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 第1章 第27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9015699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9.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3 第1章 第27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必修3 第1章 第27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必修3 第1章 第27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必修3 第1章 第27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高中地理必修3 第1章 第27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3 第1章 第27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3 第1章 第27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考点一 区域特征分析,内容索引,考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二 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特征分析,基础落实,区域,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差 异】 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空间单位】 具有(区位特征、)边界、形状、面积,【边 界】 有的边界明确,有的不明确,【指 标】 可以采用单一指标或综合指标,【单一指标】 如:地形区、温度带、流域、三大经济地带,【综合指标】 如:四大地理分区、三大自然区、行政区划,【级

2、别】 既是上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下级区域,深化整合,如何分析区域特征,命题探究,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6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图6,

3、(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机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区域自然特征分析,1.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答案,解析,降水较少。 离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沿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作用明显。,(1)说出此季节丙地相对于乙地的降水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结合离岸风风向知,此时为北半球夏季。丙地受离岸风影响,气流干燥;沿岸形成上升流,为寒流,对沿

4、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而乙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受半岛沿岸山地抬升,多降水。,区域自然特征分析,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长期遭受外力侵蚀作用,地势起伏小。,(2)甲地所在半岛上有世界上非常古老的高原,地势低缓,平均海拔不足800米。简要分析该高原地势低缓的原因。,甲半岛为印度半岛,从板块构造和地质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原因。,答案,解析,区域自然特征分析,5月份。 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辐射(最)强,气温高;雨季未到,晴天多,蒸发旺盛。,(3)甲地沿海有该国著名的盐场,据右图试说出产盐量最多的月份,并说明原因。,结合甲地气候资料知,5月份甲地气温最高,降水少,利于晒盐,产盐量最高。,答案,解析,2

5、.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读图回答问题。,区域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该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答案,解析,区域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河流分布特征:总体上,该区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该区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部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 降水量分布及其原因: 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 mm以下。北部、东部地区

6、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在300 mm以上。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 mm以上。,区域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中部、西部地形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足,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 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中亚地区城市多数分布于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区绝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解析,区域自然特征对

7、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中亚区域图中给出了地形、河流分布、降水空间分布等自然因素,农业区分布、农业区域差异、城市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结合图中信息及所学世界地理知识进行回答。首先描述中亚地形、河流分布特征。该区域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该区域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部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中亚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当地降水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有三点: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 mm以下。,区域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

8、影响,年降水量在300 mm以上。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 mm以上。 以上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类型及空间分布不同。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中部、西部地形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足,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区域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亚地区城市多数分布于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这是因为该区绝大多数地方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右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

9、迁部分路线。读图回答第 3题。,区域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 A.安全防御 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 D.就地取材,答案,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土楼呈圆形,规模大,既有利于家族集聚,又能防御战乱;而该种形态与节约耕地、就地取材无关,圆形土楼不利雨水下泄,南方也无需保温。,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区域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4.右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

10、源的利用效率。,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区域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表 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区域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答案,解析,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区域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一般把握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和海岸线三个方面。地形类型及分布和地势特征根据图中的等高线特征可以直接读出,而对海岸线特征的描述属于本题的特殊之处,从图中看出,南北海岸线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1、。,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区域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据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答案,解析,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区域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图表中的数据比较中可以得出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针对这种变化具体分析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注意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利”。,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区域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

12、响,(3)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答案,解析,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区域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审题时特别注意是“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具有耗费资源、能源少的特点,需要通达程度高的信息网络、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广阔的市场做保障。从新兴服务业的区位需求出发,结合长江三角洲的具体情况作出回答。,基础落实,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十年磨一件 范国雄(新浪微博:爱弄PPT的

13、老范) 高中地理课件/第三代 电话:15986495527 QQ:1476360113,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组合好,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深化整合,如何分析区域差异,命题探究,区域差异的表现,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右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答案,解析,

14、区域差异的表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国,西部沿海地区位于欧洲,两地都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东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快、水平低,西部欧洲均为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城市化阶段,速度缓但水平高;东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西部要低,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东部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于西部发达国家,且西部以乳畜业为主。,区域差异的表现,2.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答案,解析,区

15、域差异的表现,解答的关键是从题干获知时间是6月至8月,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航行方向由东向西。南海无梅雨天气;经阿拉伯海时,受西南季风影响,北印度洋洋流由西向东流,故逆风逆水;红海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见不到大片森林;地中海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不可能遭遇连日狂风暴雨。,区域差异的成因分析,读下图,回答35题。,3.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量不同 D.地形不同,答案,解析,由甲、乙两地的农作物熟制及两地经纬度位置,可推知造成两地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热量。,区域差异的成因分析,4.甲图中P平

16、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A.气候资源优势 B.生物资源优势 C.劳动力资源优势 D.土地资源优势,由甲图判断出P平原是松嫩平原,从而确定该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答案,解析,区域差异的成因分析,5.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水稻土 水田 水稻种植业 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工业基地 旱地耕作业 A. B. C. D.,是甲图所示区域特征。,答案,解析,区域发展方向差异分析,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右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