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9011593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8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刘赞英王岚张艳红张瑜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符合人类发展和人性发展需要的新的发展观与价值观。从根本上讲, 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它能实现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支撑它的人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真 正形成。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的素质不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日的。人的素质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社 会可持续发展能否实施,完全受制于人的素质及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如果人的素质失去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作用,缺乏一种能赋予可持续发展要求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 础,那么,社会可持续发展足不可把握的。人的主体性发挥得

2、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实现可 持续发展,因此,人文精神的提升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与大学人文精神的建构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领域,也是提升人文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 件。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 此,实施町持续发展的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莺要内容。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生态文明 时代倡行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人牛观为核心,按照牛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建它的理 论、观念、价值、目标、内容与方法等,这是生态危机下经济和社会转换发展模式及方向的客观 要求与必然选择。 如果说基础教育是一种文化延

3、续的必要条件,那么高等教育则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要条 件。哪个同家成为世界强国无不因其有世界一流大学作支撑,由此,大学对国家及社会发展的 重要性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是无可替代的。 高等教育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学术组织,同时也是在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过程中保持旺 盛的生机和活力而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它具有维护传统、改造现有、创造未来的属性。因此,大 学具有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性。剑桥能够生存发展8 0 0 年,北京大学振兴、清华大学崛 起并成为中国新文化的发祥地,就因为它们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_ 口】持续发展能力。大学如果 不能凝聚一批能够反j l ! | 自己、远瞰世界、预测未来的民族文化精英,如

4、果大学里的人们也只是 追逐着功名与时尚,那么它就不可能培养目光远大,学识渊博,修养深厚,境界高远的新一代知 识精英,那么社会的精神脊柱便要失去支撑,再辉煌的文明也要腐朽。这些年,中国的大学在 市场化的大潮中所受的冲击,远非人才“外流”与“南飞”等外部表象所能形容,大学精神及其思 刘赞英:河北科技大学高教所所长、研究员。王岚: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艳 红: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瑜: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 7 7 想灵魂的失落才是真正致命的。为此,我们坚定地立足于超越具体现实需要的文化高度,倡导 推进大学的人文教育、构建大学的人文精神,我们请更多的人参与

5、营造本l f t 纪中国知识分子成 长的精神家园,使大学在弓l 领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腱的同时,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从 国家兴旺、民族复兴、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长远需要出发,把高层次人才培养成为符合可持续 发展要求的能够促进自身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即要求人在体现对人自 身本体意义的人文关怀的同时,也体现一种对自然作为一种生命意义存在的生态关怀。 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构建是对人类及人性发展本质性、规律性以及终极价值认识的 深化。高等学校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文化精神,实施町持续发展的人文文化教育。可持 续发展的人文文化教育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理念融人人文文化教育中,通

6、过人文精神 的宣扬、熏陶与内化,建立起人类发展和人性发展需要的新的发展观与价值观,确立大学生人 文与生态关怀的可持续发展观,塑造与之棚适应的人文精神,最终实现牛态文明时代经济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文化精神的构建必将促进人类发展与人性发展,也必将 把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营造高品位的人文文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的 构建 大学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最有益于思维、试验和创造的环境,教育目的的达成与否或质鼋 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教育环境,因此,营造高品位的校园人文环境会极大地影响 学校所造就的人的品位,也是构建可持续发展人文精神的关键。 以办学理

7、念提升育人环境。好大学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理念与人文文化环境,营造 尊蘑学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至关重要。耶鲁大学成功的真谛就在于视学 生就是大学。这既是一种大学j 1 1 5 I ,更是一种承认大学生主体地位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使耶鲁成为世界学生向往的著名大学。斯密特德校长在1 9 8 7 年的迎 新年典礼上说:“我非常自豪地对你们说:你们就是大学! ”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他们为 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了世界首屈一指的好环境,使这所在1 7 0 1 年创建时仅有一名校长、一名 教师、一名学生的学校,发展成为青年们向往的学府。 哈佛学生常说:“人

8、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我们的大学怎样才能 让学子们把自己的学校视为心灵的故乡而热爱和追忆不止呢? 关键要营造关爱学生、以学生 为中心的大学人文环境。哈佛大学之所以卓尔不群,为世界大学的学术领袖,剑桥大学之所以 经久不衰,就是与始终坚持学术真理和学问这一大学理念的核心价值和营造高品位人文环境 密切相关。 德同新人文主义者威廉冯洪馒德规划创建丁柏林大学,他继承了卢梭、康德以来的人 文主义教育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和谐的人,他认为大学不应该是一个职 业培训机构,而应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为了通过教学和研究培养和谐个性与人性的自发性的机 构;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有朝一日可以去

9、追求他的职业,但关键足必须首先令面和谐地培养他的 人格与个性。他把理念、精神和理想放在最高位置上。为学生的充分和谐发展营造了必备的 人文环境,也使柏林大学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效仿的榜样。 国学大师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受教育者为本位。他认为教育应完全以人为目的,而 不是把人看作是达到其他日的的手段。对教育者,他谆谆告诫:“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 7 8 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以人类也。”对受教 育者则重在其人格道德的完善。而国民人格的完善,则事关国家的隆盛。在非功利的追求学 问和真理中,个性将得到发展,人性将得剑升华。这一思想不仅改造了旧北大,使其成

