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探究导学课型课件人民版3!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9007920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探究导学课型课件人民版3!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2018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探究导学课型课件人民版3!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2018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探究导学课型课件人民版3!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2018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探究导学课型课件人民版3!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2018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探究导学课型课件人民版3!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探究导学课型课件人民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探究导学课型课件人民版3!(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自主预习】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背景: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 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_的文化教育。 大众 (2)人民政府彻底改造旧教育,加强_教育。 (3)积极改革_,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 思想政治 学制 2.政策: (1)推行向_“开门”的教育,主要措施 包括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各类学校等。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 _的性质确定下来。 工农和工农子女 为人民大众服务 3.成就: (1)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_体系。 (2)奠定了共和国教育_的坚实基础。 (3)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

2、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国民教育 持续发展 【特别提醒】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教 育;人民教育事业指导方针的确立及各项制度的实施, 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表现: (1)“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冲击:各地大中学校 “_”;全国大中学校的招生工作基本处 于停顿状态;知识青年_。 停课闹革命 上山下乡 (2)“教育革命”。 各地开展了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热潮。 教学体制:实行所谓的“_”,在校内大办 工厂、农场等。 改革学制:学校的学制被大大缩短。 招生制度:1970年恢复高校招生,招生办法是 “_、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

3、。 开门办学 群众推荐 2.影响: (1)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_ _”的局面。 (2)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 发展。 人才 断层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表现: (1)1977年恢复_,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2)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3)1983年,邓小平提出“_”,成为新时期教 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高考 三个面向 (4)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_”战 略。 (5)198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科教兴国 2.成就: (1)基本普及了_,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 盲。 (2)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中阶段职

4、业教育得到发 展,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3)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_成绩显 著。 九年义务教育 成人教育 (4)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 全的_体系。 高等教育 【误区点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影响 知识青年得到了锻炼,为边远和不发达地区的开发作出 了贡献,但造成人才断层,给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困 难。 【预习小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新中 国的文化教育方针是 ( ) A.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 B.向广大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教育 C.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D.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新型教育 【解析】选C。共同纲领规定:新中

5、国的文化教育 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2016三明高二检测)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 要问题是 ( ) 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 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D.培养工农干部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 业发展背景的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最大问 题是确定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即制定新的教育方针。 【深化点拨】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是一个文盲大国,文盲 的大量存在阻碍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 流,新中国的教育又是面向工农的教育,必须大力提高 人民的文化水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顺应时代潮流,是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

6、权。 3.(2016南通高二检测)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 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 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 ( ) A.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 C.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 【解析】选A。题干时间信息“1957年到1966年”是解 题的关键。1965年初步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A 正确;“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是1995年,拨乱反正 整顿教学秩序的标志之一是1977年恢复高考,1983年邓 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故B、C、D错误。 【补偿训练】 (2016丽江高二检测)“文化大革命”期间

7、,我国教育 遭到破坏的表现有 ( )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全国上下“样板戏”一统天下 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 A.B.C.D. 【解析】选A。抓住限定词“文化大革命期间”。 是“双百”方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的 表现。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复兴的表现 ;属于题干限定范围内,故选A。 4.“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各地广泛开展“教育革命 ”。它所产生的主要影响之一是 ( ) A.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B.奠定了我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 C.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D.真正地实现了教育的全方位改革 【解析】选C。本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教育 革命”是“左”

8、倾错误在教育事业中的体现,是我国在 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局面的原 因之一,故C符合题意;A是新中国彻底改造旧教育的意 义,B是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的影响,D是我国 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 5.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 行了高考,这一制度的实行 ( )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解析】选D。材料中并没有安排知识青年就业,而是 恢复高考,故C错误;依据材料“1977年12月10日前后,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可知是“文 化大革

9、命”结束后恢复高考,所以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 的复兴,故D正确。 6.(2015安徽学业水平考试)导致下图中曲线呈下降 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希望工程”的启动 “211工程”计划的实施 国家教育投入的加大 A.B. C.D. 【解析】选B。图片中呈现我国文盲人数不断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希望工程” 的启动、国家教育投入的加大有助于文盲人数下降,故 正确;“211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 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工 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而扫除“文盲

10、”主要是初等教育,故排除,选B。 【拓展延伸】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三者是相互依赖 、互为基础的 (1)科技、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社会经济的需求是科 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为科学研究 提供各种物质条件;科学技术只有同经济密切结合,其 价值和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教育离不开经济建设, 经济投入的多少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要适应经 济的发展,适时作出调整。 (2)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最根本的还 是取决于教育。 (3)教育也必须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教育内容的更新、 教育手段的改进依赖科技进步,科技要发展,必须培养 出高素

11、质的人才。 (4)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取决于教 育的发展。 探究1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互动探究】 1.阅读本目下第一、二自然段及资料卡片和下列材料, 回答: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949年9月共同纲领 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 哪些?有什么作用? 提示: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措施:开展扫盲和 工农识字教育;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作用:许多 工农干部、劳动模范、产业工人受到了比较正规的中 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了人口素质。 2.阅读课本本目下第五自然段及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

12、料 第九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 权利。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 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过十多年探索与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 提示: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 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 教育和半工(农)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探究总结】 新中国成立初我国教育发展的作用 1.新中国成立后,改造旧教育,创建新教育,向工农 开门,提高教育水平,建立人民教育,使我国的教育事业 初具规模,并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 2.建立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制定了新中国的教育方 针。 3.培养了大批

13、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 备的建设人才。 4.开基创业的十几年,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 的坚实基础。 【探究训练】 1.(2016淄博高二检测)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的会议是 (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C.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选B。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 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将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改变为社会主义的教育。 2.1964年5月,刘少奇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曾进一步提出 实行两种教育制度与两种劳动制度的建议。其中的“ 教育制度”是指 ( ) 全日

14、制教育制度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职业教育制度学前教育制度 A. B.C. D. 【解析】选A。所谓“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是指全日制教育制度、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和八小时 工作的劳动制度、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故本题选A。 3.(2016泰安高二检测)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 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 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 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20世纪八九 十年代,工科院校在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才的培养有其时代特点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 C.

15、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 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 学生之首”说明教育适应了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的需 要,“1947年,政法科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 说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根据材料中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工科院校在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尤 为突出”是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充分说明人才的培养 根据时代发展而变化,故A正确。 探究2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和“文化大革命”后的教育发展 【互动探究】 1.阅读第二目第一自然段及下列图片: 思考:图片反映了当时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什么? 提示:上山下乡运动;“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2.阅读第二目第二、三自然段及下列1957-1977年中 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 分析1960-1971年高校数量大幅度减少的原因。 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