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精校)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9008334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PDF 页数:193 大小:5.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精校)_第1页
第1页 / 共193页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精校)_第2页
第2页 / 共193页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精校)_第3页
第3页 / 共193页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精校)_第4页
第4页 / 共193页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精校)_第5页
第5页 / 共1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精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精校)(1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伤寒论师承 课堂实录 主 编 刘志杰 副主编 杨 杰 编 者 许玉龙 禤宝子 程刘海 梁晓光 许家栋 刘 波 景方建 朴玲玲 张 慧 张 聆 孙立伟 校 排 螽斯振羽 说明 1.本书是根据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年 4 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刘志杰老师的书很值得一读,强烈推 荐大家购买正版。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原书第 269 页原有厥阴肝经循行图一幅,因图比较 简单,且清晰度不高,故整理时未予保留,相关资料非常多,读者可以自行参考。 4.本书整理的过程异常辛苦,断断续续有四个月之久,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

2、 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 2011 年 7 月于安徽休宁 自序 经方一脉,自古口传私秘。爰自东汉仲景述出,乃广于世,医家由此,始有法有方。堪称方书论 治之祖。然几经战乱兵燹,失散良多,虽经王叔和、孙思邈搜整,亦难复原貌。辗转千载,注家复各 呈己意,而为增删,文意颠倒,难以贯穿,不窥纲要。 余民间业医,志学之年,于方书手不释卷。复受恩师点拨,豁然有悟。故而摒弃杂说旁解,一门 深入,秉烛达旦。凡意有所获,心有所得,必验之临床。如此,逡巡于反复之间,徜徉于条文之内。 浸淫经方,二十余载,信解不辍。 当此国医青黄不接之秋,经典传承难续之际,常郁愤

3、踌躇,怅然感喟。吁夫古圣心法之沦丧,先 贤奥要之不传!至令医门法教,去古愈远,迷境无归,不觅本源。乃谆谆告诫爱生学子: “回归三坟, 独尊方证” 。又言修学法要,当守“六依”之戒(依古不依今,依简不依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以期拨云见日,探骊得珠! 复殚精竭虑,身体力行,破世俗不传之藩篱,欲小续岐黄之灯火。惟唯是己任。继则公开授讲心 得,广益经方传承,朝于斯而夕于斯,无欲、无怨、无悔 惟愿志士同仁,共相携握,尊经崇古,正本清源,力拯经方救死之宏愿,此心慰焉! 书中之论,一家之言,如有谬误,殷盼指正,庶不误乎学人耳! 刘志杰 2008 年 7 月 14 日

4、凌晨 写于吉林凌虚斋 前言 历代中医大家皆把伤寒杂病论奉为临证圭臬,毕生研读不倦。但该书毕竟是张仲景著于东汉 之际,当时的语言习惯、字词含义均与后世有别,以致后代各家释解伤寒各逞已意,见仁见智,遂有 今日“千家伤寒”之局面。 著者认为,研究仲景经法,首须探清其学术渊源。今天,随着各种考古资料的发现,越来越多的 学者已渐渐意识到, 伤寒杂病论是仲景在继承了神农本草经 、 汤液经法的基础上著成的,属 经方医学一派,与医经学派不同,其理论与辨证用药均自成体系。此一观点,正是经方民间传承一派 所一贯坚持的。有感于当今之中医现状,乃依传承家法阐释此仲景大论,以正本清源,重振中医,故 推出伤寒论师承课堂讲

5、解实录。如机缘许可,亦当努力将金匮要略 、脏腑辨证、本草及针灸推 拿等中医经典课堂讲解予以实录,贡献干广大读者学习参考。 条文虽重要,理论更可珍。无理论贯穿,纵有条文,也是散沙。故本书首列上篇,讲解阴阳、卫 气营血、三焦等基本概念、理论,皆为进入经法家园之手杖。下篇为对伤寒论条文的具体讲解,以六 经为经,五证为纬,条文互释,横解竖说,独具特色,以阐明仲景真义、经法大用为旨归。必欲使学 者明白掌握六经辨证实质,提高临床诊治疾病水平而后已! 有须再次申明者,本书讲解所依,皆本师承心法,与当今通行观点时有不同处,如对“黄连阿胶 汤”的六经归属的讲解等。此书所讲伤寒,皆依六经,不从世俗,一凭汤液,不重

6、医经。故学者须放 下经络、六气从化等学说而研读之,始能有更大收益! 本书乃讲课实录,历时一载有余,经师生整理成稿。然积累沉淀,却是数十年之功。敝帚自珍, 本不欲示人,今得人民军医出版社慧眼,特此致谢!虽经反复审读,仍恐谬误难免,敬请各方不吝指 正为盼! 编者 2008 年 10 月 目录 上篇 基础概念教学 上篇 基础概念教学 一、三阴三阳(开合枢)概论 . 3 二、阴阳化论 . 5 三、阴阳及先后天 . 5 四、气血关系 . 7 五、三焦 . 8 六、胃气 . 8 七、关于“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的解释 . 9 八、 汤液滴髓阴阳五味补泻 . 10 下篇下篇 伤寒论师承课堂 伤寒论师承课堂 一、六经辨证浅谈 . 15 二、卫气营血讲解 . 18 三、六经提纲 . 20 (一)太阳病提纲 .20 (二)阳明病提纲 .24 (三)少阳病提纲 . 28 (四)太阴病提纲 . 30 (五)少阴病提纲 .31 (六)厥阴病提纲 . 34 四、六经脉证并治 . 36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之一 . 36 (二)太阳病脉证并治之二 . 51 (三)太阳病脉证并治之三 . 97 (四)阳明病脉证并治 . 120 (五)少阳病脉证并治 . 141 (六)太阴病脉证并治 . 144 (七)少阴病脉证并治 . 148 (八)厥阴病脉证并治 . 164 五、总结 . 179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