10、为中国 文化的摇篮和现代教育的样板之一,而且“开出一种风气,形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 后世”。 因此,教育既是人性的培养,也是人性的实现。人之所以去追求学问和真理,从根本E 说, 是人本身的一种自我超越。因此,人文教养,或者说“教化”,便成厂衡黄文明与否的主要标志, 而且也成了培养人格的必然途径。基于此,高等教育必须要保持和维护人性的尊严与自由,提 升人的人文精神境界,进而为人类的文明作贡献。 名师人格力量的影响是营造大学人文环境的关键。大学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文 化传递者,教师的治学态度、学识、人格魅力更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在大学人文环境 的营造中,名师文化的培育、营

11、造和传播是大学最不能忽略的工作。好大学必须有名师文化, 名师文化是大学最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和最重要的人文环境,它是一种其他无以替代的教育 影响。大学的声誉就是靠一代又一代名师的努力而塑造了过硬的金字招牌。因此,名师云集 及营造的生机勃勃的校园人文学术氛围至关再要。 三、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弘扬与大学人文精神的建构 我们要从传统历史文化知识中汲取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培育人文精神。人文 知识性的东西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层次j 二,其价值才得以复活。达不到精神层次的“人文教育” 就不是真止意义上的人文教育。因此,人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习者透过文字看思 想,透过语言得其精神。即将牛机勃勃的思

12、想从死气沉沉的文字中“活化出来”,提炼人文精 神。首先应该让学牛精读经典,掌握人文知识。如老子、论语、孟子、庄子、苟子等。 经过岁月洗炼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中的人文名著,以简洁生动的文字表述深刻的人生哲理,从 而加强民族凝聚力和提高人的文化品位。民族的人文名著呵以教人如何做“真正的人”。从名 著中体会生命的意义、领悟人生的真谛、积累人文知识、积淀人生哲理,从而内化为人文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顺着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顺序了解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大学所旱现的足步步扩展、层层深入的一种修身哲学。如果用一种形象的语言,大学所体 现的人文精神是一个逐渐向外扩展的同心圆,这个同心圆的外圆应该是开放的;

13、从个人到家 庭、到社会、到国家、到世界,乃至到人类的群体、宇宙,它是向外扩展的;同时,它层层深入,由 我们的心智,到我们的灵感。这个人文精神,一方面向外扩展,一方面向内深入,也就是孟子说 的“掘井汲泉”。 论语提出了“为己之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为_ r 发展我们自己的人格, 为了发展我们自己的内在的人格资源。这个“已”不是孤市绝缘的个体,而是一个关系网络的 中心点,从中心点来讲人的尊严、人的社会性、感通性和沟通性。每一个人都可以阐发他的内 在道德资源,每个人都可以发现他的独立人格。论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有美学的价值,有伦 理学的价值,有宗教哲学的价值。孔子和他学生之问的交流,

14、就是要体现这种人文精神。孟子 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仁义内在”,而这种价值不是外在强制的枷锁、教条,迫使我们成为有道 德、有操守的人,我们每一个人的内部都有足够的资源,通过我们的反省来发展我们的人格。 我们的人性,可以从我们最根本、最有价值的感情来体现。很多国内第一流的学者到晚年发现 7 9 了这种价值。正如张载的四句话,这就是大家所非常熟悉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宏观的人文精神,在中庸咀体现的特别突出。中庸里有一 个非常明确的价值信念:如果我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性,我就可以了解一般人的人性;如果可以 了解一般人的人性,我就可以r 解物性;假如我能真正地r

15、解了物性,我就可以“参天地之化 育”,天地人可以成为一个全面的、整体的人文关怀,这是人文精神全部的开展。这就是中国传 统历史文化凝结的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宽广的人文精神。 所以,作为一个中国的大学生,就应该对中华民族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博大的人文精神有 所领悟。再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崇尚中和,强调和谐精神,注意伦理道德等。它 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是一个涵盖性的人文精神,人是一个感性的动物,天地万物人为贵,因为他 最灵,最有感性。这种感性町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共鸣来展示人与人之间町以共鸣,人可以跟 自然、生物共鸣,即使是无限遥远的星球跟我们也有感情的联系。“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天人相

16、应”这种天人间的互动的观念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的贡献。我们必须善于利用这 些珍贵财富来塑造新一代人的民族自强、自立意识,造就“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这是内化为 良好人文精神的关键。而且这些传统文化精髓,对我们当今实施叮持续发展的人文文化教育 及人文精神的建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四、从可持续发展人文类课程的开设中提高人文精神 可持续发展人文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开设。例如,通过文学、艺术知识的学习熏陶,使学 生加深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自觉追求“真善美”、抑制“假丑恶”;通过历史知识的学 习,培养学生从长远观点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未来意识;通过哲学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地观、发展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科学地思考当代问题 和未来发展。德育课程要将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上其他牛命列入教育内容,培养学 生对于生命与自然的宽容、博爱精神,并将其作为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的重要内容予以重视。 除以上人文类课程的开设,高校还应开设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