题。这里,我采取了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实施。这样,经过思维碰撞、集思广益后,孩子们想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解决办法。如:有的小组就提出了设计一种具有苍耳倒刺特点的拖把,用来清理掉在地上的头发,这些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想象和创新,也展现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其次,我让学生选取自己最熟悉的一种生物,依据其特点,提出发明创意。这一活动的实施,我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静静的思考,独立写出创意思路。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每个孩子熟悉的生物不同,各自的想法也不同;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思维的锻炼与提升。正如课程标准中说的

9、那样,“低估孩子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在最后的交流中,孩子们那独特的创意,丰富的想象同样也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和启示。以上是我基本的教学过程。最后,本节课,学生的课外作业是“试着将刚才的发明创意变成科技小制作”,这体现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与实践延伸;此外,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是一幅“心”形的图案, “心”形图案的底部是本课的关键词“仿生”,“心”形图案的两边分别写有“生物特点”、“发明创造”这八个字,因为观察了解生物特点,进而提出发明创造就是本课的主题。五、案例反思其实,科学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本节课正是从山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事物入手,通过观察、比较、视频小故事、课件拓展、提出发明创意等一个个环节,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了孩子们科学知识,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此外,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科学课的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让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大大地增强。来源:学*科*网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正如科学离不开探究那样,科学课的教学也同样是一个不断思索、不断探究的过程。作者:叶建兵,男,34岁,现任英山县红山镇东汤河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电话:15971364252;电子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