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与解题技巧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9008005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与解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与解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与解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与解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与解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与解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与解题技巧(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及解题技巧 记叙文类别(含小说和叙事散文)一、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 、考点:分析并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划分文章或段落的结构层次; 解说层次划分的理由; 编写全文或某段的结构提纲; 分析句与句、段与段、部分和整体的结构关系;排列文段句子的顺序; 寻找线索与伏笔根据行文脉络,将打乱的句子、词语、文段归位。2、划分段落层次方法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2、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

2、,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1、考点着眼全文的内容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思路等),句段的局部概况(段落大意、语句意思的概括)2、方法:内容概括: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主旨概括 答题要点: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主旨。3、答题模式 内容概括:一划分本文或段的层次,二提取

3、要点词语,三整合答案。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 谁做了什么这样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主旨概括: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三、把握线索1、线索类型和作用:人 物 事 情 时空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孤独之旅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

4、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2、寻找线索的方法文章的标题 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四、分析形象1、常考题型 结合某一句段,举例分析人物形象; 是怎样的人,举例分析;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概括形象的内在特点;分析对人物描写用了哪些具体方法并说明其作用。2、分析方法:看人物身份,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特定手法,议论抒

5、情等3、答题思路:他是的人(概述,总说),从他的言行中(文中语句 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看出他的性格(分说),可见他是一个的人(总说)附: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对话/独白)、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人物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与作用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

6、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某一细节刻画人物 性格 追求爱好。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物象在散文中的作用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 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

7、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五、理解词语、重要语句或段落含义及其作用;1、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2、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 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3、重点语句或段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

8、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答题格式: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C、深层含义(联系上

9、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附: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如果开篇点题,首段的作用是 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首段的作用是 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如果首段连续发问 首段具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埋下伏笔等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4、点明中心,

10、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特色句式及其表达效果:连续短句:突出时间地紧迫性或动作的连贯性;引发读者想象,引人入胜长 句:表达严谨,逻辑性强长短句相间:富于变化之美四字句及对称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自然环境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作用(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

11、、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一般用语: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描写了),抒发了 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抒发了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强调了的思想感情。对比:能突出事物特征,给人以鲜明印象。

12、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反语: 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强烈地讽刺、否定了,表达了(抒发了)作者 对偶: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概括力强。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表现了 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这个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设置悬念)反问: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反复:突出强调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思想感情。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以记叙为主兼用

13、描写、议论、说明、抒情。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揭示点明人物或事件所蕴涵的思想意义,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一般指段与段之间议论)突出中心,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深化主题(一般指文章末尾的议论)。记叙文中的抒情 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记叙文中的说明作用: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用 典: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六、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

14、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单调,情节富有变化,增强文章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七、人称类1、常见题型: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2、答题格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八、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辨析写作手法)1、常见题型: 为何要写主要描写对象或中心事件以外的某人、某事、某物或某情景?(可能涉及对比、衬托、联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